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海椒

宾宴春,老北京著名饭庄,初以南菜馆亮相,因川菜而兴,后扩充升级为饭庄,融会新旧办法,调和南北口味,坚持物美价廉,盛行三十余载,经久不衰。



一.北京南菜馆小叙

所谓南菜,即南方风味菜点,时地不同,所指有别。以清民之际北京而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南菜,泛指晋冀鲁以南各地菜点,如在京所设之豫苏浙川黔闽粤等馆,皆曾被称作南菜馆;狭义南菜,则主要指江浙菜点。

北京市面南菜,明代因朱氏王朝,曾盛行一时。史玄称,及至晚明,京师筵席仍多由苏州、绍兴厨人包办,便宜坊、柳泉居、虾米居即彼时遗物。入清后,尽被北风,山东馆独秀,间有南菜馆,如包办南席之东麟堂、余庆堂,独擅南味之时丰斋、滋兰斋、广和居等。

清末民初,局面新开,南菜复盛。包办南席者与日俱增,仅堂字号饭庄即有燕寿堂、聚寿堂、会贤堂等近二十家。专门南菜馆骈兴错出,有醉琼林、春晓楼、一枝春、华芳园等数十家。时人以南菜馆为北京四大买卖之首(余为女戏园、澡堂子、清吟班),诸商群起,竞逐良机。


1930年北京某饭庄内景

二. 宾宴春入市办法

1914年,张亮与锡宝臣合伙,租用骡马市大街路南即升店房屋,创宾宴春饭庄。张亮字明甫,京东通县人,时年31岁,素善经营,他充任宾宴春铺掌,并施行两大举措。

其一,效仿瑞记。[注1]瑞记自民二标榜川菜,营业始发达。宾宴春效法瑞记(二者仅隔粉房琉璃街),兼设雅座散座,兼供筵席零餐,亦标榜川菜,以饭庄之名,行南菜馆之实。故时人称宾宴春或饭庄、饭馆,或南菜馆、川菜馆。川菜方兴未艾,张氏即见微知著而如法炮制,颇具乘时借势之能。

其二,定价低廉。瑞记势盛,惟物美价昂,普通人难以企及。宾宴春以相对低廉菜价,招徕中层食客,避开高端市场与瑞记短兵相接,既各得其所,并肩共举,又相得益彰,为川菜造势。不久后,宾宴春即与瑞记并列川菜名店。


地图上的瑞记与宾宴春


宾宴春饭庄、饭馆广告

三. 宾宴春拿手菜

宾宴春初以瑞记畅销川菜为主,间以其它南馆品种,如红烧羊肚菌、红烧牛肉、清汤竹荪、脆皮鱼、椒盐蛋、扁豆泥、回锅肉、坛子肉、银丝卷、鸽蓉饼等,另有其几样拿手菜。

首推辣子鸡辣子鸡为川帮传统,清末《成都通览》即列为蓉市常菜,上海川馆式式轩[注2]更以此扬名沪浜。宾宴春辣子鸡与瑞记宫保鸡,颇有鸾凤争鸣之势,双双成为京城名肴。数十年间,辣子鸡皆其头牌,为食客乐道,后升级为饭庄时,仍常列席单。

次为川式两做鱼。所谓两做,即将全鱼纵剖为二,分制成两种口味,可在红烧、椒盐、酱炙、醋溜、脆皮中任选两样,成菜后同盘上桌。各馆皆有椒盐鱼、红烧鱼、脆皮鱼,厚德福更以两做鱼闻名,而宾宴春厨师加以改良,以川式出之,别具一格。

再有面包虾仁。孙福熙曾亲赴宾宴春后厨观摩制法:面包切小方块,入锅炸至焦脆,盛入碗中;另以油将虾仁略炒,下鸡汁芡粉煮沸;旋将滚烫虾仁汤倾入炸面包上,滋滋作响时趁热上桌。面包滋润松脆,虾仁柔顺鲜美。中西结合,色香味声,跃然纸上。


今人制作的辣子鸡


今人制作的脆皮鱼

四. 宾宴春生财之道

宾宴春定位有远见,菜肴有特色,经营亦可圈可点。仅举一例,1923年9月,有客于宾宴春餐后现腹痛、下泄症状。事发,宾宴春即刻处理,并连续整月登报启事:

既骇且愧。将细加调查,无论事之有无,亟须振刷精神,力图完善。现客座房屋,已一律裱糊精洁;堂倌有不驯谨者,全行撤换;食品稍碍卫生者,着意改良。庶本馆名誉或可永远保存,仍望惠顾诸君,时赐教言,以匡不逮,感荷无极。

该启事有态度,有措施,有愿景。今日视之,其应急处理与危机公关,可谓得体。

因上述种种,宾宴春宾客盈门,营业日盛,鲁迅、柯仲平、丁月秋、顾颉刚、杨树达、吴虞、吴宓、胡徵等曾赴此小吃,京中各业社团、各省同乡、同学聚会接二连三,尤多高校师生,以致“凡北京城上大学而得毕业者,必到宾宴春吃饭”,宾宴春进而承包了师范大学食堂业务。

由于生意极佳,宾宴春门前经常交通拥塞,车马撞人时有发生。一些精明商家,注意宾宴春客流,委托其代售烟酒、游园券等品,甚至代做市场调查,颇能侧面反映其兴旺。


宾宴春事件前后


北伐军途经虎坊桥

五. 自饭馆而饭庄

1924年,宾宴春为应付增长,增租旁宅加以改造,两年后再建戏台,升级为名副其实的饭庄,门脸北对梁家园,东有湖广会馆,因近虎坊桥,故又称虎坊桥宾宴春。

扩充后的宾宴春,是一座带跨院的三进四合院,前、中两大院,置罩棚,开天窗,可摆二三十桌,后院为厨房及杂室。中院正房五间,墙壁挂有霓虹灯字,作礼堂大厅。戏台建在东跨院,益以厅房雅间若干,宴会之余兼卖散座,曾聘有女招待数名。

三四十年代,宾宴春各种集会不断,如北平电料行公会、房纤手公会、油盐酱醋公会、湖广会馆及各大戏班之祭神仪式、团拜会,多时有四百余人参加。其地亦演艺胜场,荀慧生、言菊朋、王多寿、诸如香、刘炎臣、贯子林、刘砚亭、李宝麒、孙玉奎等曾于此献艺、收徒。


1944年湖广会馆团拜合影后赴宾宴春

婚庆是宾宴春主要业务,往往一天中有数家同时办事,某良辰吉日,竟有五家同办喜宴。这里还上演过一场特别婚礼。

当日,婚礼举行之际,新娘突发演说,称与新郎从无一面之缘,“现今时代,以不认识之男女,突然变成配偶,而将来感情融洽与否,实在不能预测”,请新郎与来宾原谅,这婚不结了!说毕,与新郎握手告别,而新郎亦赞成。来宾见状,纷纷拍掌以示鼓励。

新娘当场发表演说退婚,即便放到今天,恐怕也会引起不小轰动。


宾宴春请柬

六. 后期风味及菜价

宾宴春后期菜肴,除辣子鸡、扁豆泥、两做鱼等川菜外,相继引进南北菜点,融会一堂,期间虽历人事变动——锡宝臣退股,王德才、王雅亭加入——但其物美价廉作风,仍一以贯之。

四十年代,王柱宇曾记,宾宴春那味口,北方人也行,南方人也合式。三四人小吃,一份合菜仅一元来钱,即可酒足饭饱。一般便席只要二元,普通席面三四元一桌,也很可吃,若六元一桌,就够瞧了。因此办事极相宜,时人办喜宴、寿宴、弥月,多在宾宴春。

宾宴春的兴盛,一直持续到民末,1949年尚为五龙泉酒厂代售五洲白酒,后不知何时消失。

注1:详见笔者《消失的川菜名店,北京骡马市“瑞记”饭庄》。

注2:笔者前撰《消失的川菜名店,上海“式式轩”酒馆》时,因未得其菜品而留有一缺,今新知式式轩有辣子鸡丁、蒸山药、酥鲍鱼等菜,特此补遗。

后附席单:


四十年代末宾宴春广告


据刘叶秋回忆整理的宾宴春便席单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作者泡海椒

讲川菜老传统,摆川味龙门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