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军一路高歌猛进,解放战争进入了尾声,国民党残部溃不成军,四散奔逃,秦基伟受中央指示带领手下15军奔赴长江流域进行支援。
行军途中,秦基伟带病坚持骑马领兵,身边的警卫员和一众将士都十分担心他的情况,不敢上前多做打扰。
但一天众人正在赶路时,部队里的伙夫却突然上前拦住秦基伟向他要烟,引得周围的士兵纷纷侧目。
警卫员发现后正准备上前训斥,没想到秦军长竟然立刻给这个伙夫敬烟点火,还同他热络地聊起天来。
这个看似普通的炊事员,竟有着深藏不露的身份?
红色少年闹革命
秦基伟于1914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县,家中世代都是贫农,一直受一户罗姓地主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充满艰辛。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1924年,悲剧又无声地降临到了艰苦度日的一家人。
从那一年开始,秦基伟的家乡出现瘟疫,他的父母和大伯都相继因病去世,只剩下年幼的两兄弟,两年后哥哥也不幸去世,10岁的秦基伟彻底成了无人可依的孤儿,独自一人守着家中的破败草屋过活。
为了生存,秦基伟干遍了苦活累活,砍柴、放牛、耕地,繁重的生活将他稚嫩的皮肤都磨出了大大小小的血泡。
即便如此,被地主欺压的他,依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甚至不得不挖野菜果腹。
孤苦辛酸的生活让秦基伟磨炼出了坚韧刚强的性格,同时也让他心中积压的对于那些压迫百姓的恶人的不满日益加深。
为了出气,秦基伟联合自己的小伙伴们,趁着半夜在地主家门上堆放石块,将他们砸得头破血流。
每当看着那些面目可憎的恶人,被气得跳脚却又找不到凶手的样子,他便觉得心中十分痛快。
后来革命的火炬传递到了秦基伟的家乡,他听闻这些人要领导百姓推翻地主恶霸,便积极地报名参加,成为了儿童团、少先队的成员
1927年,13岁的秦基伟,作为义勇队队员参加了麻黄起义,正式成为了投身于革命洪流中的一滴水滴,乡亲们都将他叫做“红色少年”。
为了干更大的革命,拯救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秦基伟决定要跟随革命的队伍离开了家乡,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不满15岁的他,跟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跑到乡里的苏维埃政府,对着工作人员软磨硬泡,最终拿到了介绍信,顺利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战士。
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秦基伟始终冲在最前线,一身军装陪伴着他走过了七十余载的漫漫军旅路,从最开始的小士兵,一步步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
沙场上一刀刀、一枪枪的拼杀让秦基伟练出了一身的作战能耐,也将他的性子打磨得更加乐观刚强,形成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漫长的戎马生涯,在秦基伟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留下了许多让后世津津乐道的趣闻轶事。
他刚当兵没几年时,就因为打仗心切,而得了个“秦大刀”的名号,后来身边亲近的战友也都总是这样称呼他。
那时,秦基伟在红四方面军总部警卫团手枪营的二连做连长,首长安排他的连队留在总部守卫,保护总部的安全。
年轻气盛的秦基伟一心想要上战场,看着其他部队都在前线拼杀心中便更着急了,最终忍耐不住的他直接踹开了营长的门,大喊着要上前线打仗。
营长也早已经了解他的性子,直接对他说:“好哇!你秦基伟英雄啦!你要上前线就把连队留下,把枪也留下,自己带着大刀上,打完这一仗,就封你做秦大刀!”
后来秦基伟在长年的战斗中变得沉稳下来,但他身上那种“秦大刀”式的风风火火的作风和待人亲和的爽朗的性格却从未改变过。
神秘伙夫拦军长
周恩来曾评价秦基伟:他是文化人中的没文化人,没文化人中的文化人。
秦基伟幼时,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没读过什么书,但他生性好学,在参加革命之后,也恶补了不少文化知识,不打仗的时候总是抱着书本,还每天都坚持写日记。
写日记对他来说,不仅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样也是他学文化的一个特殊办法。
秦基伟的日记都是在战斗间隙中抽空写的,但内容却非常丰富,除了有对于每场战斗的记录与反思外,还有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趣事。
1949年4月,秦基伟率领15军南下参加渡江战役,急行军途中遭逢大雨,为了不耽误战机,军队只得冒着大雨赶路。
他因此大病了一场,这件事也被他记录在了日记当中。
“十余年来,未遇到今天的头痛周身痛,发烧至卅九度,整天未起床未吃饭。”
一向身体强健的他,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病来如山倒,但大战当前,他作为一军首长肩负着重任,如果倒下很可能会影响士气,因此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警卫员看他实在难受,便差人找来担架让他乘着行军,秦基伟为此还训斥了他一顿,坚持要骑马行军,不搞特殊化。
好在这场病,只是因为受了寒,来势汹汹但去得也快,不出几日,秦基伟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逐渐好转,警卫员悬着的心也才落回肚子里。
只这一件事,就足以体现出秦基伟的性格,无论自己的职位和情况,总是将自己和其他战士同等考虑,没有一点所谓的领导架子。
除了少有的生病外,那次的行军途中还发生了另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那一日,秦基伟照例骑马走在军队的最前头,隐约听到队伍后头有人远远地喊他“老秦!老秦!”,秦基伟便慢下脚步回头张望着。
不一会儿一个士兵跑到了他跟前,毫不见外地对他说:“你兜里有烟吗?拿一包给我。”
那士兵一身炊事员装扮,看起来年纪也不小了,一路小跑着从队伍后头跑过来,停下时还止不住地喘着粗气。
一个伙夫,这样直愣愣地拦住军长要烟抽,旁边的战士显然都有些吃惊,忍不住用震惊而好奇的眼神看向二人。
秦基伟的警卫员更是上去就要训斥那名伙夫,但还没等他张口,秦基伟便直接翻身下马,掏出烟和打火机,还亲自给伙夫敬烟点火。
给对方点着烟,秦基伟自己也噙起一支抽起来,语气中满是惊喜地对着那伙夫说:“老火头!没想到遇着你啦!你怎么跑到这儿来了,掉队了?”
