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年,你有没有为学区房拼过命?

花大价钱买一套学区房,就为了给孩子上个好学校,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之前还有学区房永不下跌的说法。

但是现在我要告诉你,一个重要的转折来了,那就是:学区房在未来,很可能会迎来改革,甚至可能消失。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都知道,房子在婚姻里不可或缺,而婚姻又往往和生育紧密相连,有了孩子自然就牵扯到教育,学区房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香饽饽。可如今呢,随着前几年房价的一路飙升,情况却大不一样了。

房价不断上涨,生活压力也大,头变秃了,钱包却始终不见鼓,许多人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确定性。高房价和生活压力迫使许多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或者干脆不生育,这就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和教育资源之间的脱节。



就拿结婚率来说吧,根据2024年第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量很可能会创下40年以来的新低。在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仅为474.7万对,比去年减少了93.4万对,创下了历史新低。这一数据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结婚或者晚结婚。

与此同时,离婚率却在上升,今年前三季度的离婚数量险些突破200万,离婚率又回到了 40% 以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房价下跌就是个导火索,尤其是那些负担巨额房贷的家庭。你想啊,原本买房子可能花了大价钱,一家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房贷压力,结果房价一跌,家庭资产一下子就缩水了,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经济问题争吵不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还有些夫妻更现实,可能因为着急用钱,再加上和另一半也相看两相厌,想着还不如散伙,把房子卖了还能分得一笔钱,总比守着个不断贬值的房子强。



在这离婚大军里,80 后和 90 后已经成为了主力。这代人面临的生活压力本来就大,房子问题又在婚姻里搅和,这日子啊,过得是真不容易。

结婚率下跌,人口出生率自然也会跟着下降。有专家预测,到 2035 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人数将比2020年减少约3000万。这意味着,每年将减少约200万名小学生和初中生。



学区房为什么越来越难卖了?因为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能感受到人口减少所带来的压力了。不少补习班因为生源不足而不得不缩小规模。还有幼儿园,也有招生不足的现象。一些公办幼儿园已经降低了入学门槛,取消了户籍限制,可即便如此,招生情况也远不如以前。

学区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当时教育部出台政策,要求中小学百分之百就近入学,这一下就把学区房推到了风口浪尖。

再加上 80 后婴儿潮和 2015 年二胎政策的影响,学区房的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也就跟着一路水涨船高。

就比如在一些知名学区,一套面积不大的老房子,仅仅因为学区的加持,价格就能比周边非学区房高出好几倍。



到了 2022 年,学龄前儿童人数达到历史高点,学区房价格更是涨得离谱。可谁能想到,这一切在近几年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今学区房却面临着消失的命运。

值得注意的是,学区房价格的上涨对政府收入没有直接的好处。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新房销售带来的土地出让金。学校和地方政府并没有从学区房价格的上涨中获利。

这和欧美国家的学区房情况可大不一样。在欧美,学区房是通过房产税来为学校提供资金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均衡机制。房价越高,交的房产税就越多,学校能拿到的钱也就越多,学校建设自然就越好。



可咱们国内的学区房呢,缺乏这种良性的均衡机制,学区房涨价的主要受益者就是那些老房东,他们手里握着房子,仗着是学区房开出高价,然后大赚一笔。

这一系列的现象其实还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婚姻、生育与经济的负循环。

现在的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生育也越来越少。为啥呢?因为生活成本太高了,压力太大,房子就是个大难题。新生儿减少的同时,老龄化却越来越严重,养老也是一个大问题。



这样一来,消费就跟着下降了。消费下降了,经济活力也就降低了。经济不景气,大家挣钱就更难了,挣不到钱,就更不敢结婚生孩子了,这就像一个怪圈,怎么也跳不出来。

尽管政府出台了13项措施来支持生育,可这效果还得等时间来验证。毕竟生不生,和现在的经济大环境相关,单纯想靠一些奖励来刺激生育,恐怕有点难。



那未来该怎么办呢?我们需要更多有效的政策措施来打破这个僵局。

比如说,在房地产调控上,是不是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模式,既能让房子回归居住的本质,又能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

在鼓励生育方面,除了现有的政策,是不是还能有更多的福利措施来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

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能不能打破学区的限制,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化,这样就不会让学区房成为教育资源分配的唯一衡量标准了。



至于学区房价格会不会跌,有道是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对一部分地区来说,学生都要没了,学区房价格还能持久坚挺的理由是什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