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苏这两个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超级大国形成了两强对抗的格局。为了证明自己的制度更加优越,美国和苏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而无垠的太空,正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事实上,太空竞赛早在二战结束之初,就开启了。二战时,世界各国均不约而同进行了火箭以及导弹的研究。

在美国,钱学森、马林纳和帕森斯在导师冯·卡门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火箭研究小组,从而开启了美国导弹研究的历史。而钱学森等人一直进行实验的地方,也成为了美国火箭的摇篮,全球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

一、纳粹战犯冯·布劳恩

虽然美国火箭技术进展很快,不过要说先进,还要数德国。二战前,德国是世界科学的中心,涌现了无数闻名遐迩的大科学家,当年一半以上的诺贝尔奖,都被德国人垄断。因此,德国被称为科学之国,而德文更是被称为科学的语言。



在火箭研究方面,德国有一个世界知名的领头人——冯·布劳恩。冯·布劳恩出生于普鲁士容克贵族,其父是个思想极其反动的农学家。自幼,冯·布劳恩就有相当的科研天赋。在他13岁时就曾发明过 “遥控爆炸装置”,使柏林使馆区发生爆炸。

在大学,冯·布劳恩主修空气动力学,并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博士学位。二战期间,冯·布劳恩加入了党卫军,为纳粹效力,并研制出了臭名昭著的V-2火箭。而这一火箭,正是如今洲际导弹的雏形。

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德国人共向英国疯狂发射了数千枚V-2导 弹。这种导弹成了德国攻击英国的 杀手锏,英国的防空设施根本无法将其击落。由于当时的导弹技术过于原始,命中率极低,因此V-2导弹所造成的恐慌,远远大于其所造成的破坏。

即便如此,冯·布劳恩等德国精英科学家,仍受到了美国人的觊觎。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美国立即制定了所谓“回形针”计划,去往德国抢一批重要的“货物”,这些货物不是德国精密的武器,也不是价值连城的钱财珠宝,而是一群“战犯”。



当年7月,美国让冯•卡门和钱学森紧急参军,立即前往德国,审问和甄别德国的火箭专家。最终,美军在巴伐利亚的一栋别墅中,找到了正在四处躲避追捕的冯·布劳恩。面对荷枪实弹的美军,早有准备的冯·布劳恩平静地说:

“我们虽然战败了,但我们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战争模式,你们找我,看来就是想得到这个技术!”

在审问中,钱学森惊讶于冯·布劳恩深厚的火箭知识。在他看来,冯·布劳恩或许讲给美国火箭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最终,美国人抢先苏联人一步,将1500名德国科学家打包带走,并让他们戴罪立功,为美国人研究火箭。

获得了德国的科学家和先进的材料,美国人自以为在火箭领域,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然而他们压根就没想到,苏联仅仅只是放出了一个囚犯,便追平并赶超了美国的火箭技术。

二、苏联劳改犯——科罗廖夫

当美军搜刮完德国的设备与科学家,苏军才姗姗来迟。在一片废墟中,,看到 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到处都是像大鲨鱼一样的废旧金属空壳……一些苏联军人不知道那一堆烂玩意儿是什么。但是一个同行的苏军军官却说:“看来必须派那位囚犯出场了。”

那个囚犯是谁呢?他便是大名鼎鼎的苏联火箭专家——科罗廖夫。



和出身贵族的冯·布劳恩不同,科罗廖夫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小时候起,科罗廖夫就向往蓝天。1924年,科罗廖夫考入基辅理工学院机械系,这里是培养未来航空工程师的摇篮。

1931年9月,科罗廖夫与航空液体动力中心研究所的工程师仓德尔在莫 斯科组建了“反作用运动研究小组” 科罗廖夫领导着这个小组的科技委员会,小组的科研工作得到了国防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的有力支持。1932年,这个小组已经发展为国 家研制火箭飞行器、液体弹道火箭的研究所。

