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孩子的都知道,督促孩子学习真是件费心费力的事情。孩子天性爱玩,让他努力学习比打一顿还难受。
一有空闲时间,也不管作业有没有写完,就打开手机玩游戏、刷视频,每个家长都为此头痛不已。
典型案例
前几天,我和表姐聊天时,也谈到这个问题。表姐家的孩子小方,最近正在上初中,正是叛逆期。
每天回家就是打游戏,说了也不听。有次凌晨起夜,表姐看到孩子的房间里有手机光。
进去一看,半夜两点了还不睡觉在打游戏。表姐当即怒上心头,叫醒姐夫,在业主群里发了个道歉信息,然后一起把孩子打了一顿。
孩子手机也给摔碎了,连带着电话卡都扔进垃圾桶。此外,还停了孩子除了饭卡之外的生活费。
一开始,小方还非常硬气,说要自己养活自己。刚好是暑假,小方就去一家餐馆打暑假工。
干了不到三天,就灰溜溜跑回家了。从此以后,懂事了许多。
表姐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所以总想着在孩子身上补偿,小方从小想要什么,表姐就给买什么。
结果发现,过度溺爱孩子,反而让孩子越长越歪。
饿鼠效应:过度溺爱孩子的后果
实际上,在许多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家长心疼孩子,就给孩子最好的。
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觉得理所当然。整天贪图享受,也不爱学习。
心理学中的“饿鼠效应”,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现象。1925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开,曾做了一项实验。
他将实验老鼠分为两组:第一组提供充足的食物,第二组则只提供60%的食物。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老鼠寿命不超过1000天,而第二组经常被“饿”的老鼠,反而活了2000多天。
而且,第二组的老鼠皮毛光滑、活动敏捷,相比起第一组更加健康。
为了研究“饿鼠效应”是否适用于人类,科学家又用与人类同源的猴子做了实验,实验结果也与老鼠实验一致。
这则实验告诉我们,适当节制对生活有益,过度放纵则会使生命早夭。
过度溺爱,只会让孩子更懒散
在物质丰富的当今,许多家长都无条件地给孩子最好的。
许多生活中的小事,家长都要为自己的孩子代劳。
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许多孩子都是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长大的。
过度溺爱孩子的后果就是,不仅剥夺了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难题的成长机会,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当父母过度溺爱孩子时,孩子自然而然地认为父母会为自己安排好一切。
遇到问题时,孩子也不会想着解决,而是习惯性地向父母求助。
就算自己不学习、躺平,也会有父母为自己兜底。
这样一来,孩子自然会变得越来越懒散,越来越不愿意努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力?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70%的孩子约束能力较差,只有10%的孩子约束力达到了合格的水平。
当我们意识到,许多孩子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而厌学、躺平时。
那么,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替孩子完成他本应该做的事情。
当家长凡事都为孩子包办时,孩子就会懒得去尝试。家长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自主意识就越弱。
过度溺爱,则会让孩子养成肆意妄为的性格。孩子自我约束力的形成,往往需要家长适当地放手。
在孩子幼年时期,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承担后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实际上,自我约束能力的养成,与做错事的愧疚感紧紧相关。
如果家长事事都为孩子善后,那么孩子就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担责,也不会产生愧疚感。
相反,当孩子做错事之后,家长没有为之善后,孩子需要自己承担起责任。
这时,孩子就会为自己的行为产生“内疚情绪”,并且在感到不安的同时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样一来,每当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时,就会先考虑自己能否承担起这件事的后果,从而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自我约束力也就形成了。
总而言之,当孩子有躺平、厌学的坏毛病时,不妨运用“饿鼠效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