湖南株洲到上海,全程1038公里,驾车12小时——
一条漫长未知的道路。
背井离乡异地干预,实属无奈之举。
小五本身是试管宝宝。孕期胚胎停育、染色体异常,出生时胎盘前置,在妈妈肚子里仅待了33周,就被紧急剖了出来。
3个月时,小五又被儿保科检查出肌张力高。于是,小五爸妈给他报了水疗、磁疗、电疗等课,每天从株洲往返长沙6个小时,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小五学会了坐、爬、走、跳。
接受感统训练时痛苦的小五
与运动能力的落后相比,小五又显得格外“聪明”。
1岁半开始说话,从1轻松唱数到100; 1岁7个月可以完整复述一本长绘本,记忆力强; 2岁多开始关注加减乘除的运算;2岁3个月,在作为英语老师的妈妈的熏陶下,中英文齐头并进,成“双语宝宝”。
2023年4月,小五妈妈无意中刷到一个有关自闭症的视频,发现小五除了“不语”之外,“不看、不应、不指、不当行为”这四项,小五都中了。一直到 3 岁,小五依然对同龄人完全没兴趣,不会观察、模仿、回应同龄人,有时还有些回避同龄人的靠近。随后,在上海的一家医院,小五爸妈收到了一纸“高功能孤独症”的诊断书,也发现了小五过往发育迟缓背后的真正原因。
经历了4月的震惊、5月的迷茫、6、7月的桌面教学后,为了接近心目中觉得正确的干预方式,小五妈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原本是小学英语老师的小五妈妈向学校请了长假,母子俩在上海租房。小五爸爸则为支付干预费,离开家乡,挑战更高难度的工作。
从2023年9月,到2024年9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为了帮助小五发展社交,在人生地不熟的上海,小五妈妈动足了脑筋,给他找来了三个“同伴”。
哪三个?
李老师倾听小五妈妈的困扰
1.
从“数字”那里把儿子“夺回来”
妈妈自己化身为同伴
在上海,小五沉迷于数各种数字。叫他视频和亲戚姐姐说生日快乐,他数数,一回家,直奔门口的邮箱,开始数数…什么话题都能扯上数字。
遇到暖星入户老师李老师的第一面,小五妈妈惊为天人:
“李老师一介入进来以后,我发现小五的状态是可以有很大的差别的。她总是有办法把孩子从他沉迷的世界里带出来。”
李老师用夸张的情绪和肢体,表现出期待、紧张、开心的心情,小五因此被吸引,情绪值立马被调动了起来,仿佛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同伴。
不管普娃还是闭娃,李老师能轻松吸引他们
以前听说社交是谱系孩子的奢侈品,那时起她有了信心:“也许我环境给到位了,还可以有无限可能。”
不过,虽然她很想成为小五的伙伴,但不管怎么互动都是一种淡淡的感觉。“我在与不在,对他来说没有太大区别。”反而,她会被小五拉进他的数字世界中。
她自责是自己不够好,没能给小五提供一个像李老师那样的互动环境,限制了他的发展。
不过,既然看到了小五的可能性:“他是可以的”。她觉得自己也一定要可以。“比起实施制定的目标,提升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跟孩子同频,反而是我最容易做到的一个部分。”她说。
她本身是一个不喜张扬与表现的人,在公立教育系统中的职场需要,让她倾向于降低自己的情绪值。李老师的不断示范激发了她,让她调动出多年来未动用的能力,也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开始“练习”一个月,小五妈妈就能给孩子搭建有起有伏的情绪节奏环境。
小五妈妈和小五玩游戏时,情绪饱满
小五妈妈有早上六点起床写“觉察日记”的习惯。她把这个过程称作“放电影”。通过回忆记录,她就可以发现前一天互动的时候,小五为什么脱钩了,有哪些原本可以把他“拉出来”的机会。
FESTIVAL
SPRING FESTIVAL
小五妈妈某一天的觉察日记
每两周一次,能得到李老师的入户指导,每周一次的视频会议,群里边的随时交流...小五妈妈很快掌握了跟随识别回应,建立常规等核心技术,进步飞快。
李如老师入户
“旁白”指导小五妈妈游戏
去年6月,在上海线下实操营,当其他爸爸妈妈和“别人家”的孩子倾向于玩“买东西”的认知游戏时,小五妈妈玩起需要调动身体的游戏。
加上夸张的语气、动作,和“暖星TRAIN体系”中的“建立常规”这一技巧,她轻松让别人家的孩子抱着她说:“陪我玩。”
不过不管外界如何认可她的专业能力,最重要的是,她已经近乎成为了小五的同伴。
一个服务周期下来,小五——
想要妈妈抱,会撒娇,赞美妈妈:“你真美。” 当小五妈妈太累,读绘本暂停时,他会喊妈妈好多次,这是以前不会的。 送爸爸去火车站,爸爸走后,小五愣了几秒,带着哭腔说:“我没有爸爸陪了。”以前送别和离开对他来说,都掀不起什么情绪。 去博物馆的路上,明白了不能站在斑马线上看数字了。 以往画画都是画数字,有一天第一次画人,说:“我要画个医生。”居然画了眼睛鼻子嘴。 .......
