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古人伟大的智慧和极高的审美意识。地处靖远县北湾镇天字村的寺儿湾石窟,又名红罗寺,建于红色石质山崖之中。近年来,靖远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持续加大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努力做好文旅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坐落在靖远县黄河北岸北湾镇的寺儿湾石窟,东距县城二十公里,因一寺一湾,故名寺儿湾石窟。据洞窟现存残碑《古刹寺碑记》考证,石窟阁楼为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增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其背靠寺儿坪,南临黄河水,居于险要的地理位置,这里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渡口。如今,寺前周围已变为稻田,视野开阔,水声潺潺,一派田园风光。
【寺儿湾石窟文物保护小组组长 张国发】咱们寺儿湾石窟,从原来的历史记载和前辈老年人的说法来看,是从北魏的末期、唐代的初期一直保留到现在,原来的六窟66尊佛像,现在保存完满的就是34尊佛像。
进入寺儿湾石窟,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功德碑,上面详细记述着石窟的故事。据悉,自唐代开凿以来,共有六座洞窟,形成窟群,规模宏大。现仅存一窟,深5.8米,宽4.4米,高4.26米,为平顶三面开龛式,龛内存有塑像66尊,经历代彩饰,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堪与敦煌莫高窟唐代造像相媲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对研究黄河流域和丝绸之路石窟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北湾镇天字村委会副主任 胡江华】寺儿湾石窟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们村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村上一般在正常的吹风、下大雨的情况下,都要来检查一下山体临崖淋水和岩石脱落的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还要在洞里看一下湿度大或小、碱度如何,经常性地这样来检查保护。
寺儿湾石窟于197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甘肃省文物局下拨专款,靖远县政府自筹和地方民众捐助,投资数十万元实施防渗漏工程,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靖远县坚持“寺景联动、区域协同、景区携手”的方向,持续加大石窟保护力度,把深挖“古迹游”内涵与丰富“休闲游”业态结合起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大力提升服务品质,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文物保护防控体系,努力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让石窟艺术与自然生态、旅游业态相得益彰。
来源:靖远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