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就是在这个最富有艺术精神时代下诞生的人物之一。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司马,是东晋名声赫赫的人物,祖父及父亲都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少而贫苦”是陶渊明对少年时期生活的描述,但物质的贫乏并没有影响陶渊明经营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自幼就熟读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在陶渊明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大。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是个胸怀大志的人,“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颇有一番政治抱负。

不幸的是,他生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社会没有给这个出身没落仕宦家庭的人提供佐君立业的机会。

极端腐败的东晋王朝对外委曲求全,统治阶级心安理得地偏居江左一隅,过着奢靡、荒淫的生活。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贫苦百姓不堪重负。

严酷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的世界观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生性耿直的陶渊明清正廉洁,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

黑暗污浊的社会与他格格不入,他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在东晋腐朽不堪的现实中沉寂了。

直到二十九岁,陶渊明才出仕,出任江州祭酒。他一生的仕宦生涯不长,从二十九岁开始到四十二岁彻底与官场决裂,其间几仕几隐,实际做官的时间不到三年。

所做的官也并不显赫,不过是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之类的“芝麻官”。他最后一次出什那年,在彭泽县令的职位上仅做了八十多天便挂印弃官,从此归隐田园,直到终老。

于是有了一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写饮酒诗并非浮于表面的以酒论酒,而是有着深刻的寓意。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在一个“醉”字的掩护下,反映仕途险恶,揭露官场黑暗,指责上流社会虚伪不堪,并表达退出官场之后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他在生活困顿中的牢骚。

他在饮酒的才情里,有壮志难酬的憾恨,也有悠然田园的趣味,更有人生哲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魏晋〕《杂诗十二首·其一》

人生在世就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又好似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生命随风飘转,人生历尽了艰难,人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子了。

世间的人人都当视为兄弟手足,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相亲相爱呢?写以至此,陶渊明在战乱年代渴望和平、渴望人间至爱的理想跃然纸上。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一起畅饮。美好的青春岁月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世人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他勉励年轻人须只争朝夕、珍惜光阴。因为光阴易逝,且不会重新再来,一定当趁着年轻力壮,努力勉励自己,尽量多做该做的事。

当然也包括,人生短暂而且不易把握,如果生活中出现了一点点快乐,就要及时抓住。

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不是最初的自我了。

他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

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

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已经是37岁了,更是如此。

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在村居生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种欢乐平淡中和、明净淳朴。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不论是过去动荡不安的社会也好,今天高频压力下的生活也罢,生活中能遇到一些怦然心动的事情,实属是一种快乐。

懂感恩,懂珍惜,好好的去享受这难得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将心窗打开,将心墙拆掉,接纳明媚的阳光照入心房吧。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陶渊明〔魏晋〕《己酉岁九月九日》

秋天已深,万物显出衰败之态。野草慢慢失去了生机,园子里的树木也光秃秃的。一阵清秋的风吹过,空气变得格外清新,天空显得更加高远辽阔。

此时,再也听不到那悲戚的蝉鸣声,只有一群群大雁南飞,它们的叫声响彻天空。

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人生亦是如此,怎能不感到疲惫呢?想到万物终有消逝的一刻,心里就感到一阵阵焦灼。

有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真正的满足和快乐呢?似乎没有。既然如此,不如暂且借酒消愁,让自己沉醉其中吧。

千年的世事变幻,我哪能一一知晓,还是好好享受当下的时光,唱响这眼前的岁月之歌吧。

是日,九月九日重阳节暮秋,陶渊明又开始了自斟自饮,看着这悲切的景况,伤时悲逝,油然而生。

退出纷争的官场,归耕于寂静的田村,时感的强烈是自然之事。母孟氏、程氏妹的先后去世,渊明十分哀伤,常触发人生短促之慨。

万物演化变迁,那是循环往复的,有死有生,有生有死;人生在世亦复如此,岂能不劳累呢?

这是指上面所写的那些变化。于是自然联想到人生。人生没有不忧劳的。正如后来欧阳修所说,“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

万事万物都在生生灭灭,人也如此,人的生命总有终结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纠缠过每一个有理智的人。陶渊明也不例外;

他说:有什么可以使我称心呢?没有啊!所以,姑且饮此浊酒吧,饮酒之中可暂得快乐,千年的变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还是来歌咏(永)今朝吧。执着于“今朝”,把握这可以把握的实在的人生。

是啊,有些事情,非我们意志能转移,就不要太过于执着了,不念过往,不期明天,不蹉跎今天要常常以此宽慰自己。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

