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筠连县作为偏远山区农业县,虽然受限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薄弱的发展基础,但抓住开展扶贫和帮扶资产管理试点的机遇,针对资产利用转化不足、独立发展能力不强、管护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联动盘活闲置资产、联动村域内外资源、联动资产后续管护,探索三产融合、联合经营、长效管护的“三联三探”模式,有效破解运行管护难、盘活利用难等挑战,系统性优化扶贫和帮扶资产利用机制,同步实现资产利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等多元目标。


自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以项目形式为脱贫地区留下了大量扶贫和帮扶资产,如何“管好、用好、盘活”扶贫和帮扶资产,不仅事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底色工程。

四川筠连县地处川南滇东北结合部,是省级革命老区县、省定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族待遇县,是典型的偏远山区农业县,受限于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薄弱的发展基础,实现扶贫和帮扶资产精细化管理、高效化利用的难度很大。按照《关于印发〈创新开展扶贫和帮扶资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巩固拓展办发〔2024〕2号)要求和“全省扶贫和衔接资金项目资产使用管理专题会议”精神,筠连县抓住成为四川6个试点县之一创新开展扶贫和帮扶资产管理试点的机遇,立足资源资产来源广、金额大、类型多、时间跨度长、公益性资产占比高等特征,围绕底数清、产权明、管得好、盘得活、效益佳、分配优的总体目标,努力破解资产清准难、确权界定难、运行管护难、损毁认定难、盘活利用难等挑战,尤其是围绕提高资产利用效益、资产管护效率开展的“三联三探”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


筠连县将闲置、低效资产盘活与多重资源利用有机结合,以整村经营为发展理念,系统性优化扶贫和帮扶资产利用机制,实现资源、资产、资金良性互动。

0 1

联动盘活闲置资产,

探索三产融合

针对资源、资产利用转化不足和产业链短、业态单一且收益不高的问题,将闲置资产与闲置资源盘活利用有机结合,以一产为核心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做加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杉新村依托4000余亩茶叶生产基础,引进浙江茶企,租赁本村闲置茶叶加工设施设备,年加工鲜叶200余万斤,收取年租金5万元,带动群众稳定增收600余万元。拓业态,增加产业综合效益。杉新村将400亩白羽乌鸡产业园、闲置特色农产品展销室和培优室折资,与金利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按6:4股份合作经营,打造集农家特色餐饮、民族风情住宿体验于一体的农庄“篱垣小驻”,涵盖8间柴火鸡体验区、12间特色民宿,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2万元。五凤村利用闲置的老村委会5间房屋资产发展特色餐饮,推出牛肉干、酱卤牛肉、红烧牛肉、干锅牛肉等种类丰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味蕾体验,预计年可新增收入3万元以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10万以上。搞改造,挖掘闲置资产功能。杉新村采取公司化经营模式,综合采用租赁、托管、入股等方式,将15户、60间彝寨群众闲置房屋改造为民宿,有效利用闲置场地设置临时停车场。每月接待游客达到5000余人次,新增稳定就业岗位50余个、灵活就业100余人。为了充分利用肉牛养殖场,提高集体经济养殖效益,五凤村组织村组干部、养殖大户前往长宁县、兴文县学习肉牛养殖设施建设和肉牛养殖技术,实现科学喂养管理,进行养殖场地、粪污设施设备、自动饮水设施等改造升级,并作为五凤村现场教学养殖基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肉牛养殖整体发展水平。目前,集体经济自养的肉牛从试点前的97头增加到135头,预计每年可节约人工管理成本6万元。

