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敢言
“松弛感”入选2024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个词汇的兴起,似乎在当下社会中,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工作游刃有余,生活有张有弛,身心轻松,仿佛拥有了比时间还多的自由与能量。看到这里,多少人会深有感触?他们每一天都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倍速模式”下度过每一秒,焦虑、内耗、神经紧绷成了日常。而“松弛感”好像是遥不可及的奢望,很多人甚至开始认为,这不过是某些人才能享有的特权。
然而,真的无法拥有松弛感吗?难道我们无法在这个焦虑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活得自在一些吗?答案是否定的。要知道,1200多年前就有一位古人,生活得足够松弛,自在且快乐。用现代眼光来看,他或许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名,没有伟大的事业,只是一个身世平凡的隐士,然而他的一生却过得极为洒脱,自由自在,正是“松弛感”的化身。
他就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孟浩然。你以为他是“被时代遗弃的庸人”吗?不,他就是那个在山水之间,活得比任何人都自由的男人。让我们穿越千年,去看看这位隐居诗人如何给我们示范,什么才叫真正的“松弛感”。
孟浩然从小生活在襄阳,家境虽然普通,但他自幼受家庭书香熏陶,沉浸在古典诗书中。他与弟弟一道,勤奋读书,练剑磨性。日子平淡,却也没有过多的烦恼。正如他的诗歌《洗然弟竹亭》里所写:“吾与二三子,平生结交深。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他从小怀有远大志向,认为自己有大器,未来必定会有所作为。但他又没有像许多人一样,迷失在功名的追逐中,而是在心中悄悄种下了一个种子:“如果功名不能成,至少能活得潇洒。”
孟浩然的“松弛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他也是在经历了不成功的科举考试、官场的徘徊和无尽的内心挣扎后,才最终明白: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放下。他尝试过追求仕途,39岁时,他带着自己的满腹诗书,赴长安参加科举,但他未能及第。面对失望的现实,孟浩然没有纠结,反而抛下了这一切,最终选择了回归自然、回归山水。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正是他心境的真实写照。回到鹿门山,孟浩然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大自然,把所有尘世的功名利禄都抛诸脑后。对他而言,山水之间的自在,是他心灵的归宿,而这种“松弛感”便是他一生的最大奖赏。
孟浩然的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并没有选择完全与世隔绝,而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写诗会友,游山玩水。在这段隐居生活中,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享受着每一刻的宁静与欢愉,完全活出了自我,活出了自由。
当然,孟浩然的“松弛感”并不是空谈,不能只是无所事事地享受生活。他的诗歌正是这种内心自由的体现,《过故人庄》便是他在一位老友家中,在田园间感悟的结果。诗中那种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留恋,表现出了他对自然、对简单生活的深刻热爱。孟浩然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困或是外界的压力而迷失,他在淡泊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并且乐在其中。
如今,回望孟浩然的生活,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是否也能像他一样,放下不必要的焦虑和执念,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状态?生活并不需要过得紧张和急迫,更多的是要学会放下,学会“轻装上阵”,将心灵交给大自然,交给那些我们真正喜爱的事物。
孟浩然的选择告诉我们,人生的幸福并不是单纯依赖外在的成功与财富,而是要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从容、淡定的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节奏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松弛感,尽管外界充满了不安和诱惑,但最终,内心的平和与自由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今天的我们,常常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常常陷入了自己制造的焦虑中。社会给予我们的压力、他人对我们生活方式的评价,都让我们变得焦虑不安,直到无法停下脚步。然而,孟浩然告诉我们,活得松弛不是懒散,而是一种智慧。它是我们敢于放下无谓的执念,敢于拒绝无意义的忙碌,敢于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正如孟浩然所追求的那样,生活不一定要是追逐功名的比赛,而是一场心灵的自由之旅。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活出属于自己的节奏,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的宁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2025年,让我们卸下所有的包袱,放下那些过度焦虑和紧张,活得松弛一些,活得自在一些。只有心灵的松弛,才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敢于放下,敢于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