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程敏政 绘像)

弘治十三年,京师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

程李二人,当时不仅是朝廷要员,更是大明文坛的泰山北斗,宗室级别的人物。

这俩人本身就是老文青,因此会试出题的时候,这题目出的就比较难,很多考生拿过卷子一看,懵了,没见过这种题,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因此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是硬着头皮往纸上写字,答了个稀里糊涂。

考试结束之后,主考团队就在屋里头翻卷子,成百上千张试卷翻来翻去,都不尽如人意,惟有两张试卷,惊为天人,能在如此超纲的考题之下对答如流,不仅答的好,而且答的妙,字词优美,逻辑性强,言之有物,立意深远,妥妥的满分答卷。

我们知道,这科举的试卷啊,名字是盖住的,在打完分,正式公布成绩之前,主考官他是不知道哪张是哪张,谁是谁的。

但是,在看完这两张试卷之后,主考之一的程敏政却一摸山羊胡,他是哈哈大笑道:

答的这么好,这两张试卷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

程敏政说这话,其实没有别的意思,这不是他的笃定之言,而是他的猜测,就好像老师在阅卷的时候看到一张答的很好的卷子,就会下意识的认为这是班上自己所喜欢的好学生的卷子,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是这种想法并不准确,因为普通学生也有发挥特别好的时候,好学生也有马失前蹄,发挥失常的时候,老师猜对了,那是老师的直觉很准,老师猜不对,那就是当做随便一说。

可是,古代和现代是不同的,程敏政是本届会试的主考官,一言一行都受到朝廷百官和天下士子的关注,他看到两张好试卷之后就直接认定,说这是唐寅和徐经写的,本来他这话就是随口一说,随口猜测,没什么毛病,可是在别人听来,难免让人觉得暧昧,好像你程敏政和唐徐二人有什么关系一样。


(徐经 形象)

而与此同时,京师一处酒楼之内,一群刚刚参加完会试的考生们正在吃饭喝酒,解一解多日来科考的辛苦乏累,唐寅和徐经也在其中。

说是解乏累,可很多考生都是面露难色,心有愁苦,大家都在抱怨这一回出题太难,考的不好,只有唐寅,他是满心欢喜,心花怒放,借着酒性更是高谈阔论,说这次考试,自己是势在必得,一定能蟾宫折桂。

您看,程敏政批阅试卷的时候,认定了唐寅徐经考的好,而考试之后的唐寅也各种显摆,各种骄傲,那状态已然是稳操胜券,胸有成竹,你这么一对比一呼应,那就很惹人怀疑了。

这人的心理啊,是很奇怪的,见你落难,见你过得不好,他心里就舒服,他说不定还会同情你,还会帮助你,可要是见你过得好,过得滋润,他心里可就眼红,他不得劲,搞不好他暗含着羡慕嫉妒恨,他就要害你。

程敏政官场失言,唐寅又如此张扬,民间的舆论很快发酵,京师流言四起,说程敏政涉嫌科考舞弊,提前泄题给了唐寅和徐经,后续还要把这俩人给录取了,这完全破坏了本朝科举的公平公正性。

既然有传言,那就一定也会有人捕风捉影,时任户部给事中的大臣华昶立刻向朝廷检举,他一纸奏疏告到了明孝宗朱祐樘的办公室,矛头直接就指向了程敏政。

华昶检举,说考生唐寅和徐经,花重金贿赂程敏政,因此提前得到了考题,顺便还狠狠的批评了唐寅一顿,说皇帝啊,您看这个考生,太狂妄了,买了考题还不算,还如此嚣张在人前炫耀,实在是应该严惩。

孝宗一听,他也很震惊,立刻就派人下去查,怎么个查法呢?


(明孝宗 形象)

很简单,那就是把程敏政批阅过的卷子,挨个拿出来看,看一看程敏政究竟录取了哪些人。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反而还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程敏政的清白,因为程敏政录取的考生试卷中,根本就没有唐寅和徐经的。

之前程敏政批了两张试卷,说这答的可真好啊,一定是唐寅和徐经的,就如作者之前所说,是猜测,是程敏政以为的,这很合理,因为唐寅和徐经在参加会试之前,就很有名气了,朝廷里的大臣们知道这俩人,赞许这俩人,那不足为奇。

唐寅是江南地区著名的才子,绘画一绝,远近闻名的那种,而且自从这哥们参加科举考试之后,他就和开了挂一样,十六岁乡试第一名,二十八岁南直隶第一名,这含金量真是不言而喻了,以唐寅这样的资质,很多朝廷大员说不定早就为之侧目,准备招贤纳婿了,何况唐寅成绩这么好,他何必去舞弊,又怎屑于舞弊呢?

