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3月,珍宝岛反击战彻底打响,中苏关系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在苏联的拉拢下,朝鲜企图跨过鸭绿江,边境形势迫在眉睫。
毛主席站在众人面前神定自若,心中早已有了成算,只用了一招,便化解了危机。
毛主席是如何做到的呢?
事件的发端:中苏关系恶化
说到1969年,很多人都会想到中苏关系交恶。
两国在边境上多次出现冲突,其中一场著名的战役便是本篇文章将要提到的珍宝岛战役。
原本交好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敌对,兵戈相见?
中苏关系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恶化的呢?
让我细细与您道来。
众所周知,中苏在建国之初一直保持着友好的交流关系。
当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新中国建国之初一直为中国提供着技术支持和财政帮助,堪称一段“蜜月期”。
中国能够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在其中的帮助功不可没。
但随着时间进入了50年代末,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道路开始逐渐与中国发生分歧,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
当时的苏联推行“和平共处”的路线,希望能够通过关系的缓和从而谋求更多的利益。
而中国坚持着“两线斗争”方针,主张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斗争。二者路线产生了偏差。
在后来的发展中,苏联开始越来越注重国家的地位,希望能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哥,让周边的小国都成为他的“跟屁虫”。
毛主席看清了苏联这一想法,当时中国虽然实力弱于苏联,但他决不允许中国走上这样的道路。
面对苏联对我国边境和领土主权的多次试探,中国坚持本心,毫不妥协。
中苏关系便在一次次的试探和战疫中逐渐恶化。
当时的朝鲜,作为毗邻中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小国,在那段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常收到中国和苏联的帮助。
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朝鲜夹在二者中间犯了难。
开始,中苏双方都希望拉拢朝鲜支持自己,朝鲜也左右逢源,两边都不想得罪,希望能从双方获利。
然而中苏关系的恶化必然波及到朝鲜的立场。
朝鲜考虑到战略利益等多方面,最终决定顺应苏联,和中国渐行渐远。
矛盾的激化:中朝关系危机,朝鲜逼近鸭绿江
中国与苏联的矛盾并非一时,早在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的爆发,就为中苏决裂埋下了隐患。
4月,苏联希望在中苏边境建立长波电台,表面上是联合使用,实际用以窥探中国秘密。
对此,中国绝不让步。
一计不成,赫鲁晓夫又打起了海上的主意,希望通过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借机霸占中国港口。
这一想法也遭到了毛主席的拒绝。
苏联的多次试探遭到反对,中苏关系愈演愈差。
这时,苏联把目标放到了小弟朝鲜身上,希望借朝鲜的手,达到自己对付中国的目的。
当时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并不想接受来自苏联的提议。
朝鲜作为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一直以来,在中苏之间都扮演者调停者的角色,左右逢源,借着两国的力量,发展得风生水起。
说白了,就是希望互不得罪,不想牵扯进两国的矛盾当中。
毕竟和中苏哪个国家闹掰,对于朝鲜而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但没过多久,苏联就疯狂向朝鲜“画大饼”,从工业到军事,全面且诱人的扶持政策让朝鲜最终失去了原有的立场。
当时的朝鲜急需要发展的资源,也更加需要经济技术的援助和支持。
金日成有自己的野心,而苏联给出的条件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就这样,在一条条承诺的诱惑下,朝鲜最终选择倒向了苏联一边。
随着苏联大举进攻我国珍宝岛,朝鲜被迫要求出兵,驻扎在鸭绿江一带。
于是,在1969年,朝鲜按照苏联的吩咐,向中国发难了。
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大举进攻我国珍宝岛。
15日,又发动装甲车、坦克等对我国珍宝岛进行火力攻击。
其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再次用高额承诺诱惑朝鲜,拉拢朝鲜在中朝边境驻扎军队十万人,援助苏联,对我国边境联合围攻。
当时的朝鲜,已经完全忘记中国曾经在经济和技术上对他们的支持,被苏联的糖衣炮弹蒙蔽了双眼。
在边境线上,和我国军队呈现出兵戎相见,决一死战的势头。
加之苏联在其中进行挑唆,中朝关系一度将至冰点。
面对紧张的局势,中国边防军队也毫不示弱,在边境线上奋死抵抗,成功将苏军打退至边境线外。
朝鲜原本只驻扎在鸭绿江边,还未有跨国鸭绿江的行动,便看到老大苏联被中国打回。
见势不妙,朝鲜也悻悻撤兵。
中朝的转机:毛主席一招搞定!
在珍宝岛战疫中,面对鸭绿江的敌军部队,毛主席把重点对准了苏联。
解放军的反击重创了苏联军队。
这一举措一方面打退了苏军的进攻,另一方面,杀鸡儆猴,对朝鲜起到了警示作用。
在这场战役中,毛主席只用了一招,便巧妙化解了中朝的问题,让事态有了新的转机。
那就是积极建立沟通渠道,表达和解的愿望。
毛主席深刻理解中朝关系的本质,他意识到,双方并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也没有政治形态的矛盾,共识多于分歧。
于是在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向朝鲜抛去了橄榄枝。
毛主席巧妙地通过外交,积极沟通交流,向朝鲜表达和解的意愿,传达建立盟约的希望。
其实,面对中国抛来的橄榄枝,朝鲜也很清楚自己的立场与站位。
并且在日后与中国的交流中,与中国重交旧好。
中朝关系能够缓和,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作用。
- 双方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立场上,二者高度一致,具有很强共识。二者有共同的目标,也有相同的敌人。
- 在地缘角度,中国与朝鲜地域相邻,不论从安全还是站位而言,双方友好都利于国家安全和发展。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朝双方都有达成友好关系的意愿。双方深刻认识到同盟关系的重要性,都希望达成合作和共识。
因此,中朝矛盾就在一次次交流中得以巧妙化解。
后来,金日成访华,中朝双方终于坐下来坦诚地交流和沟通,与中国签订了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协议。
中朝关系终于回到正轨。
毛主席的这一招,通过外交的智慧和巧妙的应对手段化解了这次外交危机,维护了大国外交形象,为日后中国与朝鲜的友好交流奠定了基础。
在此之后,中朝关系越来越紧密。
两国达成了友好合作的共识,在日后的发展中,交流更加密切。
中朝两国也共同努力,为日后持续建立友好交流平台奠定基础。
不论是之后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还是朝韩关系的紧张,中国与朝鲜关系一直稳定发展,友好交流的步伐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