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想到一句特别有趣的话——历史和生活原本就没有真相,所以真相很多时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表面的呈现大多数人可以接受。
尽管这样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背后的逻辑和用意是细思极恐的,但架不住很多见识浅薄的人依然觉得它很有道理。
于是乎?历史和生活终于慢慢变成了所谓的任人装扮的小姑娘,那些掌握着有限信息或者绝对权威的人,他们可以任意地隐瞒、包藏所有他们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的事情,因为早已给大家灌输了“真相不重要,合理解释才重要”的思想了。
于是乎,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无法确定我们看到的历史和文化是否真实?是否被删减?是否被篡改?是否被涂改?是否被包装?是否被误导?
于是乎,历史的冤假错案成为了历史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朝历代总会有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大案、奇案、冤案悄然流传。比如宋代的“烛影斧声”、“狸猫换太子”,明朝的明末三大案和清朝清末四大奇案。
说起清末四大奇案,因为发生时间不太久远,很多朋友都有所耳闻,是为“张汶祥刺马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太原奇案”以及“名伶杨月楼冤案”四大案。
其实清末四大奇案稍加琢磨和区分,是各具代表性的。比如“张汶祥刺马案”就是直接武装厮杀的政治权斗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则是以他人生死为棋子的政治斗法、“太原奇案”则犹如小说故事里的民间恩怨纠纷和为非作歹,“名伶杨月楼冤案”则是关于封建礼教的维护与冲击。
今天,咱们要深度来解析一下“名伶杨月楼冤案”,看看这一奇案的背后为何会备受关注和争议?为何会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轰动?
话说清朝同治年间,京剧名角张二奎的弟子,曾为慈禧太后演出,与俞玉笙并称“文武双璧”的京剧武生杨月楼到上海献艺。用今天的话说,杨月楼算是当时国宝级娱乐明星了,毕竟是为国家元首演出的人。
但是,在任何时代,南北文化和审美的差异永远都是存在的,时至今日,比如相声不依然还分什么南派和北派,清口和贯口。上海人当时对京剧的追捧程度并不高,大多也就是图个热闹而已。
可是,杨月楼在上海的演出却异常火爆。他在《安天会》中饰演孙悟空,出场时连翻一百零八个跟头,收步却不离原地,顿时倾倒沪上不少观众。按照东北二人转的说法,这就是绝活的魅力呀!
杨月楼在上海的大受欢迎随即又引出了另外一个社会话题,那就是恋爱脑、追星族、饭圈文化的问题。因为杨月楼表演精湛、扮相英武,很多上海戏迷尤其是女戏迷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他。于是杨粉们自觉给杨月楼奉上了“金桂何如丹桂优,佳人个个徽勾留。一般京调非偏爱,只为贪看杨月楼”的美誉。
随着杨月楼在沪上的人气飙升,大明星杨月楼终于不可避免地招惹上情场是非。现在咱们有些人喜欢调侃某圈,说贵圈真乱,其实没啥好调侃的,这是祖传的。别的不说,想想梨园祖师李隆基和杨贵妃当时组建梨园的背后逻辑是啥,就都明白了。
据说,杨月楼在上海著名戏院金桂园连续演出表现男女之情的《梵王宫》等剧,相当于现在连场开演唱会,香港红磡演唱会的连场记录是谁保持着来着?这一期间,广东香山籍的女子韦阿宝和其母亲连续三天观看了杨月楼的演出,那叫一个越看越着迷呀,台上那个光芒万丈的演员不就是我心中理想的意中人吗?不就是那个会脚踏七彩祥云来娶我的如意郎君吗?
