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俏市场的宁夏蟹。(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农户在稻田捞蟹。(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吴英平的螃蟹养殖基地。记者 智慧 王雨婷 摄



化海迪养殖的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2月3日,在位于贺兰县立岗镇永兴村的宁夏虾蟹集散中心池塘里,一只只青色的螃蟹还在努力生长。

  “这个笼子里的个头大,一只应该4两多了,再长一个多月,能过半斤。”宁夏虾蟹集散中心负责人吴英平告诉记者,现留的螃蟹都是为春节准备的。春节期间,螃蟹会再迎一波销售高峰,市场好、价格高。

  “75公斤?有货,您要多大个头的。”采访中,吴英平不时被电话打断,一上午的时间,他先后接到了来自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客商的订单。“贺兰螃蟹现在越来越有名气,一点儿不愁卖。”吴英平笑着说。

  宁夏蟹,居贺兰山下、饮黄河水,特殊的地理气候赋予了独特的风味。

  从9月开始,一只只青背白肚的螃蟹,陆续从塞上江南的稻田里“爬”上人们的餐桌。10月下旬,这些来自大西北的深秋美味,远赴上海,参加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广受好评。

  从不足1两的稻田蟹,到如今肉嫩脂厚的塞上蟹,宁夏螃蟹养殖产业走过了15年发展壮大之路。连日来,记者走访螃蟹养殖户、螃蟹销售加工企业、水产研究站、农业农村部门,探秘塞上蟹如何在水稻田、盐碱地里长出幸福“钱景”。

  (一)

  吴英平现有身份比较多,既是宁夏虾蟹集散中心的负责人,也是贺兰县立岗镇永兴稻谷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还是一名致富带头人。

  多重身份加身还得从他与“蟹”结缘开始说起。

  宁夏开始养蟹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8年,“但那会儿大家都不会养,防逃措施做得不好,村子里满沟满地,到处爬着螃蟹。”村民无奈弃养,吴英平却看到商机。2010年,吴英平当起了蟹贩,以每公斤8到10元的价格从村民手里收来螃蟹,然后去石嘴山市的农贸市场上,以20余元的价格售出,“因为大家都不会养,螃蟹都是一只1两左右的小蟹,本地人都不吃也不会吃,拿到农贸市场上,却很受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的欢迎。”

  就这样,贺兰螃蟹上了客居宁夏的南方人的餐桌,也为吴英平打开一条新的谋生路。“宁夏的黄河水,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螃蟹的肉质很鲜美,虽然个头小,但一点不愁卖。好的时候,一天能卖200元,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卖蟹的好行情、好收入,给吴英平带来养蟹的信心。

  2012年,吴英平承包了300亩水稻田,开始尝试养稻田蟹。“一开始投了三四十万元,第一年就赔光了。”吴英平说,防逃技术不过关,5月西北风一吹,防逃网全部破损,一晚上的时间,螃蟹全都跑光了。由于没有养殖螃蟹的经验,吴英平“蟹农”身份做得艰难。“从养殖环境到喂养技术,从稻田蟹到池塘蟹,步步有坑,处处碰壁,直到2018年,养螃蟹才开始盈利。”吴英平在摸爬滚打中对养螃蟹越来越熟练。螃蟹成活率从最初的不到20%,到现在的百分之八九十,从稻田蟹亩产量三四公斤到池塘蟹亩产50到100公斤。养殖规模也从300亩的稻田蟹,发展到2500亩的稻田蟹和3000亩的池塘蟹。

  吴英平的发展,带动了周边七八个村子20多户村民开始养螃蟹。“2023年,没活干。看着吴英平的螃蟹养得好,卖得也好。我也打算做这个行当。”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村民马洪钟说。技术吴英平帮带,蟹苗吴英平提供,马洪钟把家里六七十亩的水稻全用来养稻田蟹。他又租用了其他村民的六七十亩水稻田,一共养了130多亩的稻田蟹和300亩的池塘蟹。

  “去年技术不娴熟没挣上钱,可能收支持平,今年开始盈利。”马洪钟说,虽然螃蟹还没销完,产值无法估算。但可以确定的是,去年全年产量5000公斤左右,今年截至目前,已销售近1万公斤。“春节销售高峰期,收成应该不错。”虽然马洪钟还是养蟹新手,但已经辐射带动了周边30个村民的就业。

