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百战福将”谭友林被授予少将军衔。对此,谭友林并没有什么不满。然而与他一同出生入死几十年的老战友们却不干了,王震、萧克、李达、甘泗淇、贺炳炎、余秋里、王尚荣、杨秀山8为开国将军竟联名给总政治部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改授谭友林中将军衔。因为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谭友林都配得上这个职衔。



而这一点,从他所获得的勋章,就可以证明。在第一次授衔时,为开国将领们颁发有三种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而同时获得三枚一级勋章的共有142人,而少将仅有14人。与此同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39军副军长的谭友林还获得了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也就是说,谭友林是当时开国少将中,同时拥有4枚一级勋章的唯一一人。到了1988年,中央军委又授予他一枚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谭友林所获得的一级勋章,整整有五枚!

但凡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军队,勋章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授予的。因为勋章,是对一个军人生命价值的凝聚和概括。军人生命中的忠诚操守、智勇精神、刚毅劲节全都熔铸在这枚小小的、闪耀着历史光芒的勋章之中。谭友林所获得的五枚勋章,是他用生命为自己铸成的五座里程碑,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20世纪上半叶,是人类历史嗜杀好战登峰造极的时代。而在当时的中国,在广袤的领土上到处都是烽烟和战火,军阀、土匪、列强均在无时无刻地啃食着人民的生命,吞噬着人民的膏血。而在这个背景下,一个湖北江陵普通农民的儿子——谭友林诞生了。自打他一出生起,就注定要在东方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辗转奔走、起落沉浮,为了国家、人民、战友以及自己的命运不断地抗争和战斗。

1925年,谭友林刚刚九岁,他的父亲不幸去世。失去了顶梁柱的谭家,很快便陷入了赤贫。贫穷的生活磨砺了谭友林的精神和意志,在他小脑瓜中逐渐萌生出一个想法,那就是必须找到一支队伍,结束所有穷人的困难。

而到了1930年,谭友林终于找对了组织。年仅14岁的他,加入了共青团。同年冬天,他又光荣地入了党。追求上进的他,在地方党团的推荐下,进入洪湖苏区军政学校学习。

原本,学校招生年龄要求满18岁,但是谭友林却谎报了年龄。刚到学校后不久,老师们便从他稚嫩的脸上看出了端倪。然而念在谭友林父亲死得早,家乡又是敌占区,没法回去,因此学校还是勉强将他收了下来。

谭友林毕业后,他便随着游击队四处征战,部队给他下发的土枪,比他的个头还高。无奈之下,谭友林只好找了根锯子,将枪托锯断了一截。他每天穿着硕大而不合身的军服,背着个土枪,看起来又可爱又滑稽。



很快,红二军团总指挥贺龙认识了这个小伙子。作为一军统帅的他,却偏要和谭友林扳手腕。扳手腕的规则是三战两胜,而谭友林竟在同志们的欢呼中,不知怎么的胜了一局。

贺龙临走时,开心地撂下一句话:“谭娃子,你挺机灵的嘛!”然而正是这次扳手腕,竟在后来救了谭友林一命。

1932年,“左倾”错误思潮席卷至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肃反”运动开始了,大批优秀干部被打成了“改组派”,不幸被捕被杀,严重削弱了党和军队的战斗力。

而当年只有17岁的谭友林竟然也被打成了“改组派”,被严密看押,随时都有被处决的可能。而且当时他的身体极度虚弱,被捆住的双手都已经溃生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就在这危急的时刻,贺龙却挺身而出,他对“肃反委员会”的人大吼道:

“快把谭娃子给我放了,我替他打包票!”

就这样,谭友林在贺龙的帮助下死里逃生,躲过了命运给他射来的第一支毒箭。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人的生命非常脆弱,一生能闯过一次难关就已经了不得了。而谭友林呢?大难却总是一个接一个,就像铺天盖地的红尘魔障一样。

1935年4月,谭友林担任红六师十七团政委,在忠堡、板栗园的战斗中,谭友林与团长一起全歼敌人两个师,击毙敌人八十五师师长谢彬。

在塔卧之战中,谭友林身先士卒,带领十七团发起冲锋。谁知在冲锋过程中,谭友林遭遇了敌军的机枪扫射,右臂不幸中弹。虽然他所受的伤,并没有伤及要害,但在后来的两年里,这处枪伤却多次险些要了他的命。

在当时红军的医院里,可以说是缺医少药,更缺乏手术器材。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设备,根本没法去除子弹和碎骨。若拖下去,可能手臂都保不住了。