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陶渊明〔魏晋〕《和郭主簿二首·其一》

庭院前的树木郁郁葱葱,仲夏时节,它们慷慨地提供着清凉的树荫。

一阵阵南风吹来,带着季节的气息,轻轻吹拂着我的衣襟。辞去了官场的繁忙,我开始过上了悠闲的生活,每天与书籍和琴声相伴。园子里种的蔬菜多得吃不完,往年的陈粮也还存着不少。

我经营生活的理念很简单,从不追求超出实际需求的东西。自己动手舂米酿酒,酒熟了就自己斟自己饮,悠然自得。

小儿子在身边嬉戏玩耍,牙牙学语,虽然发音还不太准,但那份纯真和快乐却是满满的。这样的日子,简单而美好,那些功名利禄对我来说,就像是天边飘浮的云朵,遥不可及,也不那么重要了。

抬头望着悠悠白云,心中不禁深深怀念起古代的圣贤们。

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

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

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

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

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

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

我们似乎也走进了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璞归真、陶然自得的恬淡自甘的心境。

人啊,不一定要高官厚禄,功成名就才幸福,你看陶潜这小日子不也很滋润吗?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贪念,斩断不正当的欲望,过安贫乐道的生活,也是一种美态的生活啊。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陶渊明〔魏晋〕《饮酒·其一》

世间的兴衰起伏并无定数,它们总是在不断地交替变化,相互转化。就像邵平,晚年的他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在长安城东种起了瓜,哪里还能看出当年东陵侯的影子呢。

季节更迭,寒来暑往,人生的轨迹往往也是如此。那些通达事理的人,自然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对此,我已不再疑惑。来来来,快给我斟上一杯酒,让我从早到晚,尽情享受这份畅饮的乐趣吧。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此诗为其中之一。

世间万物的兴衰荣枯并非恒定不变,而是相互更替、共存的,比如历史上的人物邵平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自然界的寒暑更替与人生的兴衰变化其实是相通的,必然的。

人生要删繁就简,不要背负太多不可抗力的事情,豁达之人能够坦然面对生活,不再为此感到疑惑和困扰。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陶渊明〔魏晋〕《饮酒·其七》

秋天,菊花绽放,色彩斑斓,我轻轻摘下那些还带着晨露的菊花瓣。将它们泡入酒中,这份雅致更添了我超脱世俗的心境。

我举杯一饮而尽,随后又满上,享受这份闲适。日暮降临,万物归宁,归巢的鸟儿欢快地唱着歌,飞向山林。在这东窗之下,我放声高歌,就让这份自在逍遥,伴我度过余生吧。

秋天是菊花的季节。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菊花不畏严霜,粲然独放,表现出坚贞高洁的品格。

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毛《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又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是开始造酒的人,这里用作酒的代称。)

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中的郁愤之情。“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明黄文焕《陶诗析义》说:“遗世之情,我原自远,对酒对菊,又加远一倍矣。”分析甚确。不过,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

因为渊明本来很想做一番“大济于苍生”(《感士不遇赋》)的事业,只是后来在官场中亲眼看到当时政治黑暗,这才决计归隐的。

渊明诗中写到鸟的很多,尤其归隐以后,常常借归鸟寓意。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云无心而出蚰,鸟倦飞而知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等。

诗中的归鸟,无一不是他自己的艺术化身。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之下种有菊花。对菊饮酒,啸歌采菊,自是人生之至乐。

不为外物所役使,按着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也就是苏东坡所说的“靖节以无事自适为得此生,则凡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

它是赞美,是庆幸,也是意愿。然而,“聊复”(姑且算是)一词,又给这一切罩上了一层无可奈何的色彩,它上承“忘忧”、“遗世”,仍然表现出壮志难酬的憾恨,并非一味悠然陶然。

都说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的感情投射,古人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寄寓于作品中之,他们的真情流露,总是能引起后世人的共鸣。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魏晋〕《饮酒·十四》

老友深知我的志趣,于是相约一同携酒相聚。我们在松树下,用荆柴铺地而坐,几巡酒过后,都已有了几分醉意。

村里的父老乡亲们聚在一起,谈话杂乱无章,喝酒也不再讲究次序。在那一刻,我仿佛忘却了世上的自己,觉得身外之物都不再重要。

沉醉在酒意中,心神有些恍惚,但在这恍惚之中,我体会到了酒中独有的深意。

其实这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闲适席地而坐,松下畅饮,几杯下肚已醉意朦胧;后来父老乡亲们的言语杂乱无章,饮酒也失去了次序,看吧,这就是真实的饮酒情景,画面感生动了起来

最后说在醉意与欢愉中,诗人自己忘却了自我,也就不再计较外物的贵贱,仿佛品得酒中、人生的真意。

故人相聚畅饮、物我两忘的田园生活画面,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选择一个安静纯粹的地方,撕下虚伪的面具,去掉各种修饰和包装,才能活得自自然然,潇潇洒洒。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