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河是我国唯一由东向西流的内陆河,它发源于泰沂山脉,孕育着古老的齐鲁文明。历史上引汶济运工程是京杭大运河航道畅通的巨无霸工程,其中堽城坝与戴村坝功不可没。
前几天我本想去拍摄一下堽城坝遗迹的,结果发现原来的堽城坝已经变成了堽城坝拦河闸,但却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秘密,那就是大汶河的水神原来是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的大禹。
堽城坝的历史始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为减缓水势,避免灾害,同时利于漕运,始筑堽城坝(今堽城里村附近)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洸河注入济宁。到了明成化十年(1474年),在原坝西4公里处重新修筑石坝(今堽城村北)。
不过因为明代的白英建了一个戴村坝,堽城坝慢慢就被遗忘了。
2018年,宁阳在堽城坝址处又建了一座恢宏高大的拦河闸,并建了一座堽城坝博物馆,只是不让人参观,这座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有名无实。
堽城坝不见了,但在大汶河堽城坝拦河闸南北两侧有两个建筑,还可以见证当初堽城坝的历史和文化。其中一是南岸堽城坝村北的禹王庙,另一个是北岸耸立在大堤内的东岳圣母庙。
禹王庙,位于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南岸200米处。原名汶河神庙,庙祀禹王。据清咸丰《宁阳县志·秩祀》记载:“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员外张盛建坝,因立庙。”原来大汶河的水神竟然是大禹,而不是其它的大江大河传说中的水神。
禹王庙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沿中轴线依次为庙门、神道、虹渚殿、禹王台等建筑,正殿两侧有东西两庑,院内还有历代碑刻数通,以及古柏树11株。
庙的正门为硬山顶建筑,红墙黛瓦,门额悬“禹王庙”匾额,大门前蹲立两尊石狮子守护。
院内神道两侧全是古柏,虬枝乱舞,其中最前面两棵被称为夫妻柏,东侧一棵有“齐鲁第一柏”之誉。
神道两侧有两座碑亭,亭内均有一龟趺螭首石碑,东碑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文渊阁大学士商辂撰文,由征仕郎、中书舍人、乡贡进士、东吴李应祯篆额书丹;西碑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大学士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两碑的碑文就是记载当年修筑堽城坝的具体经过。
正殿为虹渚殿,灰瓦歇山顶三间穿堂式建筑,红墙灰瓦,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殿内塑2.2米高、身着帝王袍的禹王像,也是我国唯一的大禹坐像。
正殿之后为禹王台,传为大禹治水时祭天的祭台。
东岳圣母庙孤独地屹立在大汶河北岸,三间硬山式建筑,红墙丹柱黛瓦,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内有东岳圣母塑像,平时关着门。毕竟这里是泰山范围之内,祀东岳圣母应是当地百姓最为朴素的民间信仰,与禹王庙一样,期望风调雨顺一生平安吧!
两座庙之间就是堽城坝拦河闸,横跨大汶河,与省道S104堽城坝大桥平行,彷如两道虹,一道交通,一道护卫着大河两岸的安全。
拦河闸23孔之多,上面以黄琉璃瓦长廊覆盖,两边分别为仿古五层四角阁楼,飞檐翘角,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