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相反,非但不是污点,反而是人生高光时刻。

按照《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萧何和吕后合谋计杀韩信是有根据的。

汉高帝十年,代国国相陈郗造反,刘邦率领几十位将军出征,包括燕王卢绾、右丞相郦商、太尉周勃、齐相国曹参、舞阳侯樊哙、颍阴侯灌婴、曲逆侯陈平、太仆夏侯婴等人都被他带了出去,可谓是长安空虚。

刘邦出征时也想带着韩信一块去,结果韩信不愿意去,称病不从。

韩信不去是有原因的,他和陈郗暗地里勾结,打算和他里应外合,两人一内一外共同叛乱,将刘姓的江山给夺了。

刘邦出征在外,韩信觉得长安城属他最厉害,他计划矫诏放出狱中的罪犯、赦免长安的奴隶,凭借自己虚空暴兵的本事拉起一支队伍,先去皇宫击杀太子刘盈和吕后,太子一死,三辅之地将会影从,届时韩信据有关中,从后击刘邦,天下会立时四分五裂。

以韩信带兵作战的能力,逐一消灭割据诸侯,称霸天下是早晚的事。

千算万算不如天算,韩信谋反的计划被他的家臣给告发了,而此时长安城里不只有吕后和太子,还有相国萧何。

自从刘邦入主关中后,萧何就一直坐镇关中,掌管后方事物,刘邦不在,真正当家的并不是吕后而是萧何。

吕后得到韩信谋反的密报后,立即召来萧何商议怎么办,两人密谋了一下,决定要智取不能硬拼,硬拼谁能拼的过韩信。

萧何就想出了一条毒计,诈称刘邦已经得胜斩杀了陈郗,要召韩信入宫同贺。

韩信这个人真是奇怪的很,军事谋略顶级,政治谋略低级,这种小计谋都看不出来,居然就进了宫。

不但政治谋略欠缺,连信息也不灵通,刘邦大胜陈郗,肯定是一件大事,怎能事前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也有可能是韩信对萧何极其信任,他说啥就是啥。

韩信就这样傻乎乎的进了宫,一进宫就被吕后设下的刀斧手抓住,装进袋子里拖到后殿乱棍打死。

一代军事天才就此陨落。


萧何计杀韩信是因为韩信要造反,萧何作为大汉朝的相国,安定后方、清除祸乱是职责所在。

尽管韩信是自己曾经亲自举荐的,那也不能因私忘公,徇私枉法。

萧何努力了大半辈子,终于看到了天下一统,他不希望看到战乱再起,如果韩信造反,又要生灵涂炭、尸横遍野。

萧何要的是秩序,不是混乱。

杀掉韩信这个祸害,算是大功德一件。

杀死一个军事天才能解救无数的百姓,这个买卖划算。

再退一步讲,假使韩信作乱成功,诛杀了吕后和刘盈,他萧何将何以自处?

韩信能不能容他这个大汉相国?

假使韩信能容他,招募他做自己的相国,他萧何要不要同意?如果同意了,自己岂不成了两姓家奴,那这种人生污点可比杀韩信的污点还要大。

假使韩信不能容他,那肯定连他和吕后一块剁了,届时一家老小也要成为韩信的刀下之鬼。

于公于私,萧何都得想办法杀掉韩信。

站在汉朝老百姓的角度,萧相国这么做真是英明果断,非但不是人生污点,反而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现在之所以有人觉得萧何计杀韩信,手段有点下三滥,全是因为韩信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今人觉得天才就这么阴沟里翻了船,十分可惜。

今人不是汉朝的老百姓,自然体会不到他们饱经战乱之苦,棒子打不到自己身上,自然不会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今人离战争遥远,没经历过战争的残酷,只喜欢战争天才,喜欢战争天才“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为读这样的史书才觉得过瘾。

乱世出英雄,今人最喜欢英雄。


对于萧何这种不知趣、只追求秩序的人,才会吹毛求疵、挑他计杀挚友的毛病。

当然,得出以上结论完全是基于司马迁记载的韩信谋反之事为真的情况,如果韩信谋反纯属司马迁捏造,那萧何杀韩信就属于人生污点了。

无谋反之事而计杀挚友,属于不义,应当声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