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仅是集汉初三杰之才——战略、后勤、兵事——于一身的能臣;



更通晓天文地理、奇门遁甲,占星八卦也不在话下。

赤壁战场借东风,锦囊妙计助脱困,五丈原上禳星延寿……



演义里的诸葛亮似乎无所不能,也难怪鲁迅先生评价道“况诸葛多智而近妖”。

然而,在诸葛亮北伐的上方谷之战中,一场大雨使得被围困的司马懿死里逃生,浇灭诸葛亮北伐的最后希望。



那么,“多智而近妖”的诸葛亮为何在火烧上方谷时没能算到大雨呢?

一、旗鼓相当的对手

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集团从建立到发展,其法统立足点便是“匡扶汉室”,这也就意味着与篡汉的曹魏政权天然对立。



从诸葛亮加入一直到刘备正面击败曹操进位汉中王,蜀汉集团一直把和曹魏的对抗作为集团的第一要旨。

然而,随着关羽、张飞先后被害,刘备在称帝后率先对东吴开战,在夷陵惨败后黯然去世。



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最高掌权者之后,重新拿回了立国之本——联吴抗魏。

一方面,诸葛亮派遣邓芝出访东吴,重新与其交好。

另一方面,诸葛亮也开始为北伐做准备:修养民生恢复生产、亲征南中平定内乱。

即所谓“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此刻正是领三军北定中原之时。



建兴五年,诸葛亮领军进驻汉中,开始着手北伐。

此后一直到去世,诸葛亮都没有再离开汉中。

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演义中为六出祁山);

曹魏这边西线元勋郭淮、大司马曹真、大将张郃等名将倾巢出动,就连魏明帝曹叡都亲临长安坐阵。

诸葛亮与他们的交战中也是互有胜负。



不过,最与诸葛亮旗鼓相当的对手当属第四、五次北伐时的统帅司马懿。

平心而论,司马懿统兵作战的能力并不差,日后奇袭孟达、讨灭公孙渊都取得大胜。

但与大司马曹真相比并没有优势,甚至都不如在长期镇守关中的郭淮熟悉蜀国军情。

司马懿第一次统大军作战,不仅陇上的青麦被蜀军割走、断了补给;

正面战场上更是大败而归,魏军被斩杀三千余人,玄甲武器损失近万件。

大将张郃更是在追击蜀军时被伏杀。



司马懿此时表现出了自己性格中最可怕的一点——忍耐。

司马懿很快接受了自己军事上不如诸葛亮的事实;

并改变了战略目标,不再追求在正面战场取胜,而是等待诸葛亮自行退兵。

这一改变直击诸葛亮和蜀汉的命门。

即使以汉中为跳板,想将粮草、兵器等后勤补给运到关中前线难度也颇大;

更何况蜀汉是凭一州之力对抗曹魏九州,若是打长期拼国力的消耗战,蜀汉全无胜算。



因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力求正面战场作战,尽量多地歼灭曹魏有生力量,占据地盘。

其实,诸葛亮早已意识到这一点。

四次北伐时,抢先收割陇上的青麦,五次北伐时着手屯田,都表明了他要扎住根、与曹魏打消耗战的决心。



只不过司马懿“更胜一筹”,在差点被围歼之后,面对诸葛亮的任何军事行动,司马懿只有一个态度——闭门不出。

任凭属下如何求战,任凭诸葛亮如何挑衅、甚至送来女人衣物,司马懿都坚守营门,拒不迎战。

眼看粮草日渐消耗,诸葛亮决定采用派大将奇袭司马懿营帐,随后诈败诱司马懿追击,在预备好的战场将其歼灭。



执行这一任务的大将叫魏延,预备好的战场叫上方谷。

二、上方谷的大雨意味着什么

上方谷位于渭河以南,其地处两山之间,谷口狭窄、仅容一人一马通过;

