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芳


文源阁是一处大型藏书楼,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和藏书惨遭损毁,仅部分藏书留存于世。2024年8月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对文源阁遗址局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9月22日,“北京考古·走进圆明园”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活动在圆明园文源阁遗址举办。20名市民、学生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与考古专家面对面,实地察看考古流程,观摩考古发现。图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向活动参与者介绍文源阁遗址的蹬道遗迹。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文源阁基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圆明园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收获。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部,“文源”意为礼乐文明之源。2024年8月至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宫门、碑亭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为认识文源阁设计思想、建造理念、营造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也体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

文源阁建成于乾隆年间,面阔六间,阁高两层,是圆明园中的一处大型藏书楼,著名的《四库全书》即有一部收藏于此。文源阁遗址位于圆明园东北,是一处坐北朝南的院落,中心建筑为文源阁。在院落南侧和北侧各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河道穿流而过。2024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发掘出宫门、围墙、碑亭、月台、趣亭、北门、道路、水道等遗迹,为我们认识文源阁设计思想、建造理念、营造工艺等提供了丰富的实证资料。

防 火

文源阁的设计思想,其一表现在防火。在思想层面,经考古发掘证实,文源阁面阔确为六间、顶部覆盖黑色琉璃瓦。古人将其对时空宇宙的认识,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表达。有图形系统,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西方玄武,天为圆形、地为方形。有物质和颜色系统,即南方为火,用红色;北方为水,用黑色;中央为土,用黄色;西方为金,用白色;东方为木,用青色。有阴阳学说及数字与阴阳、方位、物质的配位系统,如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地数、阴数;三八为木,为东方;四九为金,为西方;二七为火,为南方;一六为水,为北方;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故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文源阁面阔采用六间的思想根源即在于此。黑色亦代表水,故文源阁顶部用黑色琉璃瓦。这是古人在思想层面对火的防范。

在物质层面,发掘揭露出两处水池。一处位于文源阁前面,一处位于文源阁东侧。这两处水池的功能一为造景,可供观赏,但更重要的功能可能是为了防火,起到常备消防用水的作用。而且这两处水池均被安排在文源阁大殿阳面,也反映了科学实用的理念。此外,文源阁四周有围墙与外部区域相分隔,形成一个安静封闭的环境,客观上也起到一种保证安全的作用。

造 园

文源阁遗址建造理念的核心是园林式造园。文源阁虽然是一处严肃的藏书楼,但因其位于园林的大背景中,故其整体设计仍以呈现自然情趣为主。整组建筑区内设计有池、水、假山等自然元素,有亭(趣亭)、台(月台)、楼阁(文源阁)等多种建筑形式。内部道路及水池驳岸全部用天然石材砌筑,不追求规整对称,呈现自然随意之态,增添了几分园林意境。

在点景的运用上也体现了相同的理念,如在文源阁前方的水池中,塑造了“玲峰”一景,有漏、透、奇、秀之效果;在文源阁后方与北小门之间考古发现也有一处点景,仅剩圆形基础,推测此处原来有可能设计了一座小型假山。这两处点景同时也起到了遮挡视线,避免进门后人的视野直接落到文源阁大殿内部。

此外,文源阁周边围墙全部用虎皮石砌筑,而不用城砖,形成斑驳的视觉效果,这也是园林类建筑普遍使用的墙垣建筑材料。

营 建

文源阁遗址体现了古人科学、严谨的营造工艺。首先体现在工程做法上。通过考古发掘揭示碑亭基础做法为先平整土地,开挖基槽,之后在基槽内打柏木钉,柏木钉之上铺垫石板,石板之上砌筑台基。台基外围用城砖砌筑一周条形基础,基础外侧用石块包砌,内部用三合土层层夯筑。三合土正中石碑所在位置再砌以石板,以起到稳定加固碑身的作用。“玲峰”基础同样需要承接山石的重量,故其亦用石板铺筑。

其次,整个院落内的排水为事先统一设计。此次考古发掘共发现5条石砌水道,均为暗道,叠压于围墙之下,并横穿围墙,其中南侧的3条水道还叠压于宫门后的假山之下。由此可见,文源阁所在院落有一套整体的设计蓝图。此外,还在宫门东侧的南围墙上发现一处沟门,是用于地表排水的设施,院落内的雨水可以通过沟门集中排泄到院落之外,再顺地势流入宫门外面的河道中。

最后,表现在建筑本身结构的处理上。根据建筑体量不同,地基有大开挖式“满堂红”基础和独立条形基槽式基础,文源阁碑亭即为“满堂红”基础。我国古代建筑起承重作用的主要为柱子,故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因此古人在建造房屋时,一般仅对柱子部位进行特殊加固处理。文源阁遗址的考古发现生动反映了这一特点。以宫门为例,台基上柱础的基础,即磉墩部位均用青砖层层错缝砌筑,而墙体基础则用乱石块砌筑。文源阁大殿在立柱位置同样遗留了连体磉墩坑,坑壁上残留有明显的砌砖痕迹。表现在对大型建筑四周“锁边”处理上,如文源阁前面的临水月台。月台外侧露明部分为石条,石条内侧为背后砖,再往内为月台三合土基础;如文源阁东侧的碑亭,其台基四周的砖砌条形基础,除了承接柱子的重量外,其实也起到了“锁边”加固的作用。

作为一处大型藏书楼,文源阁曾经收藏有我国古代大型丛书《四库全书》,体现了我国自古以来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时至今日,《四库全书》仍泽被世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作者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