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江苏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亲临江苏视察,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江苏发展精准把脉、领航指向。江苏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交出了一张张“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的“强富美高”新答卷。

“新”动力更强,十年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

用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超10%的经济总量。十年来,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从2014年的6.51万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2.82万亿元,13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坐拥5座“万亿之城”……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江苏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在徐工集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2024年是徐工集团推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的攻坚之年,在起重机转台智能生产车间,每25分钟就有一台产品下线。“通过‘智改数转网联’,徐工重型的设备综合效率提升60%以上,库存周转率提升80%以上,年生产综合成本节省3.1亿元。”徐工重型信息化总监李忠福说。

这是江苏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全国15%的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1/5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来自江苏制造……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紫金山实验室,详细了解推进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等情况,强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为强化源头创新,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江苏组建紫金山实验室、苏州实验室、云龙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平台。

“钱袋子”更鼓,新思路、新模式铺就富民路

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进农村、访农户,体察民情冷暖。他走进村民洪家勇家的厨房,掀开锅盖,见里面炖着土豆烧肉,他说“真香”。打开冰箱看了看冷藏着的菱角等食物,他高兴地说,希望大家日子都过得殷实。

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始终是总书记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牢记嘱托,肩负重任,江苏通过一系列保就业、促增收、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直抵人心,赢得民心。

2023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达到52674元。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1元,增长5.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88元,增长7.0%。江苏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07∶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

从经济体量到生活质量,发生巨变的不止数字,更有老百姓的实感。


新思路、新模式拓宽了城乡居民的增收渠道。搭上电商的东风,南京市高淳区漆桥街道双游村建成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我们有自己的种植基地,辣椒、青菜、萝卜……光各类蔬菜每天产量有4000斤。可以辐射高淳区及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学校、社会餐饮、食材加工企业。”漆桥街道双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诸新良告诉记者,2023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51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就业300余人,双游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38000元。


在连云港东海县,穿戴甲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富民产业。其穿戴甲产量去年已突破1亿副,占全国总产量的70%,约有5万余人在这个细分产业上掘金,其中90%以上为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的农村女性,其中不乏灵活就业、以件计薪的“宝妈”群体。

美得更灵动,“水韵江苏”打开绿色新画卷


初冬时节,江苏大地秋冬美景“同框”,既有秋季枫叶似火、银杏“披金”,又有初冬的层林尽染、候鸟飞翔,呈现一幅幅动人的绝美生态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念兹在兹、尤为关注,反复叮嘱江苏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江苏牢记嘱托,加强顶层谋划,认真绘制一张张美丽江苏“施工图”,全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组数据浓缩变化。十年来江苏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26.4%、30.9%左右,连续3年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质藻情创16年来最好水平。


太湖治理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国之大者”。2023年3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专门询问了太湖的水质如何,还有没有蓝藻。如今,在一系列控源减污和环境保护措施下,太湖碧波万顷重回,湖面上下呈现勃勃生机:382种鸟类在太湖自由翱翔,桃花水母、镇海林蛙等太湖的“新朋友”越来越多……

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江苏坚定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推动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第一站就来到南通五山地区滨江片区,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家住南通市崇川区狼山镇街道的居民吴湛就见证了总书记称赞的“沧桑巨变”。上世纪70年代,江边围堤造田,芦苇荡变成了码头和水泥厂,村民们进厂上班。“钱袋子鼓了,但环境变差了。”吴湛回忆说,运输硫磺和煤块的车辆都从他家门口经过,掉下来的煤渣,风一吹就是尘土飞扬。灰蒙蒙的记忆伴随了他几十年。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美丽的长江又回来了,现在经常能看见儿时才见到的江豚。

文化更出圈,“社会文明程度高”有了现实模样

在长江与大运河的滋润之下,江苏文脉源远流长,一座座博物馆则如同历史的记载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与现在。


眼下,六朝博物馆最美落地窗,又成了游客们钟爱的网红打卡点。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向总书记报告时,讲述了这扇窗的故事。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南京的博物馆还是很有看头的。”

随着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到博物馆“逛展”已经成为江苏的一种文化现象。截至2023年底,江苏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已达355家,平均24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

文有脉,行必远。从2016年开始,江苏启动实施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计划编纂出版《江苏文库》3000册,成为“盛世修文”的重大工程和率先实践。截至去年年底,《江苏文库》已推出出版成果千余册,近千册珍贵古籍被录入线上平台,实现了从“栖身库房”到“数字共享”的华丽转身。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明确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更赋予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

谆谆嘱托,声声重音,成为江苏高质量建设文化强省的科学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不断谱写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如今,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张家港经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经验”影响广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指数保持在90以上。“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正展现更加清晰的模样!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红艳 徐苏宁 卢河燕 徐梦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