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越秀区创新

“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文|臧琴 杨平

近年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的具体指导下,越秀区大力推动全区“一街道一普惠”托育园建设,打造“越秀之托,普惠于秀”品牌,不断探索“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广州市越秀区积极探索普惠托育一体化发展》以第一名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区18个“公建民营”街道普惠托育园全部建成开园,全面搭建起普惠托育15分钟服务圈。

一、高位统筹、系统谋划,突出“三项机制”

(一)领导重视,凝心聚力。越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普惠托育建设工作,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副区长具体主抓,通过区政府常务会、现场推进会等多种方式高位推动,建立“两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小结”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建设目标,当好高效推进工作的“掌舵人”。

(二)卫健牵头,压实责任。以区政府名义印发越秀区普惠托育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目标,修订印发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多次召开调度会,及时掌握全区工作动态进展,解决建设中的难点、堵点。派出专家团队现场查看场地、审核设计图纸,当好标准建园的“守门员”。

(三)部门合力,高效推进。各街道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区委组织部结合“民生微实事”项目为普惠托育助力,区委宣传部及时策划报道工作进展,营造良好氛围,区房管局落实场地支持,区教育局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区财政局统筹财政资金,区建设水务局开展事前技术指导,区公安分局提供“一键报警联网”服务,区消防救援大队排查隐患,区市场监管局做好注册登记指引,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做好规范运营的“护航者”。


广州市第一家公建民营的普惠托育园

二、试点先行、多元嵌入,实现“均衡普惠”

(一)精耕“试验田”,建成全市首家“公建民营”街道普惠托育园。以建设街为试点建成“三化”普惠托育园。一是资源“集约化”。创新“颐康+托育”模式,以社区颐康服务站为基础,嵌入普惠托育园,拓建户外场地,实现养老、托育、医疗保健、配餐等服务嵌合式发展。二是办园“市场化”。发挥民办托育机构的经验和所长,切实满足群众托育所需,15个托位开园即满园。三是服务“多样化”。提供全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服务,为双职工家庭延长全日托服务时间,解决家长带娃之忧。

(二)推广“好经验”,实现“一街一普惠”托育园全覆盖。各街道进一步探索“党群中心嵌托育”“公建配套做托育”“直管公房建托育”“办公用房改托育”等模式,全部建成“家门口”“楼底下”的“公建民营”普惠托育园,服务触手可及,且实现“两惠”特点。一是应免尽免更实惠。场地免费或少量租金,水、电、气均按居民价格收费,让机构“有底气”、百姓“得实惠”。二是延时稳价更普惠。全日托服务时间可延时至18时30分,全区街道普惠托育园每月托育费均价2280元,仅为市场价的一半左右,切实缓解“入托难、入托贵、入托远”的问题。

(三)用活“优资源”,全区深入推广“亲子小屋+实训基地”公益服务新模式。全区已实现18个街道“向日葵亲子小屋”全覆盖,充分利用小屋与街道普惠托育园合作建设,探索计时托、临时托服务,实现托育服务与亲子公益课堂无缝衔接,同时,进一步减少普惠托育园建设经费,在全省首创“亲子小屋+实训基地”普惠托育公益服务新模式并不断推广。

三、产教融合、医育结合,力求“幼有优育”

(一)构建“亲子阵地”。与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推进白云街“向日葵亲子小屋”项目共营、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婴幼儿托育和照护服务人才共育、托育师资研修中心共培、党团共建五大合作,营造生育友好环境。加强技能培训,3名托育机构育婴师代表区参加市第五届“南粤家政”羊城行动技能竞赛,分别荣获工匠组一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二)搭建“实训基地”。确定白云街筑南社区作为学院师生实习实训的应用场景,依托学院培养的婴幼儿服务与管理等人才及社工、志愿者,在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中心的指导下,面向社会免费开展优生优育指导;在每周五、周六特定时段为婴幼儿家庭提供免费计时托服务,提升专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及服务能力。

(三)优化“带娃服务”。链接志愿服务资源,用好街道儿童发展中心托幼服务站等适儿化设施,聚焦“健康、营养、安全”三大核心理念,围绕营养与喂养、生活与卫生习惯、情感与社会性、睡眠、动作、语言、认知等7大主题开展亲子活动和亲子课堂,定期提供儿童保健、义诊咨询等贴心医育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托育的价值,实现“放心托、安心育”。

(作者臧琴为广州市越秀区卫生健康局家庭发展与妇幼健康科科长;杨平为广州市越秀区计划生育协会副秘书长)


来源 |《健康中国观察》2024年12月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