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宛如一条悠长的历史长河,静静流淌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汉代的隶书,以及魏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的兴起,书法字体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代书法大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在书法的天地间挥洒自如,创作出一幅幅令人叹为观止的书法佳作。熊晓武,江西南昌县人,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凭借扎实的书法功底和独到见解,默默耕耘,为书法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


起点与蝶变

“我的书法之路,起步于家学渊源的熏陶。”熊晓武告诉记者,小时候,他的爷爷、大伯在南昌六眼井售卖对联,长辈在书桌前用毛笔认真书写对联的情景,在他心中留下朦胧却深刻的印记。熊晓武真正与毛笔结缘,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他在南昌五星垦殖场担任文书,出板报需要手工书写,全部由他负责。


为了不断提升板报书法水平,熊晓武开始认真钻研书法技艺。他购买了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帖和历代书法论文选,如饥似渴地研习,还写信给上海著名书法家周慧珺先生求教。

艺术创作上的探索,起初并不明晰。直到2012年,他参加了李刚田老师的书法培训班,才让他的创作生涯豁然开朗。他开始系统地临摹篆书,2014年又进入中国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深造。在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法典籍,如《中国书法史》《笔论》《书谱》等,临摹了48本篆、隶、楷、行、草的碑帖,书法理论与实践创作均实现质的飞跃,明确了以篆、隶为主要发展方向。

融合与突破

熊晓武的书法风格,总体上以碑帖为范,以意趣为体。篆书创作深受邓石如、杨沂孙和李刚田等书法名家的影响;隶书则取法汉碑乙瑛碑、史晨碑、邓石如隶书等;楷书以唐楷和魏碑为主;行书主要受王羲之及文徵明等名家作品熏陶;草书则以章草为主,师法皇象、邓文原等。这些经典碑帖和书法大家的艺术风格,为他提供了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滋养,使他的作品既有传统书法的严谨规范,又蕴含着独特的艺术意趣。


谈及技法创新,熊晓武巧妙地将不同书体的笔意融合。他以篆书的笔意写隶书,赋予隶书更古朴的气息;用章草的笔意写行书,让行书更具灵动性。他还大胆尝试用独特方法创作名人诗词,用六种书法字体书写《滕王阁序》,彰显个人风格。在平衡传统技法与个人风格时,他始终以尊重传统为前提,将个人审美和书写习惯巧妙融入。“和而不同,违而不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呈现出多样统一的美感,彰显属于我自己的艺术理念。”熊晓武说。

坚守与传承

在创作理念上,熊晓武追求中正平和、不激不厉,力求艺文相参、顺其自然。他深知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内心情感和文化修养的抒发。在创作中,他通过书写寓意深厚的优美文辞,达到修心养性的效果。同时,他也努力在传统与现代审美之间架起桥梁。“李刚田老师曾言,古与今的书法审美倾向是‘天人合一’与形式至上的对立。”熊晓武在创作时,以传统为根基,积极回应时代对书法艺术的期许,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当代审美相契合,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


▲《熊晓武六体 <滕王阁序> 书法作品集》新近出版。

从甲骨文的发掘到如今的书法创作,书法艺术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将人们的精神带入超自然的境界,具有画一般的视觉效果和诗一般的意境,是抒情写意、人生哲学的折射。为推动书法教育与传承,熊晓武全身心投入相关活动。每年春节,他都参与省书协、市老年书协和社区的送春联活动,让大家感受到书法的重要地位与独特魅力。

在熊晓武看来,自己的书法生涯,是坚守传统文化、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也是践行时代使命的体现。“我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希望能承载文化传承的意义、生活哲学与精神追求。”熊晓武说,“我想通过笔墨记录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试图向人们展示书法的内涵与魅力,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书法艺术的独特价值。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摄影:本报全媒体记者杨啸延

值班编校:张鹏晨、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余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