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修车把自己修进了监狱,简直刷新了我的认知。
这起引起网络热议的案子,想了又想,还是忍不住说几句。
近期,上海嘉定区法院对两名汽车维修工人因擅自解锁新能源电池,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分别作出了判决:一人被判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另一人则被判拘役六个月,缓刑六个月。这一裁决引发了广泛讨论。人们不禁疑问:仅仅因为解锁新能源电池,竟会引发如此严重的法律后果吗?
该案件的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这两名维修工人是兄弟关系,他们利用芯片读取器、电脑等工具,擅自为客户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电池进行解锁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电动汽车内置有安全保护机制,当电池在碰撞中受损时,系统会自动锁定电池,禁止电池继续供电,以防止因短路而引发火灾,从而降低安全隐患。按照正规流程,电池必须经过相应的维修和检测后,才能被解锁。
这两名维修工人为了获取利益,私自采用自己的方法解锁了两块电池,并从中获利五千元。随后,电动汽车公司发现相关数据异常,便立即向警方报案。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的解锁行为导致新能源汽车电池运行数据的失真,严重影响了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的监管,后果相当严重。因此,他们的行为均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鉴于两兄弟在庭审过程中认罪态度较好,并愿意接受处罚,法院最终决定对他们从轻处罚,给予缓刑。
燃油车都百多年了,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种事儿?大家说一下这是进步还是落后。
车主既然获得车辆的所有权,当然拥有电池的自由处置权利,难道整车所有权不包含电池所有权?
既然修理电池影响安全,那么新车如果电池燃烧爆炸,造成车主死亡,为何汽车厂商不判刑?
车企有什么权利收集用户的数据?
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更是无稽之谈,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重装了电脑系统,重装了手机系统,厂商都可以报案抓人?
修电动汽车可能会涉嫌违法,汽修厂以后即使有技术未必敢修电动汽车。这就是告诉买电动汽车的人,只能去他们的4s店维修和保养,收再高的费用,你也没有选择权。
车主买的电动汽车最后怎么修,在哪儿修,车主说的不算,由厂家说的算。
既然汽车电池可以由厂家远程控制并解锁上锁的话,那么汽车电池的使用寿命还能信得过吗?
联想到电动汽车一旦出现事故,厂商第一时间不是追究产品质量是否有问题,而是遮挡汽车商标,封锁网络消息。
当自媒体曝光了电动车的质量问题,厂商不是改进提高产品质量,而是把曝光者关进监狱。
最令人感到恐惧的是什么?
当厂商肆意践踏消费者权益的时候,法律没有选择正义和良知,而是和强势的厂商站在了一起。
资本无所谓善恶,但是当资本和犬力沆瀣一气的时候,它们就敢践踏人世间的一切正义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