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和社会现实太远,学科不产生实际收益,而学生就业困难。一个老段子:埃及学毕业生可以做什么工作?进大学教埃及学。所以,埃及学是学科,还是庞氏骗局?
我看了针对文科消亡的报道里,提到的课程有“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历史”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远离实务。但它们显然不等于全部文科课程。律师是美国最赚钱的职业,法学院们都活得好好的;法学在中国虽然常被亮红牌,但考公的优势很大。商学院过得更加滋润。
同样的,理科专业里,不少就业困难的,一样会被称为“天坑”,并不受学生欢迎。美国大学里基础科学专业的博士,外国人的比例高得吓人。国内相关专业的博士,也就是这几年产业多少有了点发展,就业稍微好了点。
基础科学专业还能存在,是因为政府一般认为,它们的突破会引发技术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财政预算紧张时,会先砍上面那些专业。但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恐怕就得轮到基础科学专业了。
经济形势好,政府预算充裕,普通人生活水平好,人们就愿意多投入纯精神享受的事务。这些专业能拿到的公共预算更多,学生也愿意报考。相反,生活相对艰难时,大家就会更务实。
总之,重要的是“与实务的距离”,而不是“文科或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