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即将召开,周总来抱着病体飞往长沙,准备与毛主席汇报中央人员换届的初步方案。

那时,毛主席看过初案后,对周总理拟定的大部分人选表示很满意。

只不过,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副总理的候选名单上,随即对周总理说:“这名单里还缺个工农出身的,恩来,你说说有哪些合适的人选?”

周总理很快列出了一些工农干部人选,当说到“陈永贵”三个字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开口道:“是一直守在山西大寨的那个同志?”

周总理点点头,又接着说下去,最后,毛主席把陈永贵选了进去。



第二年初,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议中,陈永贵被任命为副总理,他自觉难担此重任。

周总理却告诉他,是毛主席亲自提名的他,而且所有代表参与选举选择了他,不用害怕,加油干。

陈永贵作为众多普通农村干部中的一员,毛主席为何对他印象深刻,甚至推荐他做副总理呢?

这还得从陈永贵搞山西大寨的时候说起。

山沟里出好文章

陈永贵的名字能被毛主席记住,是在一次机缘巧合。那时候主席还没见过他人,就已经先听说他的事迹。

1964年3月28日,毛泽东主席南下视察时,途经邯郸,他在这里稍作停留。

此行目的在于,他想听听陶鲁笳这位山西第一书记的汇报,稍后再听听河北省委书记林铁的工作汇报。



通过他们的汇报了解当地的情况,现在正是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毛主席对于农业生产工作相当重视。

当时,陈永贵在山西做修建、管理大寨的工作,卓有成效。

陶鲁笳知道主席要来,早就准备好了大寨情况的工作报告,当提到“陈永贵”的时候,毛主席问道:“陈永贵这个名字是哪几个字?”

他拿起毛笔,写下三个字:“陈永贵。”

毛主席在陈永贵的名字上点了一下,问道:“他识字吗?”

陶鲁笳答道:“陈永贵43岁完成扫盲,今年50岁了,会看报纸。”

他在大寨蹲过三次点,陈永贵的事已经相当熟悉了。

随后,陶鲁笳继续汇报大寨的劳动管理情况,在这个版块,毛主席插了句话。



“评工和记分有区别,但相差不大,又比较简单,这样做既体现政治精神,又不耽误劳动时间,很好。”

在报告中,陈永贵提到了“参与生产,领导生产”的口号。

毛主席听后称赞道,“好!正如战争,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如果你不参战,如何能指挥战争?”

随后,陶鲁笳又向毛主席报告,山西省委认真推广“大寨经验”,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向陈永贵学习。

听到这里,毛主席听后十分高兴,说道:“山沟里出好文章!”

其实,大寨的“好文章”,从建立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就经开始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寨村党支部制定了“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十年规划。

陈永贵亲自带领村民们用自己的汗水写下了大寨由贫变富的篇章。



当时,他带着村民们完成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大寨村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好,可以说是非常恶劣,但是他和村民一起努力,用了十年时间,开垦出了许多良田。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63年,大寨村又发生了一次特大洪灾,从前花了大力气开垦的土地全被淹了,许多村民的房屋也在洪灾中被毁。

大寨村一夜回到解放前,但陈永贵没有退缩,他反而鼓励村民团结一心,重建大寨村。

针对受灾情况,陈永贵提出了详细的方针,其“三不要”是不要国家的补贴援助,但也不能断了上交国家的粮食。

“三不少”是说群众的土地、分红、口粮都不能少,提出这个要求后,大家齐心协力,从头再来。

很快大寨村恢复了原本富饶的面貌,村民们原先的土窑全部改造成了更为坚硬的石窑。



大寨村克服天灾的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全国,那时大家都称赞道,学工业就看大庆,学农业的看大寨。

陈永贵的成绩中央领导人们是看在眼里的,毛主席也就是在这几件事之后,对这个朴实的农民干部有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1月19日,陈永贵与几位全国劳模受邀赴京,在人民大会堂向一千多名干部群众作报告会。

