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如父如子》在中国上映,令许多影迷感到惊讶,这位人气相当高的导演,此前也只在中国影院中上映过一部《小偷家族》而已。影迷们在2024年的尾声,得以在影院观看这部2013年的口碑佳作是一种奇特的体验。

中国影迷对是枝裕和关于家庭和爱的创作母题并不陌生,对他「日常生活」的幽微观察也非常熟悉,对他沉静的、带有温和审视的电影风格几乎着迷。这些年是枝裕和的创作稳定而持久,从《幻之光》开启导演生涯以来,是枝裕和有近20部独立执导的作品。中国观众对他格外亲厚,不止是在他的作品中有我们相邻的东亚故事背景,还有影迷津津乐道他与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情缘。

是枝裕和的父亲和祖父曾在中国台湾生活多年,他的童年常常在醉酒父亲的思“乡”中度过,大概也是后来看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激发了是枝裕和的亲切感的缘由,以至于引导他也成为了一名导演。

如果说电影的启蒙和审美深受侯孝贤美学的影响,那是枝裕和成长的东京练马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1987年毕业后加入了日本首家独立电视制作公司开始拍摄电视纪录片的经历,给了他电影表达的武器。是枝裕和将电视人的基因形成了他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也塑造了他的创作思维和电影风格。

我们在是枝裕和电影里所常见到的家庭场景,与他童年所居住的老旧日式平房无二。当他的父亲回到日本时,已经错过半生,未赶上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一家就住在与东京的繁华形成巨大落差的远郊。所以这也形成了他在电影中一直以来对「阶层」的敏锐观察,电影里的主角是环绕在他童年身边的普通人,那是他久远的周遭生活也是他早年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表达驱动。


如父如子,血缘与否

YIQIYINGCHAUNG

《如父如子》拍摄于十多年前,彼时是枝裕和自己也成为了父亲。但因为常年工作忙碌,又一次离家的时候童真的女儿跟他告别:“下次再来啊。”由此引发了导演的思考,亲人之间血缘的羁绊和真实的陪伴相比,到底孰重孰轻?再血浓于水的根源,也抵挡不住日常缺席的距离。

而这部作品就由一起“抱错孩子”事件引发,建筑公司精英社员野野宮良多与妻子绿拥有一个看似完美的三口之家,他们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儿子庆多。有一天却接到了儿子出生医院的电话,把两个平静生活的家庭卷入一场亲情漩涡。


这个从小出生优渥,被当作自己接班人培养的儿子庆多并不是亲生儿子,远在郊区生活在平民家庭,被斋木雄大和尤加利抚养的琉晴才是。这样一起看似狗血的情节,将两个家庭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是枝裕和在剧作上的功力恰好在此,任何在日常中鸡飞狗跳的情节都能藏于他精心沉思的观察。所以这部电影的价值,远不在如何解决一场多年前的“错误”,而在于“人心”,在于人对爱如何思考。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场景设置、人物状态和情感的层次一样,错落有致。电影中的两个家庭也是如此,良多一家居住在像“酒店”一样的高级公寓,雄大一家住在远离市中心的郊野。和冷冰冰的建筑师之家相比,乡下的这家人却有着温馨的家庭日常。


两个孩子教养方式当然也截然不同,精英家庭有着严苛的家教塑造着庆多,私立小学、坚持学钢琴;另一边以修理和售卖小家电为生的雄大和尤加利一家,对孩子好像没有更多的要求。这个“不求上进”的父亲常常在游乐场和孩子玩在一起,但却是孩子们能修好一切玩具的“厉害爸爸”。


十几年后再看《如父如子》也会感觉到是枝裕和对家庭和“育儿”的思考是非常超强的,如今成功学当道多年,人们才开始反思“绩优主义”的危害。而片中的野野宮良多不就是典型的绩优主义践行者吗?他让培养自己儿子的方式和自己的成长息息相关,信奉“先苦后甜”,靠社会化评价体系和金钱地位来维持自我的内在平衡。可在这场荒谬的抱错孩子事件里,良多第一次去思考“父亲”不只是一个角色、称谓、父权的载体,他是一个“人”,被孩子无条件爱着的具体的人。