在科罗廖夫天才般的设计下,苏联的217型带翼固体高射火箭和212型液体远射程火箭横空出世,将苏联火箭事业推向了顶峰。



然而好景不长,残酷的大清洗运动开始了。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牵连,科罗廖夫含冤入狱。在审问期间,审判人员为了他招供其“反革命”“叛国”的“罪行”。进行了最野蛮的虐打,以致下颚骨折。从此以后,他既不能大幅度转头也不能完全张嘴。而这也为他的英年早逝埋下了伏笔。

二战前期,科罗廖夫一直在科尔玛劳改营进行“劳动改造”。然而随着战事的吃紧,科罗廖夫得到了宽大处理。以囚徒的身份,为苏联研制飞机。1944年7月26日,他与其他29名科学家囚犯被提前释放(并没有平反)。

德国投降后,科罗廖夫受命来到德国V-2导弹基地收集资料,发现德国的导弹技术已经遥遥领先于苏联。但对此,科罗廖夫并不感到担心,填平德国乃至与美国火箭技术的鸿沟,靠他一人就够了。

三、“火箭双雄”的太空竞赛

在冯布劳恩和科罗廖夫的努力下,美苏两国的火箭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非常喜爱科罗廖夫,并将苏联的太空事业全部交给了他。有了赫鲁晓夫的知遇之恩,科罗廖夫更是加倍努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箭研究事业中去。

1954年,当苏联政府做出决议要研制洲际导弹的时候,科罗廖夫就想到这将是一个可运载卫星的火箭。他向相关部门呼吁要借助于这种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并不断阐述人类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57年8月3日,科罗廖夫创造性地在洲际导弹的第一级火箭,采用四台侧挂发动机与主发动机并联工作的方法,巧妙地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 了推力不足的问题。就这样,火箭第一次得到了脱离地球,飞向宇宙的能力。

同年10月4日,利用这种“捆绑式火箭”,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颗卫星呈球形,重达83公斤。这是人类第一次将人造物体射入太空。

苏联的成功,让美国朝野倍感震惊。在他们看来,自己集合了世界科技精英,理应是首屈一指的科技大国。但在太空,自己竟然差了苏联一筹。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美国霸权地位就要不保了。

在朝野舆论的压力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被迫开启了美国宇航计划,而带头人正是此前的战犯——冯·布劳恩。1958年10月1日,美国航天局NASA正式成立,而这也开启了美苏太空争霸的序幕。



1958年2月1日,冯•布劳恩的 团队用“木星-C”火箭帮助美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不过这次发射实在过于仓促,由于火箭推力不如苏联R-7,因此美国卫星的重量只有斯普特尼克一号的十分之一。而这,受尽了赫鲁晓夫等人的公开嘲笑。

正当美国人还在准备发射更大的卫星时,科罗廖夫已经走得更远了。他开始研制更安全、更强力的火箭,准备将人类送上太空。

首先,科罗廖夫先将几只动物送上天,并取得了重大成功。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运载火箭实现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这一壮举又一次震惊了世界,而美国人更是慌了神。

当时,新上任的美国总统肯尼迪绝望地表示:

“如果有任何人告诉,怎么才能赶上那些俄国人,我们就立即把他请来。我才不管那人是清洁工,还是其他什么,只要知道该怎么做就行了。”

1961年5月5日,美国载人宇宙飞船仓促上天,阿伦·谢泼德乘坐水星号飞船升入天空。但是由于推力不够,因此只进入了亚轨道,实际并未进入太空。因此,赫鲁晓夫嘲笑道:

“这是跳蚤般的一跃。”

在连续的打击下,肯尼迪甚至恼羞成怒,决定用核弹轰炸月球,并扬言:“要让全世界都看到一场盛大的烟花,让苏联人知道,谁才是街区最壮的孩子。”不过好在,冯布劳恩说服了肯尼迪,月球才免遭这样一场浩劫。