年方十七的韦阿宝把自己带入成了紫霞仙子,而大明星杨月楼则成为了她心目中的至尊宝。
但是,遇到了真爱,等待是没有结果的,必须要有人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一切才皆有可能嘛。于是,为爱奋不顾身的韦阿宝自行修书一封,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杨月楼强烈的爱慕之情,并自荐枕席要以身相许。
为了表示自己是认真的,韦阿宝在写完信后,还连同自己的年庚、八字和书信一起,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并约他相见。
杨月楼在接到韦阿宝的书信之后,内心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不敢相信自己就这么幸运地获取了佳人青睐,况且这样的艳福要变成现实在当时还是比较困难的。喜的是终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这里必须要认真解释一下杨月楼内心之中的顾虑。其实中国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固化,等级观念一直是比较森严的。三教九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谁也别乱去跨越阶级,免得彼此都比较难为情,自觉点比较好。杨月楼虽然名气大,但他的身份毕竟是属于当时的下九流,是一名身处贱籍的戏子。虽然韦阿宝家的商人身份历史以来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但是早在宋明资本主义萌芽后,商人的社会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尤其是明朝首富沈万三、红顶商人胡雪岩等巨贾扬名立万后,富商已经是社会普通人高攀不起的阶级存在了。清朝当时也有明确的“良贱不婚”规定,也就是说,杨月楼和韦阿宝的通婚在社会法理和阶级维护上是行不通的。
鉴于此,杨月楼并没有去赴约。
但是,韦阿宝却是一个天生情种或者说是一个严重公主病患者,在没有得到杨月楼的积极回应之后,居然相思入疾,躺床上一天一天地不行了。真可谓“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
而此时,当家的韦阿宝父亲正在外经商,家中之事给了韦阿宝母亲很大的做主空间。而韦母毕竟是跟女儿一起看过戏、追过星的人,心知女儿的病根所在,也心疼女儿为情所困,所以就遣人告知杨月楼,让他请媒人上门求婚。
被真爱所感动也最终放下所有的顾虑,决定轰轰烈烈地爱一回,于是主动上门下了聘礼,并签订了婚书。
可是就在杨月楼紧锣密鼓地筹办婚事的时候,韦阿宝的叔父得知了此事,立马以“良贱不通婚”的礼法为由,坚决予以阻拦。
大家不要觉得韦阿宝叔父这种横加干涉、棒打鸳鸯是不通人情、蛮横无理,其使换成是其他人,也会这么干的。因为在古代特别讲究家族式经营,韦父不在家,他有权也有义务去干涉韦家,这是其一;另外婚姻亘古以来就是一种利益交换、利益联盟的工具和方式,韦家人不愿意把优质资源韦阿宝砸在杨月楼手里,也是人之常情,这是其二。最后当时的社会对戏子其实还是存有极大的歧视和偏见的,韦家不想自毁名声,这是其三。
相比于男人的理性,女人通常会感性许多,心忧女儿的韦母便暗中和杨月楼商议,让他仿照上海民间旧俗实行抢亲之举,先把米煮成熟饭再说。
这事一下就闹大了,不是朕心甘情愿给你的,你怎么还能抢呢?被忤逆的韦阿宝叔父在与在沪香山籍绅商等商议后,以拐盗罪将杨月楼公诉于官。
于是,就在杨月楼和韦阿宝于新居行婚礼之日,县衙差役及巡捕抓捕了杨月楼和韦阿宝两人,并起获了韦氏母女的衣物首饰共七箱(据传价值约有四千金)。不用解释了,典型的人赃俱获。
新人在婚礼上被官方带走,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大瓜呀。据当时的《申报》记载:
“韦阿宝小车一辆,危坐其中,告天地、祭祖先之红衣犹未去身也。沿途随从观者如云。”
也就是说,杨月楼和韦阿宝作为社会热点,几乎是在吃瓜群众的沿路直播被带到官衙的。
来到县衙大堂后,负责审理此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好也是广东香山籍人,所以他对杨、韦两人之事,是痛恶而重惩之。在未经审讯的情况下,叶廷眷当堂下令敲打杨月楼胫骨百五十下(杀威棒)。这么看,大家是否觉得叶知县是个黑手党官员?但是大家真的了解历史和生活,对其操作绝对不会惊讶,这几乎是罪犯包括嫌疑犯的标准待遇。
随后,杨月楼因受不住大刑伺候,只会主动招供,承认自己与韦阿宝私通,并行贿串通对方的乳母王氏拐走韦阿宝。反正你们希望我怎么说我就怎么说,求你们给我个痛快,让我少遭点罪就行。
但是情根深种的韦阿宝却死活不肯认罪,我有没有被拐卖我自己还不知道?所以倔强地表示要跟杨月楼同生共死,也被掌嘴二百下。
眼看事情变得不可收拾,韦阿宝的母亲也主动投案,称自己和丈夫都同意女儿的婚事,证明两人确有婚约在先。
但是叶廷眷却表示,韦母是涉案人员,其举证不可取,这事必须得维持原判,不然咱们香山士绅圈那边,咱怎么交代呢?于是下令将杨月楼暂时收押,等待韦阿宝之父归家后再行判决。
但是大家也别忘了,杨月楼他不是普通人啦,人家是拥有大量粉丝的大明星,所以他的案件一经传出,就立马登上,引发舆论轰动。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吃瓜群众的心理问题。其实当时社会舆情几乎是一边倒地批判和指责杨月楼的,大抵是说杨月楼利用明星光环勾搭富家小姐、贪图韦家财产、意欲财色双收之类。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天然对权贵对官府的敌视心理,使劲地批判知县叶廷眷的粗暴司法流程问题,你作为父母官怎么轻易动刑呢?
