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魔都又在鸡娃这条赛道上卷出了新高度。

近日有一位上海家长发帖称,在某幼儿园家委会上,园方表示“将从中班开始选拔孩子进理科班”,并分享了班型、课程以及收费标准等。



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园会从中班开始选拔孩子进理科班,学习内容是pre-AMC。

啥是AMC?

AMC8是美国初中数学竞赛,由美国数学协会(MAA)主办,面向8年级及以下的学生,年龄不能超过14.5岁。

因为AMC8成绩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公信力,近两年备受中国家长们的追捧。尤其是对于想要进入北京、上海等地重点、私立和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一张AMC8的获奖证书能够为学生增加不少竞争力。

于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赢在起跑线上,就有了pre-AMC 这样一个产物。

据了解,这个AMC理科班的价格为(全天)8800元/月

果然,割的还是中产的韭菜。毕竟这价格,普通家庭的孩子根本上不起。

幼儿园小学化,是拔苗助长还是提前抢跑

首先我们从人类幼崽的生长路径来分析一下幼儿园理科预科班这事到底靠不靠谱。

咱们都是从幼儿园阶段长起来的,幼儿园的孩子能自理、能社交、能习得一些社会认知、能适应集体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能背多少古诗词、能算多难的算式、刷了几本题,这并不是幼儿园孩子该完成的KPI。

不过在某红书上,经常能刷到幼儿园的孩子已经学到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数学内容,天天嘎嘎刷题;还有的小朋友3岁不仅过了ket,而且考出了卓越成绩。



且不说这些帖子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真的,这些小童未来还有十几年的学习之路,这样的孩子能否一路制霸,最终考上清北复交、海外藤校,都是未知数。

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结果未知的个体教育实验。

当然,少数牛娃除外。

但不可否认的是,幼儿教育还是要符合“普通”人类的智力发展规律的。

反人类式鸡娃的最终结果不是孩子长大后回归均值、泯然众人矣;就是孩子到青春期时摆烂、厌学,甚至抑郁。

五六岁的孩子,抽象思维才刚刚萌芽,只有通过一些直观的游戏化情景,让孩子亲自操作、感知,去获得经验,然后才会慢慢形成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

但大部分孩子还是无法进行抽象的数学学习,或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更不能够进行系统化的测试、考试、做题等。

三四岁的孩子控笔都成问题,在座位上坐20分钟就已经达到极限,更不用说系统化的上课、学习和刷题了。

这既不符合客观规律,也不符合国家政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11月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学前教育法明确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

而在此前,教育部也已多次就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发文制止。

但即便如此,很多民办幼儿园依然游走在边缘地带,用各种包装出来的噱头疯狂在灰色区域试探,抓住的正是家长们焦虑、抢跑以及从众的心理。

02 鸡娃切忌功利化

鸡娃对应的无非就是应试版的家庭教育。比起面面俱到,“德智体美心”兼具的家庭教育,鸡娃更关注的是成绩和升学。

说白了,就是教育更功利化,鸡娃的目的就是要提升成绩,终极目标就是在能力范围之内考上最好的大学。

但很多时候,所谓鸡娃都是一个度的把握:不能过犹不及,也不能放任不管。

当前的公立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推行双减,主打素质教育和快乐小学。但高考筛选人才的指挥棒,中考的五五分流又是不变的。

所以就造成了当前教育现状的割裂,家长们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或亲自上阵自己鸡娃;或广撒毛爷爷送机构鸡娃。

再加上现在自媒体异常发达,顶着各种title的教育博主和各路机构每天输出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着实让家长们看花了眼,不知道哪些课程、哪些教辅、哪些方法论适合自家娃。

但不知道大家发没发现一个问题,教育博主们的最佳案例都是自家孩子,但这些孩子大都处于小学阶段。

而初高中学霸的家长则很少有人做教育博主,在网上分享自己的鸡娃心得。即便有人分享,也会被家长们嘲讽是拖拉机经验,已经过时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这些看似成功的鸡娃模板,这些让你照着抄的“作业”未必都是“绩优”的。

说白了,教育孩子这条路径咱们还得自己走,我们可以博采众长、可以兼收并蓄,但更需要因材施教,懂得取舍。

而且,教育并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细水长流”的马拉松;不要让孩子还没到终点就累趴下了。

另外鸡娃别太微观,也别太功利。

前两天家庭聚会,听到某个亲戚说:这些年给孩子补课、上兴趣班的钱,都花了上百万了,大学只考了普通本科,今年大学毕业刚工作,月薪3000块,就租房还要花掉1000块。

用亲戚自己的话说:鸡娃鸡了20年,鸡到最后,归来月薪3000块。这些年补课的钱,都够买半套房子了。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变了

增量时代,人才是稀缺的、机会是不缺的,读书的回报率确实很高;

但存量时代,经济增长由高速疾驰转向低速缓升,“普通”人才不再稀缺、良机反而难觅踪影。

03 时代变了

我们用数字直观对比一下,近20年的时代变迁:

20年前的200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280万人,即便是一个普通本科的毕业生,都是妥妥的天之骄子。

然而如今这一数字却膨涨了4倍之多,飙升至1179万。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一路攀升,预计2025年高校毕业生将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反观2004年的中国GDP增速为10.11%,而2023年的GDP增速仅为5.2%,下降了近一半。

人才的供给量大幅暴增,但人才的需求量却在经济狂飙了三四十年后不增反降,学历贬值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不稀缺的东西自然要降价,才有可能以价换量,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经济学原理。

而伴随着学历的贬值以及人口的断崖式下跌,当下的鸡娃大概率是不会持久的。

毕竟,没日没夜地学习、考试,累死累活20年下来,可能最后连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更别说走上人生巅峰了。

前段时间,三联生活周刊发布了一篇文章,采访了几位“高考天花板”的清北金融系学生,在今年的求职季不得不面对“就业降级”。

各大投行、券商纷纷开启裁员降薪潮,公司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降级:项目质量不高、新人缺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收入水平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

还有一些顶流名校生专注考公考编: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应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乡镇公务员;

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上岸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

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的海归硕士去当城管。

顶流学校毕业生尚且遭逢求职困境,那么更多的双非二本毕业生,甚至是专科生则更是翻身困难。

所以,过往这条靠学历赚钱的路径依赖已经不成立了。它的边际效益已经不是递减,而是直接打骨折,甚至是打到灰飞烟灭。

因为投入产出比太低了,而且还伴随着极大的风险性,和高新科技初创企业的种子轮投资无异。

再退一步讲,孩子将来的社会阶层大部分都是由父母的社会阶层决定的。别指望孩子通过学习逆袭,因为通过“只学习”改变命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如果你只想在单一路径上让娃“出人头地”,那没有出路,只能可劲儿的卷。

但如果豁达一些,跳出这些规训家长和孩子的单一评价体系,支持孩子在适合他的轨道上发力,“鸡娃”也就不存在了。

毕竟有的孩子耐鸡,有的不耐鸡。而亲子关系,教育方式以及孩子本身的智商水平都是鸡娃这条路上的可变参数。

任何一个参数的细微变化,可能都将影响最终的鸡娃“产出”。

正所谓,鸡娃如炒房,地段(起跑线)虽然重要,但最终决定价值的还是房屋质量(孩子自身素质)。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匹马,那就让他奔跑;如果他是一只鸟,那就让他飞翔。别试图让马飞上天,也别逼着鸟去赛跑。

所以未来的鸡娃也要进化,要把思路和格局打开,摒弃功利化思维,或许反而能收获“花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