正当美国人准备改进载人航天技术时,远在苏联的科罗廖夫早就准备登月了。早在1959年,苏联的飞船就已经撞击了月球。

在苏联的压力下,肯尼迪立即下令财政部大幅度拨款,他以冯布劳恩为带头人,开启了著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而赫鲁晓夫听闻此事后,立即表示:“绝不能让美国人先登上月球。”

就这样,美苏太空争霸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登月竞赛。

四、登月竞赛

随着美国的加大投入,苏联在技术上的优势逐渐被拉平了。根据解密档案记载,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花费,不过48亿美元;而美国光在登月方面的投入,就达到了233亿美元。这是国力上的巨大差距。

更雪上加霜的是,科罗廖夫的恩主——赫鲁晓夫下台了。对于太空竞赛,继任者勃列日涅夫并没有什么热情。

美国人拼命的用钱砸,40万人同时努力,而苏联人却在官僚斗争中消耗时间。随后,美国连续发射了阿波罗1~10号,距离登月已经越来越近。



对此,科罗廖夫心急如焚,他赶紧找到勃列日涅夫,要求他加大对苏联登月计划的投入。但是昏聩的勃列日涅夫却不置可否。

流放时期恶劣的环境、几十年不分昼夜的工作使科罗廖夫积劳成疾。他的直肠上长了一个肿瘤,动脉也有硬化的征兆。他一直强调:“再给我十年时间就够了,事情不是很多了,到月球,到火星,到金星去!”

1966年1月13日,科罗廖夫因病进入医院,苏联卫生部长彼得罗夫斯基亲自为这位国宝级的大科学家进行手术。但是诡异的是,彼得罗夫斯基竟然在手术当天喝多了。起初,手术还算顺利,但到后来,护士们发现科罗廖夫呼吸困难,于是想为他输送氧气。

谁知意外发生了,由于当年在劳改营里遭受了残酷的虐打,科罗廖夫的下颚无法正常打开,输氧管插不进。1月14日,大科学家科罗廖夫竟死在了手术台上。而这也,宣告了苏联登月计划的最后失败。



1969年,在冯布劳恩的主导下,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三名美国宇航员登上了太空,而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地外天体的人类。随着阿姆斯特朗的一小步,人类从此迈进了一大步。

而失去了科罗廖夫,苏联航天事业变得混乱而拖沓。科罗廖夫寄予厚望的N-1火箭经历了4次惨烈失败。在一次试射中,N-1火箭发生了大爆炸,100多名军官和科研人员当场死亡。就这样,N-1火箭计划黯然下马,苏联再无登月的可能。

最终,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后来居上,赢得了胜利,而关键点却是科罗廖夫的死。若科罗廖夫不死,鹿死谁手,还不得而知。

五、英雄永存

科罗廖夫和冯布劳恩,都是伟大的、具有个人魅力的科学家。但在个人品质上,科罗廖夫还要更胜一筹。为了苏联火箭事业,他隐姓埋名,甚至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他不计较个人享受,去世的时候,他名下的存折只有16.24卢布。他从集中营带走一个铝制小杯子,直到去世还在用。对于物质生活,他总是说:“这是小事儿,不重要!”



科罗廖夫是个真正的科学家,也是一名真正的爱国者,更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科罗廖夫去世后,苏联广播第一时间、苏联各大报纸均在头版头条报道科罗廖夫逝世的消息。他的遗体被 安放在联盟大厦圆柱大厅供人们瞻仰。次日,尽管莫斯科十分寒冷,但仍有数以万计的莫斯科市民自觉 排成长队来瞻仰这位富于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的遗容。他的名字、他的肖像、甚至他的功绩人们只是在1月 16日才首次听到和看到。

最终,科罗廖夫的骨灰被勃列日涅夫亲自埋在克里姆林宫的墙下,他的英名和贡献,将永远为人类所铭记。

科罗廖夫死后,冯布劳恩再无对手。当他将登陆火星的计划放在尼克松案头时,却被冷酷的拒绝了。宏伟的太空竞赛,最终成了时代的泡影,留下了人类永恒的回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