至于徐经,这位也是重量级,他祖父徐颐,父亲徐元献那都是名动江南的大文人,徐经自小耳濡目染,勤学苦读,长于君子六艺,那更是名动吴中。

如此两位年轻后生,天资过人,负有才名,程敏政看到好试卷,认为是他俩写的,那太情有可原了。

只不过,虽然检查试卷之后,发现程敏政根本就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故意录取唐徐二人,可是毕竟事情闹得太大了,案发的时候,朝廷就派锦衣卫把程敏政,以及唐徐二人给控制住了,那进了诏狱,难免就是一顿严刑拷打。

唐寅其人,还真是铁骨铮铮,到了诏狱无论如何审讯,一直在说自己从来没有拉关系走后门,自己是全凭本事一路过关斩将走到这里来的,可是徐经毕竟是富家公子,哪儿受得了这种皮肉之苦,很快就说出了一段供词。


(科举)

根据徐经交代,他和唐寅二人,是至交好友,关系很不错,两人携手到了京师来,那自然是要拜一拜衙门,这拜衙门就是到京师里的各路高官家里拜访一下,混个脸熟,这种事情是司空见惯的,很多考生都这么干,朝廷也是知情的,也从来没有明令禁止过。

唐徐二人到了京师,他们拜的也不是高官,因为当时程敏政还不是会试主考官。

会试主考官这个职务,是临时职务,不到会试开始之前,谁也不知道谁能干上,程敏政本人也不知情,唐徐二人去拜访程敏政,也没有别的用意,只因为程敏政是本朝著名学者,同时还是皇帝和太子的老师,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是士子们向往成为的人物,谁都想要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到程敏政身边学学经验,那也是好的。

一般人可能程敏政就不见了,可毕竟唐徐二人虽无官名,却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江南名士,程敏政就见了,见了之后仨人也没聊别的,程敏政只是敦敦善诱,劝唐徐二人要刻骨学习,要摆正身形,要博览群书,反正都是良善之言。

如果交谈内容只是如此,那也没有什么问题,坏就坏在,这个程敏政啊,他还是个热心肠,因为他也没想到自己不久后就会成为会试的主考,所以出于好心,他给唐徐二人提供了一些参加会试的经验,往年出过的题目,以及接下来的会试有可能会出的一些考题。

您想想,这个行为就好像高考之前,班主任带着学生们押题一样,这是很普遍,很正常的行为,您能说班主任是在向学生们泄露高考的考题么?

程敏政在这方面给了唐徐二人一些帮助,不管用得上用不上,作为晚生后辈,登门拜访,你不可能空着手来,此时又受教良多,自然要做一些馈赠,因此唐徐二人就给程敏政送了礼。


(唐寅 绘像)

当然这个礼,是明面上的,不是说偷偷转账,或者月饼里夹点美金这种,而完全是出于礼貌和礼节。

等到后来会试开始,试卷上正好就出现了之前程敏政帮助唐徐二人温习过的题目,所以程大人这不算是泄题,而只是凑巧了。

不过,朝廷是不会听徐经解释的,送礼就是送礼,泄题就是泄题,因此孝宗最终做出判决,程敏政革职,而唐徐二人取消考试成绩,革除功名,发往县衙做小吏。

听起来好像还挺好的,至少还给安排了一个县衙小吏的工作,多少人还干不上呢,可是殊不知,这代表了他们以后将无法再参加科举考试,也永久的失去了做官的资格。

案件告结,然而疑惑还在继续。

要知道,这次会试,主考官不止程敏政一位,还有一个李东阳。

可在整起事件中,李大人似乎被忽略了。

没有人想到,唐徐二人当年到了京师之后,其实不止拜访了程敏政,他们拜访了很多人,有功名的无功名的,有官职的无官职的,他们拜访了不少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干嘛不走动走动呢?而这些被拜访的人中,就有李东阳。

并且,李东阳和唐寅也好,和徐经也好,那都是关系匪浅,唐寅的两个文化艺术上老师,一个长林,一个沈善周,李东阳都认识,仨人经常在一起吟诗作对,而徐经的祖父和李东阳的关系更是不一般,甚至徐经的祖父的墓志铭,都是李东阳亲自撰写的。

相比之下,难道李东阳不是比程敏政更加可疑么?

是很可疑,但是抱歉,案子已经结了。


(唐寅仕女图 局部)

一场突如其来的科举舞弊案就此改变了唐寅和徐经的命运。

徐经背后,是江南大族江阴徐家,徐经的落榜,被朝廷裁定的终身不许入仕似乎成为了一种精神印记,深深的影响到了他的后人,以至于后来徐经有了个叫做徐霞客的后代,自愿放弃功名而选择了成为浪迹天涯的背包客,而唐寅,自此后更是深受打击,就连妻子都跟他离婚了,他是混迹江湖,诗酒余生,却也另辟蹊径,成为了一代名画家。

唐寅的后半生,其实没有艺术形象中过的那么潇洒惬意,相反,他十分潦倒,有时候青黄不接,还得靠朋友来帮助他,才能赖以过活。

五十多岁,唐寅终于凄苦死去。

时间回到弘治十年,还不到三十岁的唐寅名列吴中四大才子之一,早已名满天下,他是科考得意,人生得意,各种得意,时值科举考试期间,他甚至和一个叫做张灵的朋友挟妓饮酒,实在是形骸放浪,好不快活...

能带给你快乐的事情,也一定会让你痛苦,因为当你快乐之时,痛苦已经悄然酝酿,当年意气风发的唐寅不会想到,自己会落到那样的命运。

只是,想来唐寅也不会后悔,因为那时候就有诸多好友劝他,说你身负大才,更要谨慎,千万不能轻浮孟浪,荒废了自己的人生。

唐寅的回复是: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是啊,功名就好么?仕途就棒么?有钱就有一切?失败又怎么样?

你,想要活出怎样的人生?

参考资料:

《篁墩文集·卷三十五》

《明孝宗实录·卷一四七》

伏漫戈.明代文人的命运与科场舞弊.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谈晟广.明弘治十二年礼部会试舞弊案.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