然而谭友林年轻气盛,认为负点伤算不了什么。因此他强忍着伤痛,继续随部队转战四方,并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到了1935年7月中旬,谭友林在过草地时终于撑不住了,他先是染上了伤寒,连日高烧。与此同时,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地,到处都是泥潭和污水,污染了右臂的旧伤,导致了化脓。每天宿营,都能挤出半茶杯脓血。

在当时,许多健壮的红军战士都出不了草地,而谭友林被战友们用背包带捆在马背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走着。贺龙看到了奄奄一息的谭友林,嘱咐老中医杨云阶一定要救活这位年轻的将领。为此,任弼时不惜将自己的花脚骡子让给他骑。在神医杨云阶的精心治疗下,谭友林吃了50多副中药,病情这才逐渐缓解,最终保住了性命,离开了大草地。

除了病魔和伤痛的威胁,敌人和叛徒也在无时无刻地威胁着谭友林的性命。1936年0月,谭友林带领红四师十一团的参谋长以及一个连的兵力赶赴武山前线,试图支援自己的老友王尚荣。

谁知到了前线,参谋长却临阵叛变,将其部属全部缴械。敌人见谭友林手上只有手枪,于是大叫“抓活的”。谭友林一边射击一边退却,最终带着警卫员跳下悬崖。如果不是山崖下草木丰茂,谭友林或许已经牺牲了。

长征到达陕北后,年轻而勇猛的谭友林得到了周恩来的喜爱,将21岁的他称为“娃娃政委”。为了治疗他的枪伤,周恩来专门找来国际友人马海德医生,为他治疗伤口。到了1937年3月,贺龙又和周恩来商量,将谭友林乔装打扮成青年学生,将他送到西安,用最现代化的医疗条件,帮他取出了子弹。

谭友林伤愈后,新四军的彭雪枫将军亲自点了他的将,让他担任新四军豫东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他刚一上任,便得到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去改造收编河南杞县的土著武装——李寿山大队。要知道,收编这种土匪式的部队,是相当危险的。土匪有奶便是娘,没有经过政治教育,叛服不定。而谭友林带领的收编队伍,却仅有区区6人。



谭友林进入李寿山大队后,向他的战士们讲述革命道理,启发他们觉悟,并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和照顾他们,并发展少数积极分子入党。在收编期间,谭友林可谓是九死一生。当时李寿山的几个拜把兄弟,多次想要除掉谭友林。但是每次都有人给他和随从们通风报信。

对于出身旧社会兵痞的李寿山,谭友林从来都是循循善诱,用沦陷区百姓的悲惨遭遇激发李寿山潜藏在心底的民族情感。最终,谭友林成功收复李寿山部,改编为游击支队二团。拥有了这支武装力量,谭友林英勇地投入游击战场,在敌占区和白区之间萧县四处袭击敌人。

当时在宿迁,有一支以张振福为首的汉奸队伍。他们明明投靠日本,却恬不知耻地打着抗日旗号到处索粮要饷,鱼肉乡里。为了给百姓除害,谭友林决心除掉这支部队。

1939年3月15日,谭友林利用张振福口头的“抗日”口号,邀请他们来二团驻地联欢。当天下午,张振福带领全副武装的300余人前来赴会。就在联欢会举办期间,正在主席台上演讲的谭友林突然发难,他像武林高手一样,飞身从主席台上跳下,对准张振福等匪徒连连射击。

在这场枪战中,谭友林和部下一同击毙了汉奸张振福,而隐蔽在操场外的二团其他部队一拥而上,仅半个小时便全歼敌军,缴获轻重机枪13挺,步枪200多支。迫击炮两门。

就这样,谭友林仅仅只用2年的时间,便整合了附近所有的抗日部队,将自己的抗日小支队由200多人发展到1.6万人。在抗日战争期间,谭友林多次袭击日军,打得日寇闻风丧胆。

对于这个出色的小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对他喜欢的不得了,在江北指挥部 ,他深夜里唤起谭友林 , 一块下稻田去抓田鸡 、泥鳅 ,临别时,还赠他四样礼品以作纪念。



