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退位后,过得相当苦闷憋屈,一开始还可以和宫中貌美宫女吃喝玩乐,后来李世民看到心中不满,委婉的对李渊说:您的宫女太多,不如回家嫁人。而后,一口气放了三千宫女出宫,没几年李渊就郁郁而终。
626,在玄武门外,秦王李世民射杀了太子李建成,而齐王李元吉也死在了部将尉迟敬德的箭下。
在泛舟海池的李渊接到消息时,整个事态已无法挽回。面对李世民的武力威慑和朝中大臣的劝说,这位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李渊选择了最稳妥的处理方式,他没有追究李世民的责任,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不当行为。为了稳定朝局,他迅速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短短两个月后就传位于他。
作为新皇帝的李世民依然住在东宫,而李渊则继续占据着太极宫。
在唐朝的规制中,太极宫是天子居住的正宫,东宫则是太子的居所。但在这个特殊时期,新老两代帝王的居所却完全颠倒了过来。
李渊继续占据太极宫,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李世民夺位行为的不满。即便已经退位称为太上皇,但通过继续居住在最高规格的宫殿,他依然在努力维持着自己的体面和尊严。
在太极宫中,大量的宫女和太监依然按照往日的规矩伺候着李渊。他们的存在不仅确保了李渊日常生活的奢华,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一位太上皇应有的排场。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将近三年之久,期间谁都没有主动提出要改变这种不合规制的状况。李世民或许是顾虑自己得位不正,不敢贸然要求父亲搬离;而李渊则借此默默表达着自己的抗议。
对于朝中大臣们来说,这种微妙的父子关系和居所安排也让他们倍感压力。他们不得不在新老两代帝王之间小心周旋,既要顾及太上皇的颜面,又要确保新皇帝的权威。
太极宫内众多的宫女不仅满足了李渊的生活需求,更成为他在失去实权后的重要精神寄托。每天有人歌舞献艺,有人精心伺候,这让他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感受到往日的帝王风范。
在唐朝,宫女的数量往往代表着皇权的象征,而李渊太极宫中的宫女数量仍然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
到了贞观二年,也就是628年,长安城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这场自然灾害给了李世民一个绝佳的机会,让他能够进一步推进自己的计划。
中书舍人李百药在这个时候向皇帝进言,说太上皇宫中的宫女过多,不仅浪费粮食,还会导致阴气郁结,是造成干旱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立即下令,让尚书左丞戴胄和给事中杜正伦前往掖庭西门,负责挑选和遣返宫女。这一次的规模远超第一次,一口气遣散了三千多名宫女。
这次大规模的遣散行动,直接影响到了太极宫的日常运转。原本热闹非凡的宫殿,一下子变得冷清了许多。
李世民的这一举动看似以关心宫女的婚姻大事为由,实则是在向父亲传达一个明确的信号。没有了大量宫女的服侍,太极宫的排场自然就大不如前。
有趣的是,这次遣散宫女的行动还被李世民包装成了一件德政。他对外宣称这是让年轻女子能够重获自由,摆脱深宫束缚的善举。
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在古代,进宫的宫女确实很难再有机会回归普通生活。
在失去大量宫女的服侍后,太极宫的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贞观三年四月,李渊终于做出了搬离太极宫的决定,主动提出要迁往弘义宫居住。
这个决定来得并不突然,因为弘义宫对于父子二人都具有特殊意义。这座宫殿最初是李渊在武德五年为了奖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功劳而特意建造的,当时的李世民在此住了四年之久。
弘义宫在李渊搬入后改名为大安宫,但从宫殿的规格和地理位置来看,大安宫明显不如太极宫,这也意味着李渊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
搬入大安宫后的李渊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很少参与朝政。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季,李世民多次邀请父亲去避暑的离宫住一段时间,李渊也都婉拒了。
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李世民经常派遣宫中官员前往大安宫探望。每逢重大节日或朝廷有重要事务,李世民也会带领大臣们到大安宫向李渊请安。
到了贞观六年,大臣马周向李世民提出,大安宫的规模和装饰都不够体面,建议进行扩建和修缮。这个提议得到了李世民的批准,随后大安宫经过了一番改造,使其更符合太上皇的身份。
然而,即便是经过扩建的大安宫,依然无法与昔日太极宫的规模和气派相比。李渊在这里的生活虽然依然富足,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奢华与热闹。
在大安宫的最后几年,李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基本上足不出户。每天的生活都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再也看不到当年太极宫中歌舞升平的景象。
贞观九年,也就是搬入大安宫的第六个年头,李渊在垂拱前殿驾崩。#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