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编辑|t

引言

在三国群雄逐鹿的年代,孙权以“天命所归”建立吴国,然而去世后的谥号却令后世学者挠破了头:一个“大皇”,既不是传统的美谥,也没半点恶谥的意思。

这到底是“江东基业独一份”,还是吴国法统的另类象征?从赤壁的“开疆拓土”到江南的经济复兴,孙权在三国历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可他的谥号为何如此与众不同?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段历史悬案!



一个谥号搅乱了后世学者的脑筋

252年的江东大地,钟鼓齐鸣,万民送别了一代枭雄孙权。这位将江东基业从一个割据地盘发展成吴国的霸主,最后留下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谥号——“大皇”。这谥号一出,恐怕连当时的朝臣都得挠头。

古代皇帝的谥号,从“高祖”、“太宗”到“昭烈”、“文宣”,总是给人一种威严感和庄重气息。可要说到孙权的谥号“大皇”,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谥号是用来总结皇帝一生功过的,可“大皇”既不在传统谥法的美谥范围内,也没什么负面的含义。简直让人想问一句:“这到底是褒是贬?”



先说谥号是干啥的。中国古代皇帝的谥号通常是用来总结一生功过的。你比如刘邦叫“高祖”,说的是开国有功;汉武帝叫“武”,因为他文治武功双管齐下。

再看孙权的“大皇”,别说放在三国时代了,就算翻遍整个中国历史,这个谥号也找不到第二个。这个“大”到底是个褒义词,还是有点其他的意味?后世学者研究了几百年,愣是没整明白。

如果你觉得这是吴国朝臣的“艺术创造力”,那可能还真不是。其实孙权的“大皇”谥号,很可能反映了当时吴国的法统困境。



曹魏有禅让传统,正统得了;蜀汉打着汉室复兴的旗号,法理上也能说得过去。再看孙权,完全是靠着自家本事起兵称帝,法理基础相当薄弱,硬是凭实力坐稳了皇位。

不过孙权自己倒是心宽。赤壁之战后,他一边靠着联盟关系稳住蜀汉,一边死磕曹魏,几十年江山打得风生水起。对内他又搞经济改革、安抚地方,愣是把一个乱糟糟的江东打造成了经济文化发达的地盘。

可问题来了,他去世时,吴国朝臣要怎么总结这个一生风云的皇帝?用传统的谥法,“高祖”、“烈祖”之类都显得过于普通,但“恶谥”那肯定不合适。于是,朝臣们索性给了个“大皇”。这个“大”字,可能是为了体现孙权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

赤壁之后的“创业版”孙权

如果说孙权的谥号“大皇”是个谜,那这个谜背后一定得提到他一生的“江东创业史”。能在三国时期的混战中站稳脚跟,甚至敢和曹魏、蜀汉掰手腕,这个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孙权接手江东的时候,年仅19岁。他的父兄孙坚、孙策已经替他打下了一片地盘,但局势仍然险象环生。北边有虎视眈眈的曹操,西边是隐隐不安的刘表,这时候的江东,就像被两头猛虎夹击的一块肥肉。别看孙权年轻,却是一副沉稳的样子。



他先是延揽了一帮能人异士,比如张昭、周瑜、鲁肃这批大才;然后用孙策留下的部队,快速整顿军政。他知道,只有把江东的后方搞稳定了,才能腾出手对付外部威胁。

说到孙权的开国之功,赤壁之战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笔。当年曹操率领号称八十万大军南下,气势汹汹地要吞并江东。

面对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孙权一锤定音,接受了鲁肃的建议,与刘备联手抗曹。接下来,周瑜的火攻在赤壁之战中一战成名,直接把曹操的水军烧了个精光。

赤壁之战后,孙权迅速转守为攻,不仅巩固了江东的安全,还趁势夺取了荆州和合肥部分地盘,进一步扩大了势力范围。可以说,没有孙权在赤壁的这次决策,吴国恐怕早就沦为曹魏的附庸了。



但孙权的成就不止于战场。他是个很懂得用人的领导者,知道如何发挥手下谋士和将领的长处。比如周瑜和鲁肃主外,负责与蜀汉结盟和对抗曹魏;陆逊则在夷陵大败刘备,为吴国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可以说,孙权这位“创业者”,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多能打,而是能让手下人都愿意为他卖命。

然而,孙权也不只是个打仗的。统治江东期间,他大力推行经济发展,比如屯田制的推广、地方政权的安抚。这些政策让江东经济持续繁荣,也为吴国的长期生存奠定了基础。



而且,孙权还组织了海洋探索,把目光投向了夷洲(今台湾)和南洋,这在当时绝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操作。

不过,孙权的事业也并非没有瑕疵。后期因为继承人问题,他的晚年显得有些疲态。太子孙登早逝后,储位之争引发了朝堂内部的动荡,甚至让他的名声受到了影响。可即便如此,他开创的江东基业仍然在三国鼎立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谥号里的三国法理之争

说到孙权的谥号“大皇”,其实背后藏着的,是三国割据中的法理之争。曹魏自称禅让,拿到“汉王朝正统”的招牌;蜀汉则喊着“汉室延续”的口号,占据道义高地。

而孙权的吴国呢?既没有祖宗传下来的名分,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旗帜。可以说,他完全靠着自家的实力,在夹缝中生存并崛起。

孙权的称帝方式是“天命自立”。这听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就是:我有地盘,有军队,有实力,所以我就是合法的。

孙权称帝后,并没有太强调自己与汉室的血脉关系,也没有对曹魏的禅让体制作出过多反驳。他干脆把江东当成一个独立政权来治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成者为王”的道理。



可是,这种“无前例可循”的称帝方式,也带来了法理上的尴尬。孙权的后人要如何评价他的一生?传统谥法用“高”、“祖”、“烈”来体现开国之功,但吴国没有足够的传统法统背景,用这些字眼似乎又缺乏说服力。

于是,朝臣们索性选择了一个“大”字,既能凸显孙权的独特性,又避免了对传统规则的挑战。

这个谥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国的困境。孙权的吴国虽然在三国割据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始终缺乏像曹魏、蜀汉那样明确的法理支撑。

他的“大皇”谥号,更像是一种妥协的产物,既是对孙权个人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吴国特殊地位的一种象征。



后来的历史学者们,也对这个谥号展开了无尽的讨论。有人认为“大皇”是在夸赞孙权的伟大;也有人觉得,这个“大”字不过是江东朝臣想出的“糊弄式解决方案”。不管怎么说,这个谥号的独特性,注定让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记。

孙权的一生,从赤壁到称帝,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故事。他的谥号“大皇”,既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也是吴国在三国历史中的特殊注脚。

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谥号,或许正是孙权留给后世最深刻的谜题。无论如何,他作为三国中最稳健的开国皇帝,已经在历史中占据了自己的独特位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