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现代许多人有着不良的生活习惯,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安全的最大因素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健康数据可知,截止2019年,在全球范围之内已有将近5.23亿的人群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可以这么说,在全球致死和致残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位居前列。
而在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形势同样是十分严峻,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显著上升,并且农村地区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城市地区。
同时,研究仍然表明了男性在罹患心血管疾病中的风险概率远远高于女性,且随着新冠疫情的到来,男性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脏支架逐渐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间,美国接受心脏支架治疗的人数从55万上升至63.8万人,可见心脏支架的普遍运用。
一、心脏支架的真面目
许多人对于心脏支架闻声色变,那么心脏支架到底为何物,它真像所说的那样可怕吗?目前仍有不少人认为装上心脏支架后,就意味着活不久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心脏支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的一位医生通过在冠状动脉中使用支架以撑开动脉的设想,使得心脏支架问世,因此它也被称为冠状动脉支架。心脏支架的发明旨在疏通冠状动脉的血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心脏支架的材料从最初的金属支架逐渐变为了现在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不断发展为适应人体治疗所需的材料。
那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在体内安装心脏支架呢?
通俗而言,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的人群,且狭窄超过70%,则需要考虑植入心脏支架。
冠状动脉是环绕心脏表面一周的动脉,人体若要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则人体内的各个组织和器官都需要心脏搏动以供应充足的血液才能完成。
而心脏自身作为泵血的器官,也需要供给足够的血液和影响,而冠状动脉和静脉就是心脏正常搏动的重要保障。
因此冠状动脉的通畅,关乎到心脏的正常搏动,进一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安全。
当人体出现明显的心肌缺血症状时,例如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并且通过现代医疗设备的科学检查后,发现心室壁内缺血超过10%,应进一步对冠状动脉做检查。
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检查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如果已经狭窄超过75%,应考虑做心脏介入手术。
如果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但经过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十分高。达到重度狭窄时,也需要考虑冠状动脉治疗手术,在动脉内最狭窄的区域植入支架,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死概率。
然而,并不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都适合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
有部分患者的血管条件并不理想,往往存在血管病变严重的情况。
例如出现血管变异、血管扭曲等,此时如果植入支架难以保证精确放置或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果罹患冠心病的同时仍有严重的心衰,当心衰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或控制时,此时进行心脏支架的手术可能会增加死亡的风险。
对于一些已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同样如此。例如有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或肝肾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如果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极有可能加重病情。
为此,对于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的人群,应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并根据医生建议明确自身的情况是否适合进行心脏支架的植入手术。
二、装上心脏支架能活几年?
当人体内出现明显心肌缺血、心脏不适的症状时,即出现了冠状动脉狭窄不畅的情况下,并通过进一步检查,可以考虑在动脉植入心脏支架,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脏支架作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并非猛虎野兽,而是能够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因此,我们不必对于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不必恐慌,而是谨遵医嘱进行治疗。
那么,如果已经进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人群,他们的寿命是否就缩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当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心脏支架的介入手术后,支架通过支撑血管壁从而保障血液在血管内的正常畅通运输。保证正常的血液循环,使得人体内的各组织器官有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
这也直接说明了心脏支架的使用在于保障人体的生命安全,也就是为了让患者恢复正常、延长寿命,降低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概率。
如果已经出现冠状动脉狭窄且适宜支架手术的情况,没有接受心脏支架的植入的话,则容易出现心肌梗死,进一步威胁生命。
然而,即便装上了心脏支架,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对于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心脏支架手术是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继续正常生活。
心脏支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不良症状,但装上心脏支架之后的寿命长短在于后期的科学治理与生活管理。
心脏支架手术的效果同样因人而异,在植入支架后,患者的寿命与其身体素质、自身患病程度、后续生活习惯等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已经植入心脏支架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复查,并谨遵医嘱按时服用相关药物,同时需要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才能进一步维持心脏支架的正常功能。
比如,一些患有“三高”(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如果不注重控制自身的基础病,则很有可能会导致支架的治疗效果下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致死风险。
三、如何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一旦发病,有很大的致死或致残概率,对于人体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措施进一步预防或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一是注意饮食。很早之前,就已经有相关学者对饮食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目前统一认为的观点是,长期暴露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下,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概率。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生活的迅速发展,使得食物的种类、加工方式等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也使得现代人们的饮食习惯随着发生改变。
然而,许多人由于工作或其他因素长期食用高盐高油的外卖食品、油炸食品,同时还伴随着饮食种类单一等问题,使得现代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如果要预防患上心血管疾病,则需从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开始。一方面,保证饮食的多样性,避免长期食用某类食物,而是需要摄入均衡的营养,例如都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的食物。
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高糖、高盐、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量,降低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同时还需要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
二是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中,通过对9万多名研究对象的运动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积极作用远超人们之前的认知。
研究还进一步表明了运动量的增加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存在极大的关联。
因我们可以在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锻炼活动,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选择适应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养成适量运动的好习惯。
三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积极心态。
过度疲劳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人体处于过度劳累的情况下,血压会逐渐升高,进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同时过度劳累会加重原本已患病的人群的病情。
而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精神紧张的状态,使得人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异常,导致心脏过度收缩,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保证自身得到充分的休息,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同时,还需在日常中养成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产生不良情绪或压力时,及时寻求放松或解决的途径。
结语
心血管疾病并非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相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意味着年轻人同样会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许多人也因为患上心血管疾病,从而需要进行心脏支架的植入手术,以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但仍有许多人对心脏支架持有怀疑态度,认为其会有损人体的寿命。
其实不然,心脏支架的介入手术反而是为了增加人们的寿命才进行的,植入心脏支架后,并不意味着寿命会因它而缩短,也不意味着装上心脏支架后就能一劳永逸。
无论是否进行了心脏支架的植入手术,我们都应从养成良好饮食习惯、保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积极心态等方面着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发风险,为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