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质其人其事其墓及其墓志铭

(本文4700字,阅读大约需要25分钟)

李质生于延祐三年(1316),时为元朝江西行省德庆路端溪县晋康乡人(今德庆县九市镇辣头村)。元末乱世,兴兵保境安民。明朝建立后,李质顺应统一大势,主动归附,成为明代开国元勋,受任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后调中顺大夫刑部侍郎,升嘉议大夫刑部尚书。曾奉旨山东赈饥,受到明太祖朱元璋赐诗嘉奖。为官期间,李质政绩卓著,声名显赫。洪武十三年(1380)李质受靖江王之牵连而被处死,甚为可惜。

李济深的祖先是德庆人,与李质同一家族

(李海廉提供)

李质去世后,葬于德庆州晋康乡十二都清秀里布山之原,即今云浮市云安区石城镇云雾山北麓斋公坪自然村屋背,土名皇帝殿的山脊北面。关于李质墓的记载,嘉靖《德庆志》说是在德庆州治“东南一百二十里清乡里布山之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布山之阳”即布山南面,但李质墓却在山脊北面,故嘉靖《德庆志》记载有误。其实,嘉靖《德庆志》所载“布山之阳”乃是李质墓志铭的“布山之原”之误。

说到李质的墓志铭,有方志记载其作者是宋濂,也有典籍记载其作者为陈琏。宋濂所撰《靖江右相刑部尚书李公墓志铭》始见于嘉靖四十年黄佐所编的《广东通志》,后世历版《德庆州志》《肇庆府志》《广东通志》皆记载为宋濂撰写的墓志铭。李质和宋濂同朝为官,互有交往。洪武五年(1372)李质升任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时,宋濂就写了一篇《送刑部尚书李公新除浙江行省参知政事序》祝贺李质。宋濂去世于洪武十四年(1381)六月,比李质晚走一年,在时间上存在给李质写墓志铭的可能性,但微乎其微,因为洪武十三年,宋濂受胡惟庸案牵扯,充军四川茂州。况且笔者查遍宋濂的《宋学士文集》,也没发现李质墓志铭的踪迹。


陈琏所撰《故资政大夫靖江相府右相李公墓志铭》见于《皇明文衡》以及明代传记资料《国朝献征录》《皇明名臣琬琰录》,文章内容与方志记载所谓宋濂撰《靖江右相刑部尚书李公墓志铭》的几乎一致,仅有个别文字不同。据宣统《东莞县志》记载,陈琏是广州府东莞县大桥头人,字廷器,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会试落第后出任桂林府儒学教授,官至礼部侍郎。此外,笔者在陈琏所著《琴轩集》中查到《故资政大夫靖江相府右相李公墓志铭》一文。由此可见,各种版本的方志将李质墓志铭的作者写为宋濂,是错误的,陈琏才是真正的作者。

据云安区政协文史资料第13辑《人文石城》记载,现李质墓为李质后人在2014年清明节期间简单重修的。墓穴坐东南向西北,占地约150 平方米,拜堂(明堂)分内外明堂,外明堂外侧原有石麒麟一对分立左右,惜风雨侵蚀,早已残缺不全,现仅留下石麒麟的地基石砖。


李质墓现状

(陈月继供图,拍摄于2022年)

陈琏为李质写的《故资政大夫靖江相府右相李公墓志铭》全文一千四百多字,是所有李质传记中记载最详细而且是篇幅最长的,是研究李质生平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元末明初西江流域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今笔者将其点校、翻译于下,供读者参考。限于笔者学识,错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故资政大夫靖江相府右相李公墓志铭

陈琏

公讳质,字文彬,号樵云,姓李氏。其先开封祥符人,在宋季有仕于德庆者,因家焉。

公生颕悟有大志,蚤知嗜学,经史子集无不读,读辄记忆。既长,遭元季多故,与时落落不合,遂家居不出。日与弟文昭放情山水,以诗酒自娱。

居无何,中原扰攘,岭海多事,公起构义兵捍乡里。及德庆路陷,士民遑遑无所依戴,推公入守之。日夜浚城隍,缮甲兵,扼险要,以遏他寇。由是一路赖之以宁。时据乡邑者多刻剥残忍,公尝戒麾下,非遇敌毋妄杀。或执敌人来献,率给衣粮纵之。家虽富饶,急于赈施,三族与乡里流寓之贫者咸有所仰。以故,一时名士如建安张智、茶陵刘三吾、江右巴延子中、羊城孙仲衍、王彦举皆闻风来归。

及大明皇帝定鼎金陵,遣师南讨。洪武戊申四月,平章廖公永忠、参政朱公亮祖总师至,公遂散麾下,全城归附。总兵遣使入奏,上嘉公忠诚,召至慰劳再三,赉予优渥,就擢中书断事。越明年己酉,转都督府断事,阶奉训大夫。皆能执法,丞相都督咸敬惮之。五年壬子,授刑部侍郎,阶中顺大夫。寻升本部尚书,阶嘉议大夫。尤慎于刑狱,尽哀怜之情,致淑问之颂。宽猛适中,为上所知,日益亲幸。