可是小五妈妈终究只是“扮演”小五的同伴,她的注意力时刻放在小五身上,顺应小五的发起,而现实中的NT小朋友,会有自己的主张。小五需要一个真正的固定同伴来练习。
2.
两个同龄小伙伴
对齐“节奏”
刚来上海时,小五妈妈曾在电梯里贴过找同伴的广告,可是没有音讯。又托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去找,对方一开始帮她热心尝试,但是经历了被一户家庭严辞拒绝后,这个途径也被中断。
最后,不得已,她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说服小五在株洲的堂姐悦悦的父母,把悦悦接到上海来成为小五的同伴。作为伯母的她负责悦悦的吃住生活费,以及在上海幼儿园的学费。
小五妈妈给悦悦妈妈写的长信(部分)
小五妈妈一开始想得很美好:两人年龄相仿,在自然磨合之中就能成为同伴。但是一上来就遇到了烦恼。
悦悦来的第一个月,两个人各自哭闹,不要在一起玩。
小五和悦悦
不止一次,悦悦在2人游戏中设立不公平规则,比如投篮,她扔中了得100分,却规定小五扔中只得10分,最后她的分数遥遥领先。
频繁的冲突,影响了小五妈妈单独和小五在一起时建立的游戏节奏。
她希望小五的同伴互动经历,在早期是有趣的,友好的,之后再去练习自然场景下的冲突解决,而不是现在。
当时焦急的小五妈妈在群里询问李老师
不仅如此。
有一次,小五妈妈带着小五给爸爸打电话,悦悦摔了一跤,奶奶说怎么这么不小心,悦悦转头就直接打了小五。而小五依旧憨憨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还有一次,小五在玩苏打醋气球的时候不小心把液体撒了一点在悦悦脚上,悦悦很不开心,叫小五擦自己的脚趾头,也不告诉小五擦哪里,让他一个一个脚趾缝擦。
小五妈妈对这件事尤为生气,不过忍了下来。在李老师的每周线上会议中,她向李老师倾诉了这一点,李老师指出:可能因为她要求擦脚这件事,在大人看来有侮辱性,所以我们才会这么生气,但其实小朋友没有想这么多。
冷静下来后,小五妈妈看到了悦悦孤身一人千里来到上海帮弟弟的不易和不安全感。
悦悦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老人极其宠溺,出去吃酒席,爷爷可以将整桌的饮料给她,别人都没得喝。
这样一个“小公主”孤身来到上海成为堂弟的同伴,发现失去了原来被宠爱的环境,伯母的注意力还都在堂弟身上,难免内心感到缺失了什么。
“其实她也才四岁多,也在发展的阶段过程中,也是非常需要成人去关注和支持的。”小五妈妈说。
小五和悦悦
看到了这一点后,她找到悦悦正向行为,“大肆”鼓励。
“比如说她有的时候谦让了,有的时候主动帮助小五,我就用一些小的代币,鼓励术等方法强化,希望能够更好地引导她的行为。”
小五妈妈写给悦悦的叶子小卡片
遇到悦悦的“自我中心时刻”,她不再去做法官严厉评判,而是以同伴身份介入。
“有一次,我们骰骰子,骰到几给‘刺猬’插几根刺,谁插满谁赢。小五明明骰到了最大的‘六’,悦悦不承认,提出来要他重新骰。这个时候如果我当法官,说:你不可以这样子,会引起悦悦更强烈的反抗,后续会以其他形式冒出更多的问题。但如果我以一个同伴的角色‘撒娇’:‘每个人只能骰一次,小五刚刚已经骰过了’,相对来说悦悦就好接受得多。”
慢慢的,悦悦和小五真的按她一开始设想的那样,成为了好伙伴。
悦悦不仅在发起游戏的时候,会特意加入一些小五喜欢的数字元素,还做到了小五妈妈这个成人无法做到的同伴互动:
“虽然我之前尽力去扮演一个同伴,尝试着把他跟其他小朋友带到一个互动里去,我发现根本就不行。小朋友依然有小朋友的视角,有些事情我去做不行。而悦悦带给小五示范、帮助和引导,就好多了。即使有的时候小五跟悦悦之间会有一些冲突,但是我发现他还是很愿意跟悦悦玩。有时候甚至要2选1的话,他可能还会选择悦悦。”
一同看过的书和动画、走过的路、参加过的活动......8个月吃同住同玩的所有生活经历,让悦悦和小五之间有非常多的共同话。互动也相对来说能够更好开展。
“她给他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小五的第一个固定同伴算是成功搭起来了,他开始对同伴会有一些关注,会从同伴身上去观察和学习,并且感受到同伴有时候也是能够带来一点乐趣的。”
接下来,“进阶”到了下一步,与自然同伴的互动。
3.