谷内却有一大块平地,可容纳一两千人。



诸葛亮在勘察地形时便心中大悦,此地正是上好的伏击地点。

在派魏延前去诱敌的同时,诸葛亮在高山之上埋伏好精兵,备好弓弩、石块,又在谷中布置好干柴、火药等引火物。



那边魏延袭营后,司马懿果然领兵来追,魏延一路退入上方谷,司马懿率兵进入谷中后,才发现中了诸葛亮的计。

蜀军火箭齐发,瞬间引燃了谷中的枯木干柴,谷内火光冲天。

随后蜀军又扔下滚石,魏军死伤大片。

司马懿抱着二子司马师司马昭痛哭:“我父子三人将葬身此地!”



忽而狂风大作、乌云密布,竟下起了大雨,谷中火焰被浇灭,司马懿大喜:“天公助我,此时不杀出,更待何时!”

魏军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杀出上方谷,逃过一劫。

许多人读到这一情节时,会为诸葛亮功亏一篑而惋惜;



也有人会疑问:为何无所不能的诸葛亮能求得东风,却算不到上方谷的大雨?

首先我们要知道,演义里的诸葛亮虽然加了许多神仙道士的色彩,但他毕竟也是凡人,是凡人就会犯错误。

第一次北伐时任用马谡守街亭铸成大错;



此次上方谷诸葛亮被有可能的北伐进展冲昏了头脑,从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

从谶纬的角度来说,此时的汉朝气数已尽。

诸葛亮北伐本就是逆天而行,然其才干又可以使蜀汉与曹魏勉力抗衡。

故而上天降下大雨,实际上是告知诸葛亮:

大汉气数休矣,你也没有什么亏欠先主和蜀汉百姓的,可以复命听封了。

这一场大雨浇灭了蜀汉的国运、大汉的气数,也浇灭了诸葛亮的生命之火。



上方谷之战后仅仅几个月,诸葛亮便病逝五丈原。

也有人从地理的角度上来分析,上方谷腹地宽阔、出口狭窄,空气不易流通。

一旦谷中起火、气温升高,下层空气上浮与上层的冷气形成强烈的对流风,便狂风大作。



同时,谷底大量热空气上升到高空后,空气中的水汽遇低温而凝结成雾;

干柴燃烧产生的烟尘又提供了凝结核,水汽凝聚加速,最终才有了大雨倾盆的景象。

当然,在正史中并没有六出祁山、也没有上方谷一役;



这一虚构的情节之所以设计出来,本就是为了展示人力难以与天意抗衡。

历史的走向不能篡改,司马懿在此地绝不能死。

这才有了天降大雨助其逃生。

三、从意气风发的军师到殚精竭虑的丞相

其实,纵观整本《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有着很强的割裂感。



在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军师,算无遗策、纵横捭阖;

在后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殚精竭虑的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这正是小说写作的高明之处。

正史中的诸葛亮与小说中的事迹还是有着部分出入。

初出茅庐时火烧博望,孤身入江东舌战群儒,赤壁大战前求来东风;



尽管都是虚构的情节,但却十分贴合诸葛亮前期自信而又张扬的风格,更凸显出诸葛亮超然天下的大才。

在此基础之上,后期的诸葛亮以一己之力顶住大厦将倾的蜀汉,却又在北伐时屡屡棋差一招。

用马谡失街亭、李严诈称粮草不济、上方谷大雨倾盆……

似乎每次都会出现这些小概率事件使得全局功亏一篑,数次出征只换得数次无功而返。

只看军事目的有无实现的话,诸葛亮北伐毫无疑问是失败的。



这一结果与前期被神化的诸葛亮形成了鲜明对比,人物的悲剧色彩更加突出;

却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他也是人、也会失败,“与天下棋,输天半子”。

不过,正是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实现理想与天意较量的精神;



使诸葛亮超越了那个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

自此之后,诸葛这一姓氏有了特殊的含义;自此之后,忠臣有了最高的标杆。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三国志》

  •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