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周子元

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出发,向东南约70公里,在黄河“几”字弯顶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望不到边际的黄色沙丘上,418个方阵、380多万块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耀眼的白色光芒反射其上,形成了一片不断蔓延的光伏海洋。

这里是由华能北方公司建设的库布齐新能源大基地。2024年11月底,记者来到这片无人区,看自然之能点亮万家灯火,更点燃希望之光。

于无人地,点亮荒漠

不停歇的风、流动的黄色沙丘、耀眼的阳光与令人颤抖的寒冷温度,是记者对这里的第一感受。

作为全国首批千万千瓦级“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重点项目,华能库布齐新能源大基地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包括风电400万千瓦、光伏800万千瓦,配套支撑性煤电400万千瓦,同步配置储能和生态治理等项目。

“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这里太阳能资源富集,年日照时数在3100小时左右,有效日照在1900千瓦时/平方米以上。”华能库布齐新能源大基地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项目经理李峰告诉记者。

“2024年1月1日,这里还什么也没有,夜晚就是无尽的黑暗。”先导工程项目部负责综合管理的李佳伟是第一批入驻的人员之一。

一年的时间,基地建设从无到有。“最初开荒的时候,哪里都看不见人的时候就有一种绝望感。后来慢慢有了路、有了灯、有了电、有了旗帜、有了人,这种感觉才一点点减弱。”李佳伟说,“我们就像沙漠腹地里的聚光者。”

目前计划投产的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占地约6万亩,相当于60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每年可向蒙西电网供应绿色电力约34亿度,每年节约标煤10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74万吨;治理沙漠6万亩,年均减少向黄河上游支流输沙300万立方。

走生态与经济共赢之路

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这一段也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过去当地人常称这里“地不打粮畜无草,做饭取暖没柴烧”。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风蚀严重、生产力低下,库布齐沙漠周边乡镇的生态致贫现象突出,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恶性循环,成为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的直接障碍。

“因此防沙治沙工作对于保障当地土地利用、自然灾害预防、农民经济效益提升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广阔的沙漠资源空间,引进建设集中连片、大规模光伏项目,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治沙与光伏发电共赢的有效措施。”李峰介绍,项目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大面积的沙地进行规模化沙生植物、耐阴牧草等种植,形成特色草种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将太阳能开发与沙漠治理充分结合起来,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打造光伏沙漠治理新模式,实现一地多用。

华能库布齐新能源大基地建设项目与相关企业、机构、农牧民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发展。目前预规划建设生态治理面积共6万余亩,风沙防治总面积59350亩,综合示范区4000亩,道路两侧4米~32米范围内1004.17亩,防风林807亩;灌溉区总面积超20249亩,建设“以绿护光,以光促绿”绿色光伏发展的保护网络。

点亮的不只是光,更是希望

“我就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吹着风沙长大。少雨、干旱、沙尘暴几乎是库布奇沙漠的代名词。每天晚上只有镇上一台柴油发电机断断续续的供着电,写完作业能抢着看半个小时电视广告也都是一种享受。”既是库布齐基地员工也是杭锦旗本地人的王郑回想家乡以前的样子,漫天的黄沙里总有长辈们辛勤劳作的背影。

风沙一次又一次掩埋了公路、灌满了院子,也一次又一次掩埋本地人致富的信心。

从选址规划到施工安装,王郑亲身经历了万亩沙漠中几十万根管桩打入地下,又看到一片片光伏板组装完成,如今看到一排排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们不仅将太阳能持续转化为电能,沙漠中的植被也在光伏板的庇护下逐渐生长起来。

“开工不久正值夏季,为了数据采集更顺利,必须避开大风。中午时段风相对较小,顶着正午烈日,气温高达40摄氏度,地表温度更是接近60摄氏度,脚隔着鞋子都能感受到沙子的滚烫,只能手脚并用,同时不断用脚拨开高温的表土。”与王郑一样,200万千瓦光伏先导工程管理人员赵越峰也是土生土长的杭锦旗人,“看着家乡的沙漠变蓝海,内心由衷地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都想把绿色还给库布齐,把希望留给这片热土。我们每个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在建设一个项目,更是在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王郑说。在这些基地建设者的期望下,由他们亲自建设的光伏板向千家万户源源不断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将希望建设在这片土地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