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问,孩子上学后越来越讨厌学习,应该怎么办?
其实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件事应该放在上小学之前做,而不是等到孩子已经讨厌学习了,才亡羊补牢。
今天的文章,小样妈会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分享3条实用建议,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01 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本身是有趣的,因为人都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每个孩子都有过一段天天问“为什么”的年纪,这就是孩子好学的最好证明。
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学就不喜欢学习了呢?
那是因为成年人总是把学习和上课、作业、考试划等号。
这种以应试为目的的机械学习不仅枯燥,而且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分数和名次。
这就导致孩子很容易因为这个评判标准受挫,进而慢慢讨厌学习。
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家长首先要做的,应该是重新定义“学习”这件事,进而帮孩子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比如孩子觉得识字没意思,我们可以给他讲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给他看相关的绘本、纪录片。
孩子不喜欢数学,我们可以和他玩“买东西”的游戏,让孩子来当收营员,体验算钱的成就感。
孩子不喜欢科学,我们可以陪他做小实验,看各种回答“为什么”的科普书。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帮助他增长知识。
学校教授的知识或许不够有趣,但那不是知识的全部,也不是学习唯一的方式。
陪孩子多体验,多探索,多了解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孩子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也会跟着慢慢转变。
02 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上小学前爱看书,爱学习,可一上小学就变了呢?
这其实和我们家长脱不开关系。
中国父母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尤其在学习这件能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大事上,我们更是在意的不得了,也焦虑的不得了。
孩子成绩不如人的,我们希望他赶上去。孩子成绩还不错的,我们希望他更好。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可以说是永无止境,永不满足。
可这对孩子来说却是巨大的压力,和永远无法达成的完美目标。
不能让父母满意,就意味着孩子学得不够好。
不能考第一名,考一百分,也意味着孩子学得不够好。
结果就是,除了少数学霸,绝大部分孩子永远无法在学习这件事上体验到成就感。
不管多努力,学习换来的只有“我不够好”的挫败感。
试问谁能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一次次地体验过挫败后,仍能奋力向前,永不放弃呢?
很多孩子不是吃不了学习的苦,而是不想一遍遍地接受“我很差,我学不好”的事实。
假如我们做父母的能调整心态,不只看到成绩和分数,还看到努力学习的孩子本身。
假如我们能放下得失心,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
假如我们能把注意力放在陪孩子查漏补缺,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上,不管成绩好坏,都积极地陪孩子面对。
让孩子相信只要他(做什么),就能(取得进步)。
我想孩子的压力会小很多,对学习的抵触和抗拒也会少很多。
毕竟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要比超越别人容易得多。
03 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
做任何事,意义感都是很重要的。
它能让我们更有热情和动力,在困难面前更不容易轻言放弃。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亚运会上,看到运动员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伤痛,都咬牙坚持,只想为国争光的时候,我们都深受感动。
孩子学习也是一样。
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不能只凭一时的兴趣,父母的惩罚、奖励来支撑。
我们需要帮孩子找到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那就是学习的意义感。
这份意义感可以因人而异。
可能是受榜样的影响,想要成为科学家。
可能是受家人的影响,想要成为治病救人的医生。
可能是为了一份热爱,想要研究昆虫、鸟类。
可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不管为了什么,只要孩子明白自己是为什么而学习,他就有了宇宙最强的学习动力。
他就不再害怕枯燥和失败,能够投入所有的精力,去好好学习。
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就不用再操心孩子的学习问题了,更不用担心孩子会厌学。
以上3件事,如果你能花时间,在孩子3-6岁这段期间认真做,相信能帮助孩子发掘潜力,培养他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赶紧行动起来吧。
- 我是小样妈,复旦硕士,早期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欢迎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