日常的深度

YIQIYINGCHAUNG

看是枝裕和的电影,我常常被他的精巧搞得不可置信。怎么能够做到将角色关系和对话设计的如同导航仪一样精准行进,却最终还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令你大掉眼泪?当然有许多的电影后辈想要去学习这样的剧作方式,但是枝裕和非常清晰地讲好了「精准」和「匠气」之间的区别。

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没有废镜头,甚至每一秒钟都像是做过严肃的计算,电影里的日常是经过是枝裕和导演算法的“日常”,充满了他长久沉思后的精心安排。甚至早期还被侯孝贤说他过于精细的分镜安排,影响了电影的表达。但长期的纪录片式的观察训练,和他内在强盛的温情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所有是枝裕和电影中沉静的影像之下,观众能够抵达它所蕴藏的生活张力。它也许是沉静的,但更像是在头脑中行驶过一列轰鸣的火车。


《如父如子》亦是。结局那场灌木丛中的行走,把一个刚刚学会如何做父亲的良多,和这场无声的亲情实验中受伤的孩子放在一起。当最终庆多和爸爸在这条长长的岔路相遇,仿佛这场愚蠢的、心酸的考验才算结束。一对真正的父子诞生了,血缘与否在头脑和心灵的博弈中爱在夹缝里生长。


今年重看电影,才勾起我对他创作母题的好奇。因为在他的作品中,父亲的角色总是存在感很低的形象。缺席或是父权不在的孤寂感设计,这不仅和他的家庭成长经历相关,大概也和战后日本社会父权崩坏的大背景相关。

如此看来,是枝裕和对日常的探索是他最大的电影价值之一。野野宮良多这个角色,如父又如子,他在影片中被此事件击中生活,也击中了他长久以来的困惑。被另一个无关的家庭看到正常亲子相处的常态,被陌生的亲生儿子训练做父亲的能力,被养育的儿子教会爱,以至于能和多年疏远的父亲、后妈产生一场对话。到此,好像完成了是枝裕和想在电影里说的一切,那些在亲子关系上的缺失的父亲们,怎样去面对几代人所造就的血缘至亲间的疏离,大概成为是枝裕和电影表达的责任。


对人类的信心

YIQIYINGCHAUNG

电影结束在两个家庭的一场郊游,他们因为孩子产生了更深的连接。当两个家庭的妻子在河边吐露心声的时候,尤加利轻抚着绿的背,两人她们相拥而泣。是枝裕和曾介绍,这事剧本中没有的内容,是拍到此处,两个女演员拥抱在一起,导演觉得这“太美好了,”“女性和男性的情感不一样,男性在一起往往很快就有了竞争和对抗,女性却不一定。同为母亲的心让她们超越了阶层、身份的差异,互相理解。”于是所有的观众都接收到了这样的抚慰,它是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温暖美丽的情感。


我觉得很有意思,是枝裕和的作品常常被观众解读有悲剧的底色。他自己也在将他的作品与小津安二郎比较的时候,他认为自己更倾向于洞悉人性黑暗的成濑巳喜男。就连《小偷家族》在戛纳获奖,他也拒绝了日本政府文部科学大臣当面祝贺的请求,称希望“与公权力保持距离”。是枝裕和又一再地反抗着什么,他强调自己应该持续不断地去关注更“微小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到他对边缘或者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体察,但恰恰如此我认为是枝裕和作品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对人类关系所怀抱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心。


几年后,是枝裕和拍了《小偷家族》,私以为它是在《如父如子》上更彻底的一次创作。如果说《如父如子》还停留在他对血缘亲情的思考,那在《小偷家族》里,是枝彻底把世俗家庭概念瓦解,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背景各自复杂的小人物放在了一起,这种突破式的拷问令人拍案叫绝。

家庭里的“爸爸”像个真正的“父亲”一样,他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会在有了小妹妹到来后去找到闹脾气的哥哥祥太,开解和处理着这个家庭隐秘可爱的矛盾,看起来反而健康得像我们理想的家庭关系。

那种细碎日常里的洞察是真正的善意,而他的善意顺遂人愿充满力量感,那是“善本源”的部分,它甚至渗透着世俗之见或者还带有残碎的狡猾,有许多我们隐晦不表的东西是人性的纵横沟壑,经过万千筛选后的剔除所过滤剩下的,就是是枝留在电影里的,真实的善意和真实的暴力。

作者丨走走小姐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