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南山区一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期末试卷火了。这份卷子让家长们直呼:“到底是数学考试还是语文阅读理解?”



平均每道题仅有两分半钟,却要完成读题、理解、计算和书写的完整流程,更何况题干里满满都是文字。

如此高密度的阅读量,再加上“烧脑”的灵活题目,不少家长感慨,这数学试卷俨然成了一场“语文大考”。

这份试卷一共 36 道题,足足占满 6 页 A4 纸,让人一眼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

原定 90 分钟的考试时间,听起来够长,但仔细一算,每道题仅有两分半钟的处理时间。



而这期间,学生需要先“破译”文字量大的题干,再用有限时间理解、运算和作答。

试卷设计中不仅有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还用了贴近生活的情景化题目,比如购物结算和几何应用,但这些题目因为语言描述复杂,甚至让一些家长都直言“看不懂”。



有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学习的题目并没有太多类似的情景题,临到期末来一场如此高难度、飞跃式的挑战,孩子的适应能力实在捉襟见肘。

有人甚至开玩笑地说:“这试卷该不会是语文老师出的吧?”也有家长怀疑,这种命题方式是不是在提前模拟中高考的趋势,但问题是,这种改变过于突然,孩子是否真的能够跟得上?



当然,这份试卷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一些网友指出,题目情景化的设计其实更贴近生活,也更符合“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通过让孩子在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增强他们的数学逻辑和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点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正如部分家长所说:“步子迈得太大,小学生适应不了。”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更深的问题:教育改革的节奏与方式。

尽管“情景化”“素质教育”这些理念听起来很好,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不是简单地往卷子上加文字、提难度就可以实现的。

学生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教育改革本应循序渐进,从日常练习和小测验慢慢渗透,而不是等到关键的期末考试再“一把梭哈”。



试卷的争议表面上是“数学考语文”的问题,实际上则折射出教育改革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

让孩子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当然是好事,但改革的步伐不能太急。教育需要时间的沉淀,而孩子需要适应的过程。



从单元考试逐步调整题型,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节奏无疑会更加稳妥。

最后,教育不仅要考孩子,也要考出题人本身的智慧: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解出的“答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