时开行省于浙江,上念厥地素重,号称难治,宜简廷臣有德望才器者往绥之,即拜公浙江行省参知政事,阶中奉大夫,是年秋九月也。下车首以承流宣化为己任,振纪纲,正风俗,劝农桑,兴学校,举遗贤,恤民隐,知无不为,为无不力。居三年,惠流两浙,厥绩以懋。声闻于上,天子念公老,召还,致政于京师。尝入见,赐坐便殿,访以时政得失,直言无隐,上益重之。

八年乙卯冬十月,复起为靖相府右相,阶资政大夫,有勅奖谕甚至。公益思竭诚以尽辅导之职。尝入觐,因奏乞归省先陇,上可其请。王亲挥翰赋诗以赐,复命藩宪元僚与府中官属宴饯漓江之浒,人莫不以为荣。后王坐事去国,公随终焉。

公美风仪,性孝友,治家有法,接人以诚,虽极显荣,情素冲淡。暮年尤工于诗,有《樵云集》若干卷。生于元延祐丙辰三月十一日,卒于洪武庚申闰五月某日。初权厝金陵聚宝山,后某年某月某日归塟乡之清秀里布山之原。

祖广孙,累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父熈春,累赠中奉大夫、浙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祖妣孔氏赠淑人妣。林氏,赠夫人。公凡三娶,先梁氏,次石氏,俱赠夫人。汪氏,封夫人。弟文昭,学识优长,隐德弗耀。子四人,曰恒、曰震、曰复、曰熈,皆知学好礼,惟震有诗名。孙男四人,公瑾、公瑜、公瓛、公玖。女三人,梁仕贞、梁明理、严公敏,其壻也。孙女二人。次第公之行实,来速铭者,即震也。

于戏,自元纲解纽,海宇兵争,乘时奋者,莫不剥下。自封树威,肆毒少知,推一毫为利人事。公能仁其族属,以及于众,视彼之暴,岂直相万哉。及一时与公全城来归者,鲜克有终。惟公践历中外,官至卿相,忠义着朝廷,声名满天下,勋垂竹帛,德在人心,五福备膺,子孙蕃衍。非先世积善之深,公存心之厚,何以臻于是耶。

铭曰:

嶷嶷李公,世为粤人。积善既久,郁而未伸。

族大而蕃,实自公始。值元鼎沸,保障乡里。

公之庇民,如室斯宇。公之好贤,诚出肺腑。

圣明御厯,威詟四夷。公散其徒,全城来归。

帝嘉厥诚,锡以禄秩。寻升秋官,克殚忠赤。

后参大政,于浙之中。威德交孚,声闻上聪。

致仕于朝,出于宠渥。时有敷陈,多所裨益。

逮居相国,有谔其言。直虽不容,此志则完。

之身云亡,之德弗替。庆流绵绵,式延后裔。

清秀之里,布山之阡。勒铭贞石,垂美万年。

译文

李公名质,字文彬,号樵云。他的祖先是开封祥符人,在宋朝末年有到德庆做官的,于是就在那里安家了。

李质生来聪慧,有远大志向,很早就知道热爱学习,经史子集没有不读的,读过之后就能记住。长大后,遭遇元朝末年变故频仍,和当时的世道格格不入,便居家不外出。每天和弟弟李文昭纵情于山水之间,以吟诗饮酒来自娱自乐。

没过多久,中原战乱纷争,岭南沿海也不安宁,李质便组织义兵来保卫家乡。等到德庆路失陷的时候,士人和百姓惶恐不安,无所依靠,便推举李质去守卫。李质日夜疏通护城河,修缮兵器铠甲,扼守险要之地,来抵御其他贼寇。因此这一路凭借他得以安宁。当时各地军阀大多苛刻盘剥、残忍暴虐,李质常常告诫部下,不是遇到敌人不要随意杀戮。有时抓到敌人送来,大都发给衣服粮食然后放了他们。家里虽然富裕,但他急于赈济施舍,同族亲属以及乡里流亡寄居的穷人都有所仰仗。因此当时的名士如建安张智、茶陵刘三吾、江右巴延子中、羊城孙仲衍、王彦举等,都听闻他的名声前来归附。

等到大明皇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政权,派遣军队南下征讨。洪武元年戊申年(1368年)四月,平章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统领军队来到,李质于是遣散部下,保全城池前来归附。派使者入朝奏报,皇上嘉奖李质的忠诚,多次召见并慰劳他,赏赐十分优厚,当即提拔他为中书断事。到了第二年己酉年(1369年),转任都督府断事,官阶为奉训大夫。他都能依法办事,丞相、都督都敬重且忌惮他。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被授予刑部侍郎之职,官阶为中顺大夫。不久又升任刑部尚书,官阶为嘉议大夫。他尤其对刑狱之事很慎重,尽显怜悯之情,获得了善于审案的赞誉。执法宽严适度,被皇上知晓,日益受到亲近和宠幸。