  “养蟹期比较长,从3月下苗,一直要忙到春节。零工一天的收入是一人200元,长期工月工资是5000元至6000元。”马洪钟说。

  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30岁的年轻蟹农化海迪,养殖一年,也成了贺兰县小有名气的养蟹户。“我的蟹个头都比较大,一只四五两的蟹占百分之六七十,七八两的蟹也比较多,甚至还有一只0.5公斤的蟹。”单只大蟹让周边不少村民慕名来学技。“我决心做精品蟹,所以从蟹苗到饲料再到水草,都选用高价优质品类,这样产出的螃蟹个头就大。”11月28日,记者看到化海迪的池塘里,挖沟机、推土机等各类机械车辆忙着来往,清理池塘底部淤泥,提标改造池塘。“再过几天,我去上海、江苏、安徽选蟹苗,为明年做准备。”

  化海迪对螃蟹产业信心十足,“我的螃蟹不敢在网上推,根本不够卖。”明年,化海迪的养殖规模将从120亩扩大到300亩。

  近年来,宁夏螃蟹市场逐渐发展起来,群众对螃蟹的需求量呈现上升态势。贺兰县率先行动,大力推广农户养蟹,池塘养殖种类由原来的鲤鱼、草鱼等大宗水产转变为螃蟹。农户用池塘养殖大宗水产,前期投入超过万元,每亩池塘的利润在2000元左右,而改为养殖螃蟹,前期投资只需5000元左右,每亩利润达到1万元。

  (二)

  “去年贺兰县螃蟹总产量630吨,今年产量达到900吨,产值超过1亿元。”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站长邱文杰说。

  一年实现养蟹产量增长40%,贺兰县有什么“秘籍”?

  “以前的养蟹方式大多参照辽宁的稻田养蟹模式,产量和品质都没有优势,到了2022年,我们把握机遇,在贺兰县先行先试,进行大刀阔斧的产业结构调整,让产量实现快速增长。”邱文杰介绍,贺兰县为养好螃蟹,在三个方面下了大功夫: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养殖种类,二是向外求索、向内自研,提升蟹苗培育水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环境工程。

  养蟹收益高,前提是蟹的品质得到市场认可。“宁夏刚开始养蟹的时候,技术普遍不成熟,缺乏相关经验,外地来的专家给出什么意见,大家就照着来干。”邱文杰回忆。宁夏养殖河蟹的稻田边沟,最早是宽度和深度均为0.8米的方形,后来,根据宁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进一步调整,改为宽5米、深1.5米的口字形环沟,耕地占用率也下降到5%左右。

  蟹苗对蟹的品质来说至关重要。如何让河蟹研究成果惠及更多养殖户,是贺兰县螃蟹产业一直追求的发展之道。一方水土养一方蟹,为了培育出更适应宁夏气候特点的蟹苗,贺兰县一面与江浙等地的蟹苗产区建立合作,一面搭建起本地蟹苗培育基地,提升蟹苗本土化改良技术。目前,本地培育的蟹苗满足35%的当地需求。

  “外地气候与宁夏不同,宁夏昼夜温差大,从南方带来的蟹苗适应不了,成活率降低。另外,外地引进的蟹苗质量很难稳定,如果当年的高品质蟹苗数量不够,人家就自留自用了,我们拿不到好的蟹苗,就会使得每年的螃蟹产量忽高忽低。”吴英平说,解决蟹苗“卡脖子”问题,需要不断试验。2023年,吴英平从江苏等地运来一批蟹苗,在立岗镇兰丰村蟹苗培育基地进行培育,蟹苗成活率得到大幅上升。今年,他又建立了300亩的繁育基地,引进3个新品种进行试验。

  为提升本地螃蟹质量,贺兰县在养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一面大力推广水草种植技术,一面投入资金支持,鼓励农户给老旧池塘清淤,改善蟹苗生长环境。

  用化海迪的话说,养出膏满黄肥的好螃蟹,蟹苗的作用占一半,环境的作用占另一半。作为宁夏海迪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化海迪下定决心要养出大家认可的好蟹:“养螃蟹要把池塘的水质搞上去。水质干净了,塘底的氧气含量也就增加了,螃蟹的呼吸和代谢才能顺畅,存活率和生长速度才能提升。我家养蟹的池塘每年都要清淤一次,今年蟹的品质很高,大一点的达到七八两重。”