如何在日常环境中
“复制同伴模式”?
在上海,小五妈妈发现广场、小区游乐园里的NT孩子们在游戏时,家长们在旁边通常是看手机或聊天,而实操能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自己只要使用一成功力,就能吸引小区的孩子们和她玩起来。
NT孩子们也很渴望有这样一个“孩子王”。
时机恰当的时候,她待在一旁,引导小朋友们去帮助小五。比如小五爬攀爬架,爬不上去,明明她可以帮小五,但是她不帮,而是让小朋友帮小五,同时强化他们的好行为。
每次下楼,她都能吸引到一群小伙伴,再暗中观察年龄合适,有同理心的小朋友,发展成为小五的固定玩伴。
小五近照
一次,小五和一个新认识的小伙伴约好了在小区楼下第二次见面,可是那天小伙伴没有如期而至,而是晚了一会儿才来,虽然这时已经到小五平常洗澡的时间了,但是母子俩依旧等待。到了小五拉粑粑的时间,小五和妈妈飞快地上楼完成拉粑粑任务后,马上下楼,生怕新认识的小伙伴“飞”了,这样,又继续玩了二三十分钟。
去年9月回到株洲后,小五上了幼儿园,小五妈妈就一直在给他物色比较合适的同伴,这次不仅是小区楼下,对象的发展范围还扩大到了亲戚朋友处。不过每次就邀请一个伙伴到家里来玩,因为小五在陌生环境会“宕机”,所以她需要“控制环境”,并且选择有同理心的孩子。观察到小五在同伴互动中,对对抗游戏不感冒,就先避免,尽量给他制造积极的同伴体验。
小五近照
从株洲出发到上海,再从上海回到株洲,小五妈妈好像画了一个圆,对于这段经历,她表示没有后悔,很满意。
现在,小五妈妈回到岗位快半年了,又成为了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老师。
其实,从业16年的她从来不满灌输式的教育,但是,虽然知道教育的意义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她总觉得这句话不接地气,因为不知道具体应该怎么做。
而在上海教育小五的这段“特教经历”,让她在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上“开了窍”,找到了问题的核心:孩子才是自己生命发展的主体。
她觉得自己曾经的教法就像ABA,“你不会我就教你。”而现在,她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上:了解孩子为何无法掌握,太难就给ta拆解目标,设置更容易的目标,帮助ta找小老师......目的就是帮助孩子获得达成目标的胜任感。加上各种启发式鼓励,引导式鼓励,感谢式鼓励...让ta觉得自己可以做到。
“基本上做好这些,孩子对英语的感受就会有变化,行动也会有所变化。会发现他的眼里的光会多一些。”
在上海一年半的这段经历,某种程度上也深刻地改变了小五妈妈的人生。她的付出以另一种形式回到了她的身上,受益一生。
现在,虽然小五还需要妈妈为他搭建的同伴互动环境,但母子俩人已经开始各自回归自己的生活轨道,开始指向“分离”。
这一年中小五妈妈为小五创造的关于“伙伴”的记忆,已经深埋在他体内,母子俩注定会以另一种形式,深深地,温暖地,终身相伴。
采访、编辑 | 心怡
↓小五的故事视频版↓
↓↓对小五发展社交的方式感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