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讽的文科】去年,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X(原Twitter)上分享她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没想到很多人站出来批判“这种论文完全就是浪费纳税人的钱”“真的需要一篇博士论文来证明为什么讨厌别人有体味是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吗?”这一帖子浏览量过亿,评论出乎意料的统一,几乎都是对“这种研究毫无意义”的指责。
☆【被关停的文科】不久前,南风窗在一篇名为《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的文章中罗列了不少全球高等学府决定暂停文科专业或课程的数据,我结合全球高校变动情况,补充并罗列如下信息:第一,哈佛大学宣布取消30多门课程(涉及本科20多个系),大多都是文史类;第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决定将世界排名前50的考古系关闭;第三,澳大利亚提高人文学科的学费,降低理工科专业的学费,以此试图“劝退”文科生;第四,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2025年的招生人数从40人减少到了35人,哲学专业从35人缩减到30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划撤销英语、传播学、考古学三个人文学科。由此看来,世界范围内的“文科倒闭潮”确有其事。
☆【无用的文科】从2023年起,以“帮助考生选择专业与院校”著称的张雪峰老师就曾多次在直播和视频中表达过“不建议选择文科”“文科不好找工作”等言论,这一言论后来被总结成了国内的“文科无用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调研数据,月收入较高的主要专业包括信息安全、微电子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该排行榜前20的高收入专业中没有一个文科专业。同时,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24 年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仅 43.9%。可以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才是文科面临的“最大”困境,几乎没有之一。
☆【原地打转的文科】前几天,在2024“新传小春晚”北京场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老师指出了当前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几大问题,包括“快速、大量出成功的考核机制造成选题琐碎、大量选题无意义”“用大量华丽的辞藻和莫名其妙的概念包装简单的结论”“一窝蜂地追逐AI选题”“论文行文和结构过分相似”等等。文科研究领域既定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身处其中的文科学生为了通过考核又不得不迎合这套标准,最终导致学术研究“原地打转”。
☆【不得不问】文科真的完蛋了吗?
Individualism.Meritorious.
再论文科的困境✶
我们还需要文科吗✶
@TuTouSuo ™️
“文科无用论”是一个阶段性、时代性话题。刘瑜老师在分析政治制度与社会环境时强调了“比较分析”的概念,她认为任何一种现象都需要放入到相应的历史坐标中,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综合环境予以分析。为此,我查找在人类历史上,“文科”“艺术”繁荣的年代,其中包括:
古希腊城邦时期,民主制度与海洋贸易的发展让公民积极投身于关乎“政治”和“哲学”的学习中,哲学、文学和艺术成为社会教育的核心。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城市兴起、商业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对古典文化的兴趣逐渐复苏,渴望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世俗的幸福。人文主义兴起并蓬勃发展,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文学、艺术、历史等学科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二战之后的思想解放浪潮,催生出了如“垮掉一代”等带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社会运动。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下,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文化氛围浓厚,文科中的中文系尤其热门,出版、广告等与文科相关的行业也迅速发展,为文科类人才创造了丰富的就业岗位。
总结上述历史时期的特征,“高速发展后的稳定”“经济繁荣”“思想解放”“价值追求”是文科繁荣的必要社会条件。反之,在“动荡”或“社会高速发展”阶段,文科发展则会让步于“科学、技术”等理科专业。
基于这一历史方位,重新回到21世纪,回到2024年与2025年,我们便可以重新描摹“文科衰落”与“文科无用”的现实原因。
☆ “文科无用”是时代话题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出现“文科无用论”的核心原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文已经论证,只有在社会经济趋于稳定和繁荣的时候,文科才有其的一发展的土壤。而2020年以来的全球动荡,较之过去20年相比增速放缓的经济环境,都在压缩“精神性”“价值性”的文科专业,让“工具性”“实用性”的理工科专业占据主导。
这一原因再与高速发展的新技术交织,则构成了今日社会“文科无用”的典型图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全球性发展毫无疑问将人类社会拉扯进了一个“变动的新阶段”,如果有幸从百年后的史书中读到今天的历史,那么我想此刻此刻我们所经历的,也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里程碑”。我想,这番局面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适宜文科发展的“稳定”土壤。
同时,社会巨变下首要发展的必须是生产力,即数字、智能等新技术。于是,所有能够发展”生产力”的行业便随之成为“社会风口”。“风口”一词不仅预示着资源,还预示着机遇和金钱,明确来说,意味着“充足的现金支持”“激增的就业岗位”“丰厚的回报”——这三者,就构成了今日理科生相对高薪、文科生找不到工作的重要前提。
也正是因为变革的社会需要科技型人才的发展,所以各国政府也愿意增加对理工科、实用科学研究的投资。数据显示,2020至2022年间,澳大利亚政府推出教育改革,针对接受联邦资助的本国学生,大幅提高人文学科学费,同时下调“就业导向”学科的学费,旨在引导学生选择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以促进经济复苏。(《南风窗》)除此之外,美国世界知名学府中的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的政府资助研究基金几乎是文科领域的几十倍,在中国也是如此。
理工科专业的研发能带来直接性的、可量化的回报,且这种回报能直接作用于社会经济与科技实力发展,甚至对国家信息安全与国防都大有裨益——这无疑让“文科”在数据化、资本化、市场化、成果可量化的高校评价体系中,陷入尴尬和无奈之中。
最后,高校的支持、社会的资源倾斜、社会就业岗位的差异,让“选择理科的性价比远高于选择文科”这样的表述深入人心,因为“选择理科”就等于选择了“高薪工作”,选择了“社会风口”。我在一文中论证,中国其实相当推崇“自由市场规则”,即相信个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这样的表述又进一步被高考、考研等社会竞争神话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选择一个好的大学和一个好找工作的专业,就能改变命运。”
在此逻辑下,优势显著的理科变成了“个人追逐风口、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社会评价标准趋于一元化,社会选择体系也趋于一元化。文科便在社会现实与个人期待的双重话语围堵下,变成了“无用的学科”。
☆ 文科与理科当是动态平衡
那么文科真的完蛋了吗?