后来,赵树理对陈永贵的评价是这样的:“没有一句话讲到毛主席,但是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句话说到哲学,但处处都是辩证法。”

可见其评价之高,陈永贵以朴素的说法理解指导思想,并将其传达给广大群众百姓,他做副总理是当之无愧的。



陈永贵之所有能有这么深刻的领悟,这也与他的个人实践经历密不可分。

爱种地的人

金小(即永贵的小名)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家里之所以穷,是因为“没有房子,也没有地”。

长大成人,当长工,后来土改贫民翻身,简单来说,就是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自己的地当然是最上心的,陈永贵曾经说过:“会种地的人,可以种出更多的地,不会种地的人只会越种越少。”

旧社会里,他还在当长工的时候,种田是为了“有口饭吃”,不想做了或者是心情不好,就会想方设法地“糊弄”老板。

比如夏天的时候,挖玉米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他口干舌燥,肚子饿得咕咕叫,本以为东家至少还会管饱饭。



结果没想到灶台上摆的全是稀饭和米糠,气得他直不起腰来,于是,他在挖玉米的时候,用了一个“猫盖屎”的法子,用泥土盖住杂草,看似地全锄完了,其实过不了几天,杂草又会长出来。

陈永贵回忆道:“那时候给人种地,干活不用操心;现在他给自己种地,就跟照顾自家孩子似的,生怕自己哪里还没关注到位。”

他在十多亩田地里种植的作物,长得比别人都要好;后来,他带头成立了“老少组”,收成又好于“好汉组”。

再后来,他按照毛主席的要求,成立了初级社,他的收成比互助社要好得多,甚至比他一个人种地要好得多。

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民数十年来,把虎头山里的“七沟八梁一斜坡”这一块地,干出了一番“大文章”!



后来十年时局动荡,陈永贵当上县长后,却沉迷于昔阳的大造地运动中。

既然要搞,就要大干一场,要想出新招,要做大招。这是陈永贵一直以来的工作思想。

在县干部会议上,他提出了“重新安排昔阳河山”的行动口号,决心统一规划全县的山川河流。

1968年7、8月份,他带著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县内的几条大江大河中,花了40天的时间,终于定下了第一个项目——界都河。

大规模的打坝造地工程进行得很快,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工了。

一千多名民工,用车运水,修建了一条长达3000多米的拦河坝,开垦出2000多亩的耕地,把原本乱石嶙峋的河滩,变成了一大片可以机耕和灌溉的良田。

这对于当时还在政治动乱的全国各地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陈永贵紧抓大寨,昔阳修地,开垦地,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非常小心地提醒社队要节约耕地,盖房子修路不要乱占耕地面积。

后来有人去大寨看,那些村民盖了那么多房子,修了那么多窑洞,真的硬是一点耕地也没占。

村中街是用深沟渠填平而成,窑洞是用土山开凿而成,甚至连大寨接待站,旅行社等高楼平房,也都是在荒山废沟中开凿出来的“建筑用地”。

与陈永贵“爱地如命”的态度相比,全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过去20、30年里,在发展开发区时,胡乱圈地、占地的现象,令人痛心、羞愧!

1979年,陈永贵从副总理位置上退下来,到北京东郊农场当过参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担任过“一机部长”一职。



那时候陈永贵刚从中央回大寨,来访者少了些,但他还是坐不住,于是又恢复了一天三次上班的习惯,从早忙到晚,在狼窝掌的小平地上忙活。

他一个人开着一台推土机,一天到晚都蹲在田里,一会儿站在机器前面带路,一会儿在后面跟着,东指西画。

每一次,当他看到一块平整的,可以用来机械耕耘和浇水的地时,他满是皱纹的脸上,都会露出笑容。

因为一块“大块田”,比一顶“乌纱帽”更有价值!

