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闻清钟
文 | 赵韩德
TONIGHT
夜读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深秋,年轻的韦应物离开广陵(扬州)赴洛阳任。当他在扬子渡口举步登舟时,听到远处传来断续的钟声,于是感慨地生出诗句:“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要离别了,还是平时生活中那熟悉的钟声,拗执地透过落叶缤纷的树林,赶来殷勤远送。距离远,听起来断断续续、依依稀稀。
这钟声忽地在我心头荡漾。
钟声,对唐代诗人来说,是非常亲切温暖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他们对寺庙的感觉,也非常清纯,“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初日照高林”,“禅房花木深。”他们没有热衷于“烧头香”“撞头钟”等等说法,这与现在的人们大不相同。时下人们到寺院,香烟氤氲,游人如织,多是祈福求运,以求拜和施舍,希冀获得护佑。
唐诗里的寺庙,深邃,清凉宜人。那时的诗人,显然把游览寺院,看成是欣赏和体会别一种文化境界的高邈之地。杜甫兴致勃勃在寺庙住了几天:“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时。洞门尽徐步,深院果幽期。”遭遇流放的柳宗元把寺院作为极好的修身读书之处:“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这样宽舒、包容、向学的文化心态,我们还有吗?欣喜地发现,还有。这次在西安的著名古刹大兴善寺,我看到了非常舒心的一景。
大兴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5),初名遵善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建大兴城,将位于城内第五高岗之上的遵善寺,更名为大兴善寺,与玄都观隔街相望。它是隋唐时的国立译经场。唐玄宗开元年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尚到此译经,该寺遂成为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它与玄都观相邻。玄都观太有名了,而刘禹锡笔下的玄都观永远是与桃花连在一起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玄都观乃大兴善寺的邻居,可惜现已不存。
大兴善寺宏大的院庭,一片清净明朗。它不收门票。进门的小桌子上,放着免费的香束,一束6支,小小纸袋包装,令人愉悦。
那天,在洁净的庭宇广场上,竟有一位美丽的少女席地而坐,拿着速写本,全神贯注地在用钢笔作速写,那么安逸闲暇。我估计她或许是某个美术院校的学生。她静静地画古老的砖木黝然的钟楼。钟楼安宁,没有敲钟。但我似闻有钟声轻鸣。她穿着淡黄色风衣,蓝色牛仔裤,运动鞋。身边是陈设的古旧香炉。正值上午,古槐荫浓,鸟声啾啾,天地间一位画画的少女。
想起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在宁静的寺院画画,在花浓树高的寺院散步欣赏,耳边如闻清钟,何尝不是浮生佳事?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赵韩德
编辑:顾金华
诵读:王丹彤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