那伙夫叼着烟嘴冲秦基伟摆摆手,眉头一皱倒显出几分忧愁来,回答道:“嗐!没掉队哩!我来这管团长的饭,我管他饭他不管我烟,你说说这叫咋回事儿!”
一番话听得秦基伟拍着大腿哈哈大笑,招呼着被他叫做“老火头”的伙夫尽管找他,烟,他有的是。
伙夫拍拍秦基伟的肩膀说:“这可不是就找你要烟来了!”
这样一番动作下来,士兵们看伙夫的眼神更多了几分猜测,警卫员更是直接愣在了原地,不知道该如何自处。
秦基伟和伙夫对众人探究的目光毫不在意,边抽烟边热络地聊着天,看起来关系十分亲近。
两人都抽完了烟,伙夫要离开时,秦基伟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所有的香烟塞到他手里,还嘱咐他缺烟了尽管来。
直到目送着那个伙夫走远了,秦基伟才回过神来上了马,继续带领军队向前行军。
亲和友善好首长
伙夫揣着烟走远后,警卫员便忍不住心中的好奇,问秦基伟为何对一个伙夫如此恭敬。
秦基伟笑眯眯地向众人解释道:“他可不是个普通的伙夫,你们别小看了他。”
原来这个炊事员,是二野扫地僧一般的人物,就连刘伯承和邓小平都夸过他做的饭。
但真正让秦基伟与他如此亲近是因为,他不仅是个炊事员,还是一名身经百战的老兵,并且他和秦基伟也是旧相识,在秦基伟还是没有当上军队领导时,两人就已经认识了。
这个炊事员也是从红军时期走过来的老革命,最开始参军的时候就是炊事兵,但后来抗战时期情况危急,他也抗上刀、抗上枪炮跟着一起上战场。
如今他虽然看着普普通通,但曾经也是抗日战场上的一员猛将,杀死了不少鬼子,秦基伟也是在战场上和他熟悉起来的。
后来抗战结束,他多次拒绝组织里要提拔他的机会,反而选择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做回了一个普通的炊事员,守着灶台保障将士们的吃喝。
秦基伟心中,对于这位不慕名利的老战友一直十分尊敬,将他当作自己的前辈和榜样,虽然现在两人之间的身份,在外人看来非常悬殊,但二人的感情和关系却从没有受影响。
警卫员和士兵们听了秦基伟这番话,心中都对这个炊事员充满了敬佩,同样也感慨秦基伟虽然做了首长,但却丝毫不忘本,对故人一直亲切如初。
秦基伟亲和友善的待人之道和重情重义的高贵品性,在许多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80年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秦基伟专门在家中设下了一桌宴席,要宴请一位特殊的客人——他的老部下柴云振。
柴云振曾是秦基伟带领的15军的一名战士,在朝鲜战争时跟随秦基伟出生入死,在朴达峰战斗中表现英勇,被评为特等功。
那场战斗持续了五天五夜,装备精良的敌人猛烈进攻,我军战士顽强抵抗,打得异常惨烈,到最后整个阵地只剩下柴云振一人,但他仍旧坚守阵地,同敌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战斗结束后,阵地上尸横遍野,还剩一口气的柴云振从尸山血海中被救出,身上共有24处伤,触目惊心的伤口让救援的士兵和医护人员都忍不住落泪。
秦基伟听说战斗情况和柴云振的伤势后,下令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称号。
但是因为柴云振伤势过重,无法参加庆功大会,所以奖章和证书一直没能够发放到他的手中,秦基伟也一直没有机会对他进行当面的表彰。
后来柴云振跟随战地医院几次转移,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直到朝鲜战争结束时,秦基伟也没能亲自表彰他,这也就此成为了秦基伟心中的一个遗憾。
自朝鲜战场回国后,秦基伟也始终没有忘记这位战斗英雄,一直在派人四处寻找他的下落。
但由于当时柴云振在部队留下的资料信息太少,并且他自己也有意隐姓埋名过低调的生活,所以寻人工作一直无果。
秦基伟寻找柴云振一找就是三十年,终于在80年代初才找到了他,便立即将他接到了北京,还准备了丰盛的宴席,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做客。
在饭桌上,秦基伟向柴云振详细询问了他当年在朴达峰战场作战的情形,听到柴云振所描述的惨烈战况,他的情绪也跟着激动起来。
秦基伟对柴云振感慨道:“是你们为15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和平提供了保障,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作为曾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开国将帅,秦基伟在许多人眼中被赋予传奇色彩,被称作一代“神将”。
他在战场上的骁勇无畏为国家和人民换来了一片新天地,创造了可贵的和平与安宁。
抛开那些耀目的英雄光环,他同样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高尚的人。
无论是老伙夫还是柴云振,对于那些曾和自己并肩作战过的人,秦基伟总是亲切热情的,他真诚地将每一份情谊都珍藏在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