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年没有收入的陈忠实,在家闲坐。突然一通电话打来,接完电话后,整个人瘫坐在地上。妻子吓得赶紧过来扶他,哪知,陈忠实却激动地说:"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1987年,陕西省作家协会的同事们看到陈忠实收拾起办公桌上的物件。当他们得知这位45岁的同事要搬回农村老家居住时,都觉得难以理解。
在那个年代,能在省级机关谋得一份体面工作的人,都会选择安稳地在城里过日子。可陈忠实却转身离开了西安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只有百来户人家的西蒋村。
这个村子坐落在西安东郊的灞桥区,三面环山,一条清澈的灞河从村边流过。陈忠实的老屋就在这里,屋前是一片开阔的麦田,远处的群山在不同季节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回到农村后,陈忠实的生活重心就只剩下写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老旧的书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家里的大事小事都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就像个"甩手掌柜"。
村里人经常看到他独自坐在田埂上发呆,有时一坐就是大半天。这让村民们很不理解,在他们眼里,一个正经的作协干部不好好在城里待着,偏偏要回到这穷乡僻壤来受罪。
日子过得很是清苦,但陈忠实却乐在其中。每天早上,他都要沿着灞河散步,看着太阳从远处的山头升起,听着村里的公鸡打鸣,感受着这片土地的温度。
1991年,组织上看中了他的才干,准备让他担任省文联党组书记。
面对组织的几次催促,陈忠实始终不为所动。他甚至写信给主管领导,表明自己要专心写作的决心,宁可放弃现有的副主席职位,也不愿离开创作岗位。
在西蒋村的日子里,陈忠实的家境并不宽裕。他的妻子常常要变着法子省钱,有时还要去帮邻居干活贴补家用。但即便如此,陈忠实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1988年,陈忠实开始了《白鹿原》的创作。这部小说讲述的是陕西关中平原上白鹿村半个世纪的变迁,从清末写到解放初期,横跨了将近五十年的历史。
在创作期间,陈忠实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他每天就是在屋里写写画画,偶尔到村子里转转,和老乡们聊聊天,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样专注于写作的日子,让家里的经济状况越来越糟。妻子不得不靠种地、养猪来维持生计,但依然入不敷出。
家里人对他的写作态度也从支持变成了质疑。妻子常常抱怨说写书不是个正经营生的买卖,还不如去做点实在事。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陈忠实做出了一个承诺。他对妻子说,如果这本书写不出来或者发不出去,就去当个养鸡专业户。
从1988年到1992年,整整四年的时间里,陈忠实几乎天天都在写作。桌上的煤油灯经常亮到深夜,有时候他甚至会忘记吃饭。
到了1992年,《白鹿原》的创作终于接近尾声。这部长达50多万字的小说,凝聚了陈忠实四年的心血。
投稿时,陈忠实的心情异常忐忑。如果小说发不出去,他就真的要去当养鸡户了。
审稿的过程很慢,每等来一个回复,都会让陈忠实坐立不安。好在最后的结果是好的,《白鹿原》顺利通过了审核。
这四年里,陈忠实的生活可以说是过得清贫至极。家里的柜子里总是空空如也,桌上的菜也是最简单的咸菜配馍。
但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陈忠实完成了这部反映陕西乡土文化的巨著。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深深扎根于这片黄土地。
1992年底,在经过多次修改后,《白鹿原》终于完成了最后的定稿。
1993年,西蒋村飘着小雪,陈忠实正在屋里写东西。突然,一通来自出版社的电话打到了村委会。
接到电话的那一刻,陈忠实整个人瘫坐在地上,把妻子吓得不轻。等妻子赶过来扶他时,他却突然坐了起来,激动地说:"老婆,咱不用养鸡了!"
《白鹿原》不仅顺利出版,还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阅读热潮。
1995年,《白鹿原》获得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然而,功成名就后的陈忠实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依然住在西蒋村的老屋里,过着简朴的生活。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找他写书法。陈忠实没有拿过毛笔,就开始自学,几年下来居然写出了不错的作品。
但他从不把书法当成赚钱的工具。即便有人愿意出高价购买他的作品,他也坚持着自己的定价,不愿意涨价。
有一次,一个文学爱好者专门打电话告诉他,有个笔会愿意付给他很高的出场费。陈忠实听后直接挂断了电话,还特意回电话教育那个年轻人,说这种事情就跟要饭没什么区别。
2016年,陕西人民艺术剧院要把《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其他作家的作品改编都要收取不菲的版权费,但陈忠实却一分钱都没要。#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