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来文殊院佛学班学习
一千位学员
或许有一千个答案
而这位学员
通过在闻熏班的数月熏习
也渐渐找到了
属于自己的答案
80后的我,最近很“emo”。
“emo”是个网络词,原本是一种情绪化的音乐风格,但被网友们衍生出“丧”“忧郁”“伤感”等多重含义。感谢网友的贡献,这也为某个中青年找到了“中年危机”的平替,用以解释理想和现实的落差。
前几日和老朋友们聚会,大家多年不见推杯换盏眼晕耳热后,一个个开始倒起苦水,总的归纳起来——哀莫大于心死,“emo”莫大于缺钱。
我们是如此地依赖钱带来的安全感,以至于明知需要从多个角度权衡金钱和人生的意义,但还是在诗与远方同人间烟火中选择了俗不可耐,觉得只要挣更多的钱,就可以缓解所有的焦虑烦恼,幻想着世界首富一定是82亿人中最幸福的那一个。真相是这样吗?
在闻熏班学习时,法师告诉我们,无明乃是烦恼的根源。在无明的推动下,我们就像赤脚之人,为了逃避大地上荆棘与火焰的痛苦,努力跳跃、腾空而起、痛苦落地,再一次努力跳跃期待能在空中多停留一会,但终将落地……陷入无限的感苦循环。
这种循环让人想起近年来一部网剧《开端》——一个简单巧妙的闭环叙事,叙述了主角遭遇公交车爆炸后“死而复生”,于公交车出事的时间段内不断经历时间循环,努力阻止爆炸、寻找真相的故事。那么娑婆世界中陷入起惑、造业、感苦循环的我们,该从哪找到并切断制造“烦恼”的凶手呢?
2500多年前,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在无上甚深的定力中体悟到解脱烦恼之门“四圣谛”,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思路,还唯恐我们不能从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进而详细开示了对症烦恼的“十二因缘”。
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的,当我们被惯性挟持,就会陷入深深的茫然与无助。佛陀不能替代我们去面对困难与迷惑,但我们可以通过佛陀亲自体证的道路去修正人生烦恼的本质。
世界有给予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的回馈,小到各自言行大到世界的运行规则。《大宝积经·入胎藏会》云:“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原来,佛陀于2500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揭示财富是因果观和福报的积累。
我们获得财富是因为我们为社会提供了价值,所以有了回报,但同样的价值因其发心不同,最后作用力的结果也有大有小、有苦有乐。当我们在苦恼如何获得更多财富的时候,应该思考我们为世间做了什么,为身边的人、为这个社会做了怎样的付出。
对财富如此,对人生也亦当如此。人身难得,有了正确的知见,就能以般若智切断烦恼的循环,舍去不必要的迷惑,去惑便得心安与自在。要断就要舍,真正的舍不是舍去金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而是舍去无法自拔的“我执”。
宇宙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质上是没有一个“我”可以单独存在并执着停留的。既然对己没有“我”,也就不用给自己附加各种人设包袱、符号称谓,对事没有“我执”,就不用执着成败荣辱,只要是正向的、对人对世有益的都能放手去做。
有佛法就有办法。通过在闻熏班几个月的学修,我开始尝试用佛陀的教法去对治“emo”。正如文殊院的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计较得少了,慢慢心的容量就变大了。心量大了成也好败也好,都能如旅行中窗边的风景般自然流过,“emo”来时挥挥手,不带走一点情绪。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字|妙正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编辑|梦觉
来源|空林文教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2022)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