02

联动村域内外资源,

探索联合经营

针对村域资源要素有限、独立发展能力不强的实际,通过以项目资产为核心要素,系统探索内外互动、联合经营模式。 人才联动。五凤村围绕发展壮大肉牛产业,在已有肉牛养殖人才的基础上,创新引入有情怀、懂市场、善经营的筠连丰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永刚作为集体经济的“职业经理人”,协助村集体申请到2024年财政衔接补助资金155万元,并创新“村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共富模式。 跨村联动。杉新村与毗邻的华新村利用村集体和自留荒山采用“粮+药”立体套种模式,发展佛手种植1600亩,整合、衔接资金40.65万元、257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方式新建佛手烘干厂房,带动农户增收3800-4500元/亩,村集体按0.1元/斤分成,预计年增收96万元。 主体联动。杉新村依托本村后沟水库资源,引进筠连县益宏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周末休闲游、垂钓项目,采取村企联合方式,组建村劳务服务队参与项目管护,每年获得劳务收入28600元。五凤村为破解市场行情下滑带来的肉牛销售难题,采取“以增量解决存量问题”的方略,与宜宾山源食品有限公司、宜宾牛犇食品有限公司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肉牛屠宰,促进营销端从村内延伸到县域,预计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03

联动资产后续管护,

探索长效机制

针对部分项目资产管护主体不清、责任不明、缺乏管护资金等问题,探索扶贫和帮扶资产多元化长效管护机制,提高资产管护水平。与治理结合,探索建立“积分制+公益性资产管护”机制,将推广“川善治”、实施积分制有机结合,把公益性资产管护事项纳入积分评议标准体系,积分用于兑换日常生活用和生产资料。对率先提供公益性资产损坏线索、参加公益性资产维护修缮的村民分别给予5分、10分的奖励,全村目前累计积分5935分,其中公益性资产管护积分为1100分,引导受益群体主动参与资产管护,有效激活内生动力,形成了共享共治的乡村治理局面。与服务结合,对供水系统等易损耗、易损坏的公益性资产落实受益者责任,收取部分费用补充管护经费,如五凤村通过提灌站收入,平均每月可得到1000元的管护资金补充。与帮扶相结合,落实“公益性岗位+管护”机制,杉新村安排8个公益性岗位负责道路管护、清扫等公益性资产管护相关工作,确保其长效运行。与发展结合,建立“业主+经营性资产管护”机制,村集体与租赁茶厂、民宿资产的经营主体签订责权利对等的规范性合同,落实经营主体管护责任。


筠连县在按照自下而上“以产找资”和自上而下“以资找产”两条线索清产核资、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推进“三联三探”,蕴含着具有普适性价值的三化经验,为盘活利用扶贫和帮扶资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系统化推进是提高资产管理利用效益的基础支撑。扶贫和帮扶资产来源广、类型多,只有系统谋划、集成推进才能形成合力。筠连在试点中,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资产状态、市场需求等有机结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系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了资源分散化、业态单一化的制约,不仅依托茶叶、佛手、乌鸡、肉牛等特色化产业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而且通过加工延链、功能拓展等提升了综合效益,既增强了扶贫和帮扶资产对产业升级的综合支撑力,又增强了扶贫和帮扶资产助农增收的共富稳定性。

多元化联动是提高资产管理利用效益的关键所在。脱贫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缺乏的往往不仅是资金,还面临着人才、技术、市场等制约。筠连在试点中,通过人才联动、跨村联动、主体联动等多元化联动,构建起了“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开放式发展模式,有效破解了脱贫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自发展的弊端,不仅弥补了自身发展的短板不足,而且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发展格局,从而增强了扶贫和帮扶资产盘活利用的主体能动性和市场竞争力。

长效化管护是提高资产管理利用效益的重要保障。管护不仅是扶贫和帮扶资产利用的基础,更是其长期发挥作用的保障。筠连县在试点中,围绕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不同特征,将经营性资产管护与利用主体结合,并针对公益性资产服务农民、不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特点,将帮扶机制、治理机制等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差异性的长效化管护利用互促机制,有效破解了管护主体不清、责任不明、资金匮乏的制约,不仅实现了帮扶和扶贫资产有人管、有钱管,而且管得好、用得久。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