终于,韦阿宝的父亲归来,他在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选择了支持县令叶廷眷重判此案,但基本上是维持原判。他虽是一个父亲,但也是一个商人,更是香山士绅圈的一份子,在亲情、正义和主观意愿、利益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于是,韦阿宝不愿意妥协更改口供,被发落到普育堂,结局令人惋惜(另有说法是她被判另择婚配)。而帮助两人完婚的乳母王氏被判在县衙前枷号示众十日。韦阿宝的母亲则各种谣言中羞愤而死。至于杨月楼,因“拐盗”被重判充军。
后来案件送松江府复审时,代审的南桥县令再次对杨月楼动刑,逼其不得翻供。
此案层层上递,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也支持原判,并将此案上报到了刑部。
这个时候,只要刑部签字批示,这件案子基本上就成了铁案、定案了,因为司法流程已经走完了嘛,无懈可击地走完了嘛。
但是,也活该杨月楼要躲过这一劫。同治十三年三月皇帝生日,皇宫内准备唱戏搞个盛大庆典,结果慈禧太后审阅了节目单之后,感觉很是不满意,就福至心灵地跟李莲英聊到了之前给她唱过戏的杨月楼来。
领导提起的人物,必须要重点关注,所以杨月楼案引起了大清高层的注意。
机缘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光绪帝等级,按照传统,新帝登基是要大赦天下的,被高层领导关注的杨月楼自然也就被列入特赦范围内了。杨月楼被确定为“虽罪有应得,但可得援免之例”,于是将其杖八十之后释放。
杨月楼在被释放后,加入了“京剧鼻祖”程长庚的三庆班,在成为掌舵人后,于1888年进入升平署,供奉于内廷不说,后来又与唱苏州评弹的沈月春结婚,生有独子杨小楼。
而韦阿宝,据说最终下落不明。
以上便是“名伶杨月楼冤案”的始末,从案情上来讲,其实没看出“奇”在哪里!但是这个案件最后为什么能被列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呢?
首先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他的主人公杨月楼是清末当红的京剧武生,所以他的案子在当时的民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其实就是流量大、热度高。
其次是因为关于“名伶杨月楼冤案”所引发的社会争论其实踩中了“思想解放”这个时代痛点。根据资料显示,当时民间因此案而产生争论的人,可大致分为三派,即:重惩派、同情派和中立派。这实际上不就是关于传统封建礼教的顽固派、开放派和中立派吗?
当时的满清政权因为腐朽不堪,在魏源“睁眼看世界”思想和张之洞等人的“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社会对国家命运、对民族文化、对传统礼教等有了新的思考和对比。尽管中国几千年以来都是默契地执行了“门当户对”的婚恋观念和制度,但这真的合理吗?这真的先进吗?这真的符合人性吗?
杨月楼案,发生得恰逢其时。因为思想的启蒙或求证,它是需要具体的事件作为载体的。杨月楼和韦小宝的身份和事情在当时都具备典型性,还自带流量,这是不可多得研究材料。
咱们老讲破旧立新,怎么去破旧立新?就是通过典型事件去逐步松动旧秩序的维护势力嘛。
其实咱们回归理性或者回归那个特殊时代背景,咱们甚至很难真正找出上述涉案人员谁是真正做错了什么?
韦阿宝主动追求真爱、至死不渝,她错了吗?
杨月楼被动接受真情、拥抱爱情,他错了吗?
韦母因心疼女儿,被爱情感动而积极促成一对苦命鸳鸯,她错了吗?
乳母王氏一方面是奉命行事一方面是跟小姐情深,她的所作所为又真的错了吗?
韦阿宝叔父、香山籍士绅和韦阿宝父亲为了维护家族和阶级利益,为了阻止这一段不合礼法的感情,而痛下黑手,方式方法上虽值得批评,但又何尝不是人之常情?
所以说,“名伶杨月楼冤案”与其说是一桩冤案,还不如说是一桩特定时代和社会的礼教悲剧。
它之所以能够被列为“奇案”,不是因为案情,而是因为它的意义和影响,它本质上是给“阶级平等”、“婚姻自由”这样的新兴思想铺路敲门的。
换一个角度来说,杨月楼和韦阿宝是挑战传统婚恋思想的殉道者。其中,尤以至死不渝的韦阿宝为人所钦佩。
虽然此案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我希望大家对它的思考永远不要停下来。因为类似于杨月楼和韦阿宝所遇到的阶级壁垒至今甚至会一直存在。举个例子,在“婚恋自由”的今天,难道家长、家庭就真的不干涉子女的婚恋了吗?又比如,“婚恋自由”真的在每种社会场景中都是先进合理的吗?
早前,看了一档节目,大致是一个24岁的漂亮小姑娘给48岁的老板当秘书,然后互生情愫,意欲喜结连理,结果遭到女方家长的强烈反对,结果双方就“婚恋自由”的讨论闹到了电视节目上了……这是不是另一种杨月楼案呢?“婚恋自由”就真的正确合理吗?
历史千变万化,但其实背后的人性却从未变化。也许,如果我是韦阿宝的父亲,我也会持一样的态度;如果我是韦阿宝的叔父,我也一样地坚决反对,但下黑手去致人于死地,就委实有点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