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济南入冬后的气温持续走低,暖宝宝、热水袋、电取暖器等取暖神器成了市民们寒冬里的得力助手。然而,这些看似方便好用的取暖设备却暗藏“杀机”。近年来,因使用取暖神器不当而导致的低温烫伤案例屡见不鲜。
“记得按时敷药,烧伤部位需要定期清洗,以防感染。”12月12日,在济南市中心医院烧伤科病房内,主治医师邵阳正在为一名被低温烫伤的女士张女士进行清创处理。张女士说,她今年22岁,特别怕冷,每天晚上都要把暖宝宝贴在身上才能入睡。几天前,她像往常一样把暖宝宝贴在身上,却忘记睡前取下,结果贴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醒来,她发现小腹上出现了一个3厘米大的水泡,起初并未在意,但过了一天,水泡变得又红又肿,随即前来济南市中心医院就诊。邵阳诊断后表示,虽然烫伤面积不大,但已经达到了三度烫伤,康复需要一个月以上。
邵阳介绍,近期接诊的患者中,低温烫伤病例频发,一周内就能收治10余例,而“罪魁祸首”多为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
很多人好奇,这些取暖设备温度并不高,为何也会造成烫伤?邵阳解释说,普通烧烫伤通常是接触高温气体、火焰、液体等造成的,疼痛明显,容易察觉。而低温烫伤则有点像“温水煮青蛙”,是指44℃—50℃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肤和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如果及时撤离热源,损伤完全可控;但如果对温度产生适应性,就很难察觉,导致热量渗透进入更深层的组织,造成比高温烫伤还要严重的伤害。
“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感觉功能障碍人群等,因为感觉反应比年轻人迟钝,是低温烫伤的‘高危人群’。”邵阳表示,在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等取暖设备时一定要更加小心谨慎。低温烫伤的创面虽然面积较小,早期大多只是红肿、起水泡、发白,但实际损伤可能已经深至皮下组织、肌肉等。因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应立即使用凉水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处理,并及时就医,以免创面迁延不愈。
最后,邵阳提醒广大市民,使用取暖物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正确选择、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正规取暖产品。同时,取暖时应避免取暖设备直接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切勿在睡觉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取暖物品。老人或小孩应在家人的监护下使用取暖设备,随时查看使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此外,合并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应随时注意皮肤情况,避免低温烫伤的发生。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通讯员 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