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荣 通讯员 万均
广东深圳现有实际管理人口2200万,平均年龄35岁。在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创业之城、奋斗之城居住生活,群众工作相对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与心理问题也相对不少。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锚定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目标,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出均等普惠、突出重点的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全覆盖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多个“率先”“首次”“第一”的创举,以心治促心安稳民安,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心态支撑,相关工作经验与做法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并复制推广。深圳连续五年获得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群众安全感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一。
提升大众心理健康素养
推动心理服务成为公共产品
成立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构建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将心理服务纳入深圳经济特区平安建设条例、健康条例、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及“十四五”规划纲要、健康深圳行动等法规政策。打造种类齐全、规模适度、素养较高的心理服务队伍,建成覆盖区、街道、社区、社康、各级各类学校、校外未成年人、特殊人群以及商圈、楼宇、工业园区和富士康、华为、巴士集团等万人以上企业心理服务室(站)。构建以心理知识宣传为前端、心理问题监测预警为中端、高危人群精准干预为末端的全链条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龙华区出台《龙华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组建“心理服务专家+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心理社工+志愿者”六位一体的服务队伍,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务。
光明区创新打造了区级“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实现了心理服务的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据统计,2024年光明区已服务群众8.2万人次,介入化解重大矛盾纠纷112例。
携手主流媒体共筑心理健康传播生态,举办全市心理卫生月、心理健康科普作品大赛、心理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竞赛等主题活动,动员群众提升心理素养。组织心理健康“六进”行动(进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公共场所、机关、企业),打造社区“V爱之家”、青少年“阳光成长”基地、妇女儿童“馨和家园”,开展“安心行动”,将心理服务融入群众诉求办理、矛盾纠纷化解、妇女儿童维权、特殊人群关爱帮扶。用倾诉陪伴、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方式,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性格偏执人员消减负面心理和极端情绪,化戾气为平和。近5年,累计开展宣传3万余场、受众7000万人,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义诊咨询、心理疏导等1万余场,服务群众超过200万人次,纾解群众失眠、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
管理重点人群心理健康
精准帮扶特殊人群回归社会
针对儿童青少年,构建“家校社医”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心理问题三级心理筛查体系,实施普遍性预防、选择性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做到心理危机及时发现预警,心理风险防范全面覆盖、全程跟进。针对老年人,将痴呆和抑郁筛查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体检,形成“筛查评估—专科诊疗—分类干预”模式,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以及独居老人提供心理关爱,最大程度避免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针对孕产妇,建立抑郁筛查和干预网络,所有产科医院实施阳性患者转诊日报制度,对抑郁、焦虑孕妇提供咨询、疏导、治疗,全市孕妇产后筛查率为99.5%,阳性率降至3.8%。
面向社矫人群,引入专业机构同步实施心理矫治,入矫心理介入、在矫心理矫治、解矫心理等全方位跟踪服务,促进社矫对象心态回归。社矫对象重新犯罪率0.43‰,连续3年下降。面向流浪乞讨人员、福利院老人、困境儿童等弱势人群,社会救助与心理服务有机融合,全覆盖提供心理评估、情绪疏导、应急介入和个案跟踪等心理援助。
面向残疾人群,依托全市84家残疾人康复机构,搭建“心灵E站”服务平台,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辅助治疗、技能培训四个层面为残疾人及家属提供服务。
面向信访群众,创建信访“心访”融合新模式,信访场所设置心理服务室,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对上访人员进行心理画像,实行跟踪式心理辅导或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引导建立健康心态,减少缠访、闹访、重访等问题。近2年为信访人员进行心理疏导650小时,助力信访事件“心事双解”。
完善精障患者服务管理
构建高危人群危机干预网络
推动风险防范精细化,多部门协同做好跨区域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流动患者户籍地和居住地之间信息互通,重点做好管控类患者的来深预警和离深通报,做好风险管控。推动救治救助均等化,六类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大病医保范围,制定出台非户籍贫困严重精障患者社区服药、健康体检、住院救治等一系列保障措施,推进户籍和非户籍患者服务均等化。
推动患者管理常态化,建立多层级多部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组织社区服务“暖访”行动,保障患者随访服务无脱节、应急处置无耽搁、救治救助无差别。截至2024年10月,肇事肇祸事件同比下降。推动健教康复多元化,院内康复服务项目不断丰富,社区康复服务加速覆盖,全市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参与率达84.10%。
密切关注有轻生倾向的高危人群,构建生命教育关爱、危机干预处置、轻生行为监测、后续救治救助为一体的生命守护线。心理援助热线全天候服务。卫健、教育、民政、团委、妇联、工会均开设专线,为涉婚姻、亲子、人际、职场等多方面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或救援,每年接听10万余人次。现场处置化解危机,发挥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及群防群治队员等队伍作用,及时发现可能实施轻生行为的高危人员,做好劝阻稳控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团队协同出警机制,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支持,协助当事人渡过心理危机冲击期。利用网情监测防范轻生,搭建全国首个救助轻生人群的绿色生命通道,对发现有轻生倾向的网民及时开展线下救助,上线5年来,累计救助全国各地轻生网民1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