抗战胜利后,谭友林离开了温暖的江淮地区,前往冰天雪地的东北,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第 4 军分区) 司令员。而他首次接到的任务,就是剿灭盘踞在东北山林之中的土匪。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谭友林便剿灭了谢文东、李华堂等悍匪,粉碎了国民党利用土匪里应外合夹击共产党、消灭东北解放区的罪恶阴谋,使我军在发动辽沈战役时,获得了更加稳固的后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谭友林随第四野战军39军杀入了关内,开启了他解放全中国的历程。当时第四野战军的任务是消灭中南地区的白崇禧集团。跟随着39军,谭友林解放了湖北、湖南的大片土地,并于7月19日解放了家乡江陵。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谭友林再也见不到他亲爱的母亲了。儿子离家10多年,母亲一直在旧社会的苦难中挣扎。在谭友林解放江陵的一年前,她已经不幸病逝了。没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谭友林深感内疚。

全国还未完全解放,东邻朝鲜战火重燃。还没来得及歇口气的谭友林又要作为39军副军长,赶赴寒冷的朝鲜打击美国侵略者。

在入朝第一战中,39军便迎头撞上美国的王牌军——骑兵一师。在这场王牌对王牌的战斗中,39军官兵与美军短兵相接,歼敌1800多人,打出了解放军的武功军威,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此以后,39军在朝鲜军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后,39军参与了第二次战役,痛击美25师,收复了平壤;第三次战役中,39军又头一个越过三八线,解放了汉城;第四次战役中,39军取得横城大捷,歼敌3300多人,创造了志愿军中的纪录。



39军官兵曾说,如果38军是“万岁军”,那么39军就是“常胜军”。因为39军是志愿军中唯一没有吃过任何一次败仗的建制军。而作为副军长的谭友林,是功不可没。朝鲜战争结束后,谭友林被授予了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勋章。

1992年,谭友林重返朝鲜,与一名接待官员谈及了当年的云山战役。而这名官员对谭友林说,朝鲜政府获悉谭友林的事迹后,曾想改授他一级勋章,但一直都找不到人。而今天,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就这样,在金日成的亲自授意下,朝鲜方面为谭友林举行了隆重的授勋仪式,一枚迟到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终于挂在了谭友林的胸前。

从朝鲜回国后,“大授衔”便开始了。以谭友林的资历和军功,授予中将军衔是毫无问题的。但最终,谭友林却授予了少将军衔。曾经与他一起同生共死的战友们,纷纷为他鸣不平。到了后来,罗荣桓也找到了他,向他致歉:

“友林同志,你的军衔授低了。凭资历、职务,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我向你承认错误,我们的工作不够细致。”

然而谭友林却坦然道:

“跟这些战友比啥?和我同期参加革命的许多战友早就牺牲了生命,我现在有了家,儿女满堂,当了将军,又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是啊!在长期的战争中,谭友林早就看淡了生死,更看淡了功名利禄。他一生中遇到了无数的危急时刻,却总能奇迹般的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局外人和后来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同时,谭友林还遇到了无数的贵人,贺龙多次救过他,周恩来关心了他的伤情,彭雪枫点了他的将,叶挺喜爱他,胡耀邦亲自为他做媒,陈云盼他盼得望眼欲穿,彭德怀当面表扬他打得好……。老将军在后来回顾自己一生时,抚今追昔,总难忘怀这些伟人对他的恩泽。



与此同时,在长期的战争中,谭友林还认识了无数肝胆相照、生死相伴的战友,他们是贺炳炎、王尚荣、杨勇、王震……自己遭遇了委屈,这些老战友比他还着急。赢得这些历史风云中纵横驰骋的非等闲之辈的友谊,很多人做梦都得不到。有知己,有好友,又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因此,谭友林虽然只授予了少将军衔,但是命运给他的馈赠已经非常多,因此他非常知足。就如他晚年在书房里亲自撰写的一副对联所写:

“无情岁月忙中乐,有味诗书苦后甜。”

这样看起来相当闲静的文字,绝非无病呻吟的普通概念能够轻易提携得起。只有谭友林这支开了八刀,疤痕弹洞令人触目惊心的右手才能写就。因为他将自己雄浑波澜的一生,都透在了这薄薄宣纸的背后。

授衔结束后,谭友林又急匆匆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向南,他前往了碧涌叠翠的最南方,为越南的战友们赠送武器;向西,他担任特种工程兵部队的司令员,带领数万部队一头扎入巴丹吉林沙漠,主持“两弹一星”的基地工程建设。1965年,他又返回北京,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地铁。1975年,年近六旬的他戍边新疆,主持南疆铁路和天山公路的建设。他凿通了天山,让南疆和北疆从此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2006年,91岁的谭友林老将军在北京去世,他戎马一生,出生入死,走遍祖国的天南海北,而今天他终于可以休息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就像川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在高山和悬崖之间激溅、欢跳,最终在一马平川中奔流到海不复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