当时在浙江设立行省,皇帝(朱元璋)考虑到那地方向来重要,号称难以治理,应当选拔朝廷中有德望、有才能的大臣前去安抚,就任命李质为浙江行省参知政事,官阶为中奉大夫,这是当年秋天九月的事。他刚到任,首先把传承教化当作自己的责任,整顿法纪,端正风俗,鼓励农桑,兴办学校,举荐遗落的贤才,体恤百姓的疾苦,知道的事没有不去做的,做起来没有不尽力的。过了三年,恩泽遍布两浙,功绩十分显著。名声传到皇上那里,天子考虑到李质年事已高,将他召回,让他在京城辞官退休。他曾经入朝觐见,皇上赐他在便殿坐下,向他询问当时朝政的得失,他直言不讳,皇上更加器重他。

洪武八年乙卯(1375 年)冬十月,又起用他担任靖江王府右相,官阶为资政大夫,有敕令对他嘉奖、晓谕,十分恳切。李质更加想着竭诚来尽辅导的职责,曾经入朝觐见,趁机奏请回乡祭扫祖先的坟墓,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靖江王亲自挥笔赋诗赐给他,又命令藩王府的主要官员和府中的属官在漓江岸边设宴为他饯行,人们都认为这是很荣耀的事。后来靖江王因事获罪离开封国(被废),李质也跟随并在那里去世了。

李质风度仪态美好,天性孝顺友爱,治家有方法,待人很真诚,虽然极其显达荣耀,但性情向来淡泊。晚年尤其擅长写诗,著有《樵云集》若干卷。生于元延佑丙辰(1316年)三月十一日,卒于洪武庚申(1380年)闰五月的某一天。起初暂且安葬在京城应天府的聚宝山,后来在某年某月某日归葬在家乡德庆州晋康乡清秀里布山的原野上。

李质的祖父李广孙,多次被追赠为嘉议大夫、礼部尚书。父亲李熙春,多次被追赠为中奉大夫、浙江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他的祖母孔氏被追赠为淑人,母亲林氏被追赠为夫人。李质一共娶了三房妻子,先娶的是梁氏,其次是石氏,都被追赠为夫人。汪氏,被封为夫人。弟弟李文昭,学识优异,有不张扬的美德。有四个儿子,叫李恒、李震、李复、李熙,都懂得学习、喜好礼仪,但只有李震有诗名。孙子四人,分别是公瑾、公瑜、公瓛、公玖。女儿三人,女婿分别是梁仕贞、梁明理、严公敏。孙女二人。来请我撰写墓志铭的,按次序叙述公的生平事迹,就是李震。

唉,自从元朝纲纪废弛,天下战乱纷争,趁势而起的人,没有不盘剥下民,自我封立、树立威风,肆意毒害百姓的,很少有人知道做一点对他人有利的事。李质能对自己的亲族仁爱,并且推及众人,对比那些暴虐之人,岂止相差万倍呢。而当时和李质一起保全城池前来归附的人,很少能有好的结局。只有李质在朝廷内外任职,官至卿相,忠义彰显于朝廷,声名传遍天下,功勋载入史册,德泽留在人们心中,五福全都具备,子孙繁衍众多。如果不是先世积善深厚,李质存心仁厚,怎么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呢。

铭文说:

高大杰出的李公,世代都是粤地之人。积善已久,却郁积而未能施展。

家族庞大且繁衍众多,实际是从公这里开始的。正值元朝天下大乱,保卫乡里。

公(指李质,下同)庇护百姓,就如同房屋有了屋宇一样。公喜好贤才,那是真心诚意发自肺腑。

圣明的君主统治天下,声威震慑四方。公遣散部众,保全城池前来归附。

皇帝嘉奖他的忠诚,赐给他俸禄官秩。不久升任刑部高官,能够竭尽忠诚。

后来参与大政,在浙江之地。威望和德泽相互契合,名声传到皇上耳中。

在朝廷辞官退休,是出于皇上的恩宠优厚。时常有所陈述,对朝政多有帮助。

等到担任相国,敢于直言。虽然正直有时不被容纳,但这份志向是完整的。

人已逝去,德行却不会被替代。福泽流传绵绵不绝,用来福延后代子孙。

清秀里之地,布山的墓阡。刻下铭文在这坚石之上,美名流传万年。

(本文原载于方志研究与地情资源开发简报《方志云安》,有修改)

端溪文史创建于2015年9月,立足于发掘德庆人文历史,放眼泛德庆地区(即德庆曾经管辖过的包括今封开、云浮、郁南、罗定、信宜等地)以及肇庆地区乡土史情。你关注我,我致力于追寻历史本源。欢迎读者转发分享。在这里,您可以阅读许多关于德庆乃至肇庆人文历史的文章,希望能让您更加了解德庆(肇庆)历史,帮助您深入研究德庆(肇庆)文化。

其他公众号转载本公众号原创作品需取得授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