  2009年,自治区在石嘴山市、青铜峡市、贺兰县等地试验稻田养蟹1000余亩。贺兰稻渔综合种养在十余年的示范推广中,从粗放规模化发展到精细集约化、标准化。2009年至2016年,贺兰县开展了8年的稻蟹种养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从300亩逐步推广扩大至1.58万亩。2017年,贺兰县农业农村局总结稻渔模式、推广经验,充分考量本地农业产业结构以及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自治区盐碱地改良项目,制定《2015年贺兰县宽沟深槽“以渔治碱”项目实施方案》《贺兰县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标准》,在贺兰县盐碱改良区实施宽沟深槽“以渔治碱”稻渔项目,探索稻渔种养“贺兰模式”。

  经过不断完善深化稻渔种养模式,2017年至2021年,贺兰县“宽沟深槽”稻渔发展规模由1.1万亩扩大到2.3万亩。由于压减水稻面积、稻旱轮作,本年度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000亩,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商品蟹亩产量可达20公斤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带动贺兰县河蟹养殖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河蟹池塘养殖面积7300亩,湖泊养殖2360亩,总产量预计可达900吨,产值破亿。

  2019年,贺兰县成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观摩现场会主会场,2024年,贺兰县成为全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现场会举办地,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稻渔类)1家。

  一颗“新星”开始崭露头角。

  (三)

  贺兰县最早的一批螃蟹,在每年8月底就能生长到位,进入广阔的全国销售市场。

  “每年螃蟹价格最高的时候,在中秋节前后。那时南方的蟹还没上来,宁夏蟹就赶上了时间差,率先开始销售,对农户的收益来说非常有利。”邱文杰说。由于掌握了河蟹越冬养殖技术,贺兰的螃蟹可以卖到次年春节结束,上市早、下市迟,拉长的销售周期让农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村民朱明星今年也搞起了螃蟹养殖。“我没有养殖方面的经验,但是产业发展好,我们也都看在眼里,有了信心,想着试试。”朱明星将自家的老旧鱼塘翻新,清淤泥、架护坡、安装防逃装置,养了20多亩池塘蟹。第一年的收益达到10万元左右,和投入的资金基本持平。

  “第一年保平,第二年就能增收。”朱明星笑着说,目前,他新增了一笔投资,用于建设冷库、加设喂食螃蟹需要的常用设备,期望明年获得更高收益。

  走上螃蟹养殖这条路,朱明星表示,贺兰县政府给予了不小的帮助。对新的养殖户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销售的渠道不畅通,今年10月,在宁夏园艺产业园举办的农产品展会上,贺兰县为养殖户免费布置摊位,宣传引流,朱明星带去的螃蟹销售一空。

  “对养蟹的农户来说,养殖不算难题,销售才是。养出的螃蟹卖给谁、价格多少、怎么包装、怎么运输,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2021年,贺兰县立岗镇投资1500万元建成宁夏虾蟹集散中心,仓储量达到1万公斤,实现了螃蟹养殖、管理、储存和销售一条龙功能,负责人吴英平表示,宁夏虾蟹集散中心的作用就是替养殖户把所有节点都打通。“养殖户负责养出来,我们负责卖出去。”吴英平说。

  谈及贺兰县螃蟹养殖未来的发展方向,邱文杰表示,首要目标是打造出具有贺兰本地特色的螃蟹品牌。

  “宁夏养蟹,属于‘老天赏饭吃’。”邱文杰说,宁夏的气候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加上黄河水灌溉之利,养出的螃蟹底壳白、背壳青,肥美清香,极具地域特色,在外销过程中,口碑得到了各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目前,贺兰县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合作,深入养蟹基地进行养殖技术研究改良,再把农户召集起来,搞技术座谈会和实地观摩,提升贺兰本地的螃蟹养殖水平。

  “今年我参加了两场技术培训。7月,水产站请来外地专家给我们上课,既有综合性的养殖技术讲解,也可以根据自家养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专家一对一指导,对新入行的养殖户来说,实用性很强。”朱明星说。

  “接下来我们计划按照阳澄湖大闸蟹的模式,发挥出资源优势,推出几个能走出宁夏、走入全国市场的特色品牌,让企业和农户‘抱团’养殖,统一销售。”邱文杰说。

  10月24日,吴英平作为宁夏代表,参加了首届河蟹产业(上海)博览会。“宁夏的河蟹在全国市场上火出了圈,博览会会期4天,我们的螃蟹不到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克重大的螃蟹,更是卖出了一只100元的高价。”

  目前,贺兰县正在准备参加明年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王宝和杯”由上海海洋大学主办,可以称之为全国河蟹界的“奥斯卡奖”,2025年的会场中,将会出现贺兰黄河大闸蟹品鉴专场,让更多人知道宁夏螃蟹。(宁夏日报记者 智慧 王雨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