敢于讲真话

1967年的五一节,毛泽东参加了天安门的阅兵仪式,见到陈永贵,连声道:“永贵好?永贵好?”

原本只是一句问候的话,没想到却从“?”改成了“!”

“永贵好!”

一些地方性的报纸很快就把这篇文章发表在了上面,占据了很好的位置。



当时被派性所利用,支持者和反对者互相攻击,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文革”时期,陈永贵有意无意地“盲从”做了些错事,做了些傻事。

但是有一个重大的事件让毛泽东很高兴,也很认真。

那时,农村夺权之风在全国许多地方蔓延开来,有些农村干部受了委屈,不能从事生产。

在昔阳,虽然大部分乡村的情况都得到了控制,但仍有一些乡村干部被无端批评。

有一次陈永贵去西阳王寨公社视察,王寨大队的一位干部张万昌的妈妈抱着陈永贵的大腿,请求道:“你去求求毛主席,救救村干部好吗?”

陈永贵把老人扶了起来,安慰道:“老大娘您先别急,我这就去想想办法!”



1967年11月,有记者来昔阳采访,问陈永贵,外地城里没有工人,乡下没有农民,昔阳为什么能有这样好的生产环境?

陈永贵表示,在农村,如果干部都不能稳定下来,还谈什么生产呢?

昔阳曾有“一茬庄稼出一批干部”和“春穷夏忙,秋贫冬罪”的歌谣。

农村的干部不拿出点主意,怎么搞农村工作呢?

因此,陈永贵请记者们冒险帮助他,为他准备一份材料,呈交给毛主席,关于农村文化大革命的新政策和新规定。

陈永贵理了理思路,提了五点意见,最后写了一封信:“我亲身经历过农村干部的工作,干部总是要犯错的。

“错误的性质要分清楚,坏人毕竟是少数,不要把所有人都打倒!”

这封信一出,陈永贵就得知毛主席亲自批准了五项建议。



批语上写道:“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问题,陈永贵同志所提的五点意见,均属正确,供同情况地区参考。”

随后,《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编辑部相继发表文章,对陈永贵提出的五项建议给予高度评价。

这件事对于稳定全国农村局势,坚持革命促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后来,陈永贵的老朋友张怀英对他说:“老陈,在这乱世里,你有勇气讲出真相,胆子不小。”

陈永贵笑道:“还是天大胆,我们还是得让老人家知道咱的民怨!”

在中共九大召开半年之前,一篇记陈永贵担任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的长篇新闻报道,在1968年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



新闻报道用四个醒目的小标题,充分体现了陈永贵一贯坚持的优良作风:地位虽有变化,但人民的本色未变;即使在职务较高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工作繁忙,但联系群众的作风没有改变;荣誉虽高,谦虚之心未改。

陈永贵表示,自从他接任省、市、县三级领导职务以来,他是又喜又忧。

他在思想上有了“四怕”,即脱离群众、特殊化、浪费、参加劳动少。

这篇文章一出,就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毛泽东对陈永贵的“老样子”很满意,没有脱离群众!

用大寨百姓的话来说:“永贵当官,一点也不像当官的,他还是个农民。”

1975年1月,陈永贵在四中全会上当选为副总理。

他先是在京西宾馆入住,后来又搬到了钓鱼台国宾馆。



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他有些不适应,觉得很闷,写信给毛主席说自己不习惯住在钓鱼台,喜欢和群众们待在一起。

他恳请主席在职期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大寨蹲点,边劳动,边积累实践经验。

这个“三三制”递到主席办公室后,当晚凌晨四点毛主席就给予了批示:“钓鱼台无鱼可钓,请到政治局议”。

为此,主席还专门出席了会议,一来就夸奖了他的“三三制”。

此后,陈永贵定居北京后,周围人都叫他“陈大叔”,回到大寨,他还是和大家一样,都是农民。

陈永贵作为农民总理,一生都在实践,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身边,是一名优秀而平易近人的好同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