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口”对每个人而言

或许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它可能象征着痛苦与创伤

也可能代表着重生与希望

40岁的周先生,身上的两道手术切口,讲述着他生命中的两段重大转折。

1

20年前:肝移植的“大刀”

2006年,年仅20岁的周先生因乙型肝炎引发终末期肝硬化,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他的生命,他接受了肝移植手术。那一次,他的腹部留下了一道巨大的“人”字形切口,像一条深深刻下的生命印记。手术成功了,患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但刀口的疼痛、漫长的恢复期的回忆,成为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肝移植后,周先生依靠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维持身体对新肝脏的耐受。然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让他的身体变得格外脆弱,反复感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新的挑战悄然而至。

2

从恐惧到信任,克罗恩病的治疗之路


2013年,周先生出现了“肛周脓肿”,接受了引流手术。在此后的10余年中,周先生间歇性存在腹痛,但他并未在意。2024年,周先生因为腹痛症状明显加重,终于,他再次走进了瑞金医院消化科的大门。

面对他的病情,瑞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顾于蓓格外敏锐。进一步检查后,发现横结肠和降结肠多处严重狭窄,并严重影响周先生的进食和生活质量。她告诉周先生,10年前发生肛周脓肿并非是一件小事,而是一种慢性疾病的开始。它就是“克罗恩病”

“我之前做过肝移植,吃他克莫司这么多年,一直挺好的,真没想到身体里还有其他问题。”周先生皱着眉头,显得既无奈又恐惧。

顾于蓓耐心解释:“长期服用他克莫司这类免疫抑制剂,确实对克罗恩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当克罗恩病发生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历经十年您的结肠最终出现了严重的狭窄,需要择期手术治疗,否则会很大程度影响生活质量。”

听到“手术”两个字,周先生的脸色更显沉重。他想到了20年前肝移植手术的“人”字形伤口,那个疼痛而漫长的恢复过程,令他抗拒不已。

“真的要再开刀吗?”他低声问道。

顾医生坚定地回答:“但这一次不同,胃肠外科会尽量减少创伤,采取微创手术,切口非常小,恢复会比您想象中更快。”

顾于蓓医生介绍,周先生患的这种“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通常影响小肠和大肠,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体重下降等。其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了,但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均可能对疾病产生影响。由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克罗恩病患者的肠壁会出现全层炎症,并进一步导致肠道梗阻发生。长期未正规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3

多学科团队合作行“微创”手术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后,周先生终于决定再次接受手术治疗。这一次,瑞金医院消化科、胃肠外科、营养科、放射科联合启动了炎症性肠病多学科会诊(IBD-MDT),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既精准又温和的手术方案。


手术前,顾于蓓与营养科专家制定了术前营养优化方案,使用维德利珠单抗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进行三个月的优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肠道炎症反应。

手术前夕,普外科何子锐副主任医师特意找周先生深谈。“这次的手术切口只有5厘米,而且恢复期也很短,您完全不用再担心像20年前那样的痛苦经历。”他温和但坚定的话语,让周先生内心的恐惧缓解了不少。

手术当天,何子锐医生带领团队通过腹腔镜精准探查,成功分离了广泛粘连的网膜与结肠,顺利完成了全结肠切除术。整个手术仅耗时2小时,出血量不足20毫升,手术切口仅5厘米,与20年前的“人”字形大切口形成了鲜明对比。


术后第三天,周先生便恢复了胃肠蠕动并开始进食。一周后,他顺利拔除引流管出院,恢复情况良好。

出院后,周先生感慨:“20年前的肝移植让我重获生命,但那次刀口太深刻了,身体和心理都留下了创伤。这次的微创手术,我真的没想到恢复得这么快,感谢瑞金医院,感谢你们的团队。”

从“人字形刀口”到5厘米微创切口,这不仅是外科技术的革新,更是一种医疗理念的升华——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更深的理解患者心理。

在这两道手术刀口之间

是一段关于信任、坚持

与医学进步的生命篇章

门诊时间

消化内科 顾于蓓副主任医师

周二、周四下午

普通外科 何子锐副主任医师

周三全天

撰文:张子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