现在我们可以重新回到历史坐标中,我再一次试图搜索人类历史上理科相对繁荣的时期,便找到了这么几个历史阶段:14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代、19世纪的工业革命、20世纪的科学与技术革命。有趣的是,这几个时期与上述文科繁荣的时期高度重合——历史似乎已经证明,文科与理科并非是二元对立的此消彼长关系,而是互动融合的关系。
具体来说,文学、哲学、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解放,这种价值层面上的“祛魅”与“解放”让人类从固有的社会秩序中挣脱出来,试图用劳动和工具改变社会结构,于是便诞生了科学——哲学家喊出的”上帝已死”,为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奠定了基本的思想框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会让人类落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社会,个体的自由意志被被工业化、现代化、数据化、机械化的社会压缩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普遍性的精神的荒芜会致使个体麻木的成为机器的操纵者,而丧失创造的欲望。
这一表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现代化中,在大众传媒繁荣的20世纪、在人工智能ChatGPT不断取代于人的今天,都被不断证明。这也是为何,发展了人工智能之后,全球范围内的新目标,都是建立人工智能的伦理体系,都是用“人的意识”规范“机器的发展”。
文科与理科,是人类社会中互动的二元结构。
甚至,人类社会中的所有“二元关系”,也都始终处于这种“互动与融合”中,无论它们之间存在多么大的冲突,所有的“冲突”和“矛盾”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足为道——比如男性与女性、贫穷与富有、城市与乡村、感性与理性、法治与人治、科技与人文、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
所有的二元分类都在互动中相互调整,以维系一种独特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社会始终保持进步、避免走向极端化的必然,也是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文科不是“不会”完蛋,是文科“不可以”完蛋。
☆ 文科的价值正在彰显
文科不可以,也不会完蛋,但文科始终需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二元互动。在动荡与下行的社会环境中,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此刻,文科处于相对弱势,因而其承担的是“社会辅助”性功能。而一旦技术发展超越了人类认知的上限,文科或许会以“匡扶价值”“重塑秩序”“抚慰社会”之责任,再度回归。
这种趋势其实已经逐步彰显:
“在越发强大的科技和权力的夹缝中,人不甘心居于渺小、微弱、被动的地位,被支配、被异化、被边缘,这绝不只是个体改变自身位置,从底层爬到上层就可以高枕无忧的,科技和权力所形成的利维坦巨兽,正在摆脱人的意志和现实,显现出它的自主性。而我们一步步地后退,从曾经那么地自信于人类的无所不能,到现在开始怀疑,个体的价值究竟在何处?”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平克在《全新思维》中强调,人工智能时代, 制胜的六大能力时 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非常确定的是, 这六大能力都是面向人的价值,而AI是工具化的,AI可以取代工具,但无法取代于人。或许现阶段被唱衰的文科,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以创造力与价值力的方式,重塑人的存在性。
我看过一则提问:“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科学与技术倒退了5000年,如果让你用你的专业为人类留下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学医的人说:“如果看到柳树,可以将柳树枝碾成粉入药,那是消炎药最早的雏形”;学化学的人说,如果看到一些蓝色的矿石,可以将其丢入火焰中燃烧,人类就可以迈入青铜时代”...
学哲学的人说,我会给人类留下一句话:
“上帝并不存在”。
ᐝ✨
º· 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