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最近胖胖刷到好多文章,这嘎号的覆盖率还挺大。
咱们呢,平时写文章就得把握个“度”。
你说,这个“度”啊,标准真的是别人说了算,写得太直接容易被删,太圆滑了咱自己看着别扭,大家看了估计也觉得没意思。
这不年底了,不少人开始返乡,胖胖也忙着抢票,既然没什么好写,咱就扯扯故土情节。
最近呢,网上不是热议某电商平台的东哥回老家宿迁给乡亲们送年货。
这老年手机、电动自行车、助听器,甚至直接发钱!
特别是给他老师一个人发了十万块钱。
有人说这是在立人设,那《史记·项羽本纪》提到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巧的是,这二人好像还真是老乡,都是江苏宿迁人。
这么一对比,这个衣锦还乡这种情结,其实也是一种老传统了。
当然,胖胖觉得啊,这就算是立人设,这也是件好事。
你说,一年两年装装可以理解,几十年如一日地装,那不是装,那可能就是真性情啊。
那胖胖也刷到这报道,这不光客服中心设在宿迁,还盖小区、修桥铺路,解决了两万人的就业问题。
这些,怎么看都不像作秀。
你听他平时说话,也挺淳朴。
如果没有当年的仙人跳,他在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应该一直是正面的。
尤其他采访提到,小时候家里穷,是乡亲们凑钱凑鸡蛋,送他出去读书的。
对家乡的感情,还是真挺拿得出手,富而思源,达不忘本的。
那话说回来,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故乡情结?
不少人到了城里,乡下的老人一走,故土情结也慢慢淡了。
胖胖就看网上就有人提到,千禧年以后,很多乡土意识越来越淡了。
胖胖对这个说法吧,觉得有点割裂。
你像早些年,胖胖初入社会时,心里还是有抱着这么一份“故土情节”。
比如,在广州谈合作的时候,如果碰巧遇到老乡,说几句带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总能拉近距离,尤其是对一些老一辈的人来说,合作往往更容易谈成。
但一旦时代环境不同了,讲老乡情分,有时候就像是自投罗网。
有时候那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背地里可能就变成“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
胖胖不知道老一辈人大体是怎么样,那现在的年轻人之间,这种情节就好像有点变了味。
过去那种“自己人不骗自己人”的朴素说法,更多像停留在口头上。
特别是涉及利益的时候,真诚反而成了一种“罪过”。
你有时候你不设防直来直去,结果却发现,别人每一步都在精心算计。
你刚开口,人家已经在脑子里演练好了接下来的三步棋。
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太真诚的人,就反而被当成“二愣子”。
对方不是觉得你坦荡,而是觉得你没心机,好骗得很。
很多人选择用“假装真诚”来伪装自己,通过算计和谋略达到目的。
当然,胖胖觉得这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大环境的规则使然。
咱们再说说这个“衣锦还乡”的观念。
在某些区域的语境里,总会提到一个词:衣锦还乡。
意思是,发达了、有钱了,就该回去报答家乡父老。
但胖胖觉得,这种观念往往会限制个体的意志,把人的价值和归属硬生生框死在某个集体。
这种观念的核心逻辑是:
你从哪里来,你的根就在哪里,你的一切都得回报那个地方。
表面上听着是归属感,但胖胖觉得,本质上却是一种情感绑架。
它把人牢牢拴在某个“井”里,不管外面的天有多大,你就只能待在井底仰望。
“自己人”和“不是自己人”的界限,在这种观念里被划分得特别清楚。
老乡是“自己人”,非老乡就是“非我族类”。
因此,这种语境下衍生出了很多“老乡情怀”的词汇,比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落叶归根”“衣锦还乡”。
你觉得很动情,但细想一下,可能就会感到透不过气。
那可能这种“故土情节”或许在老一辈人身上还有意义——毕竟那个时代有可能讲究乡亲团结。
但放在当今这个时代,这种思维就容易变成一种拖累。
尤其是,越是“自己人”,有时候伤害越大。
不是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很多时候,“是我族类,反而其心更异”。
你说最近这泰国,有多少被骗过去的人,原因不就是“自己人”这层关系吗?
胖胖早年听说过一些传销案例,拉你下水的往往就是熟人、亲戚,甚至是你最信任的朋友。
这些套路,打的就是情感牌,精准狙击“自己人”的防线。
亲戚骗亲戚,老乡骗老乡。
那在现实中,世界远比家乡那一亩三分地要宽广得多。
胖胖有时候会想,到了大城市后,如果还抱着“照顾老乡”的念头,处处拉小圈子,那其实是在给自己的发展设限。
小公司或许还能凑合,但在更大的平台上,狭隘的视野只会让机会溜走。
毕竟,社会规则可从来不围绕某片土地转。
所以,胖胖个人觉得,哪里能让日子过得舒服一点,哪里就是家。
家乡的饭再香,靠这个活下去却并不现实;
老乡再亲近,盲目信任也未必是好事。
你想想,那些伪善的,表面口口声声喊着:
老乡,你别跑!快来进来赚钱!
这样的套路,见得还少吗?
一边打着自己人的幌子,一边挖好坑等着你跳,多少人栽在这张熟悉的网里,又有多少人终于看透,却依然无路可走。
大家知道胖胖说的是谁,谁都别点破,心照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