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维度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命题,并通过书信的方式同各界人士深入交流。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通过回访收信人及相关人士,生动讲述他们扎根所在领域,牢记嘱托、辛勤耕耘,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心路历程。
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024年12月,重温收到回信的时刻,嘉兴大学附属医院(嘉兴市第一医院)医生王宝祥向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作为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中国医疗队队长,他为每一位队员感到深深的骄傲,更为自己身为援非医疗事业的一员感到自豪。未来,他们将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力量。
收到回信的队员、嘉兴市中医医院医生郝亚波认为,援外医疗队传递的是健康和友谊:因为珍视生命,所以传递健康;因为热爱和平,所以传递友谊。
2023年2月14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成员在驻地合影。 新华社发
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
2022年6月11日,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整装待发,开启了为期18个月的援中非医疗工作。
王宝祥向南都记者介绍,这支医疗队11名队员,包括1名翻译和1名厨师,剩下的9名医生均从嘉兴市属三甲医院选派,覆盖了神经内科、眼科、妇科、针灸科等专业。
中非共和国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停水停电是常事,医疗卫生条件也很落后。
王宝祥介绍,当地检验、检查设备与国内相比较为简陋,在电力供应有限的情况下,不间断电源和发电机等设备都被优先用于确保手术室、检验科以及放射科等专业科室仪器的正常运转。
2023年2月14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神经内科医生王宝祥(左)开展多学科会诊。新华社发
每日出诊之前,医疗队的成员们都需要提前从水井打水备足当天的水量。中国医生在出诊时必须穿戴严密的隔离服、口罩及医用帽。衣物被汗水浸透的同时,身体甚至会出现脱水的情况。
医疗队里唯一的中医师郝亚波,也是队里唯一的“90后”医生。为避免因脱水影响工作状态,他不得不在每天看诊前一口气喝下500毫升左右的水。
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援外医疗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语言关。当地官方语言是法语,但当地很多老百姓讲桑戈语,他前期很担心在问诊的过程中有语言障碍。
郝亚波介绍,出发前,全体队员在宁波进行了5个多月的专业培训,学习当地语言、外交政策、法律法规等。此外,为医疗队配备的法语翻译和当地医院的医生助手,也让交流的障碍得以解决。
2023年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19批援助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向他们以及广大援外医疗队员致以问候并提出殷切期望。回信指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希望你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力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以仁心仁术造福当地人民,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此前,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的11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等情况,表达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的决心。
收到回信后,第19批援中非医疗队组织开展了多次学习。医疗队队长王宝祥告诉南都记者,“队员们收到回信后都深受鼓舞、倍感自豪。我们将红纸打印的回信原文张贴在驻地会议室和每位队员的房间,每当遇到挫折困难,就逐字逐句再读一遍这封回信,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无穷力量。”
在中非的550多天里,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共完成门急诊服务2.49余万人次,开展各类手术800余台,实施辅助检查5000余人次,引入医疗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实施中医药诊疗1.07余万人次,为中非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
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是中国医疗队精神,也是我们援外医疗工作者的初心。”王宝祥作为医疗队的队长,主要负责医疗队管理,同时担任内科医生。
回首在中非一年半的援外任务,王宝祥向南都记者表示,当地安全形势复杂严峻,但队员们始终心系当地百姓健康,期间积极开展巡诊、义诊,并多次下乡送医送药,给当地病患送去医者关怀。
面对当地患者没钱买药就医的困境,医疗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普惠民众。
“中医在当地特别受信赖,这是当地患者对之前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医生高超技术的认可。”郝亚波表示,他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中医,深怕自己辜负了患者的信任,辜负了前辈们的付出,肩负着这份沉甸甸的信任,他能做的只有拼尽全力去诊治疾病。
2023年2月13日,在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友谊医院,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针灸医生郝亚波(右)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新华社发
“收到总书记回信特别开心。援外医疗队传递的是健康,传递的是友谊。因为珍视生命,所以传递健康;因为热爱和平,所以传递友谊。”郝亚波介绍,他所在的中医科更多是应用针灸技术治疗疾病,为了提高疗效,他除了开展常规针灸,还开展了一些特殊针灸技术,比如火针、小针刀等。
“我记得有一个小朋友得了偏瘫,刚来的时候被妈妈抱进诊间,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他可以独自走路了。当他自己走进诊室对我表达感谢时,那一刻真的终身难忘。”郝亚波说。
此外,郝亚波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向当地非洲朋友分享中医知识。
他在中非共和国班吉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医知识讲座,帮助当地患者和民众深入了解中医及中国文化,从而让中医文化在非洲大地上生根发芽。他向南都记者表示,他正是通过这些活动,践行了回信中提到的,以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郝亚波给当地助手讲解中医经络。新华社发
医疗队员工作认真、负责、严谨,受到了当地同行、民众的信任和赞誉,也与当地医生、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郝亚波回忆,“中国和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从当地人民遇到中国人时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会冲中国人挥手微笑,同时用汉语高呼‘你好,你好’。患者对中国医生特别依赖和信任,当时任务结束回国时好多患者依依不舍,专程来找中国医生合影留念。”
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救护没有国界,医治不分种族。中国援外医疗队员白衣为甲、久久为功,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赢得世界各界的广泛赞誉。
据统计,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已累计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近3亿人次,为许多国家培养医疗人员10万余人。
此外,卫生健康合作也成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并接连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和“九大工程”。中国持续派遣医疗队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援建非洲疾控中心、建设数十个专科中心,同非洲多国开展对口合作机制。
骆庆明和他帮助过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骆庆明作为第30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曾于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该国最大城市巴塔承担援外医疗任务。
在巴塔期间,骆庆明带领医疗队给予当地儿科、妇产科等科室强有力的支持,当地医院新生儿窒息率降低了15%。
骆庆明介绍,为了让当地更多医护人员能准确读取胎心监护结果,医疗队队员们通过编译课件、带教查房、手把手指导操作、手术示范、专题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当地医生掌握了更多临床技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们离开后,有些医疗技术也要保证持续下去。”骆庆明说。
王宝祥也向南都记者介绍,面对中非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医疗队引入多项新技术填补中非医学领域的空白。医疗队的队员们还坚持带教,培养当地的医疗骨干,推进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的建设,实现“造血式援助”。
“中国医疗队是当之无愧的白衣天使。”时任中非共和国卫生和人口部长曾表示,援中非中国医疗队不仅治病救人,更传播医术医技,培训当地医生,努力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以医德和大爱感染着中非人民。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援外医疗工作为增进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友谊、推动彼此友好合作、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为第19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长,为我们每一位队员感到深深的骄傲,更为自己身为援非医疗事业的一员感到自豪。”王宝祥说,“未来,我们也将坚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力量。”
“回信里的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记者 马辉 张倩寒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杨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