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十三行ID:wzhauto2023·

谁能做好无图智驾,谁就能掌握更多话语权,这是行业共识。各家创新力量争先恐后,频频掀起风浪,而公众的目光似乎也更加青睐那些标签鲜明、打法激进的新势力。它们被认为代表了速度、突破与未来。然而,在这场聚光灯下的竞争中,全球新能源规模最大的车企——比亚迪,却被意外“忽略”了。

都在讲智驾的未来是规则与数据的双重较量。当规则趋同之后,数据便成为智能驾驶体系的生命线。从海量场景的积累,到模型的动态优化,数据驱动的能力边界决定了行业天花板。然而,这场技术博弈的叙事,更多地停留在主观假设中:认为新势力拥有更多突破性技术,而传统巨头却仍被视为“笨重的蜗牛”。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忽略了比亚迪的“另一面”。

刀片电池、12合一电驱、800V高压平台,构筑了比亚迪的“三电形象”,开启油耗2时代的第五代超级混动DM-i,这也是很多消费者对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固有印象。拨开对传统车企的刻板认知,就会发现在智驾赛道,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绝不仅是观众,而是强有力的竞逐者,甚至是主角。

01

电动是智能的基础,也决定智能的高度

当电动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汽车工业时,智能化的竞争已经悄然升温。人们习惯性地将比亚迪与新能源画上等号:刀片电池引领安全革命、12合一电驱系统实现高度集成、800V高压平台刷新行业效率,这些成就无疑让比亚迪成为“三电”的代名词。但鲜有人意识到,比亚迪的智能化基因同样深厚,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作为全国首个获得L3级自动驾驶测试牌照,以及率先进入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名单的企业,比亚迪的创新不止体现在算法与感知技术,而是深入硬件底层,自主研发了全球首款完全由整车厂自设计开发、自生产的车载计算平台。它摒弃了传统供应链的模式化限制,依托比亚迪自身的技术架构进行深度定制和优化,让智能化性能在电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无缝协同。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比亚迪般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当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外采电动化架构时,数据的割裂成为它们在智能化竞争中迈不过去的坎。于是我们看到,一些依赖供应商的企业,虽然喊出了“智能化驱动”的口号,却始终被动于生态体系的“规则制定者”,速成模式虽然短期内帮助部分企业抢占了新能源市场的份额,但长期来看,这种模式注定被技术的高度限制。反观那些坚持自研的企业,他们不仅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领域持续进化,还通过深入控制电动化底层硬件,为智能化搭建了无缝连接的数据生态,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甚至整个车辆系统无缝连接。



可以发现,电动化是智能化的基础,更决定了智能化的高度。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车企的抉择不仅关乎眼前的技术路线,更关乎未来的行业话语权。只有那些从电动化到智能化都实现深度掌控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出行革命中成为真正的“规则制定者”。

02

规则确定后,智驾迭代更拼数据规模

城区的导航驾驶被认为是智能驾驶落地的关键里程碑,既要在复杂的道路场景中自主完成驾驶任务,又需要兼顾安全性、用户体验和成本可控性。而把NOA做到好用,远比想象中更难,每多增加一个变量,就会让NOA系统的算法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当规则趋同之后,数据成为关键。NOA的研发需要庞大的数据基础和长期的技术迭代。真正能够实现“无图驾驶”的NOA系统,必须从海量数据中训练算法模型,同时不断验证与优化。传统的整车企业往往缺乏足够多的实时场景数据积累,而新势力则因缺乏庞大的量产车基数,数据来源受限。



面对这场技术与实力的比拼,比亚迪既有技术又有规模。比亚迪通过自建整车智驾实验中心,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路况与场景,进一步加速了技术迭代和优化的进程。这种从基础研发到技术验证的闭环体系,保证了比亚迪智能驾驶技术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也让其研发实力跻身行业顶尖水平。



如今,天神之眼的城市领航(CNOA)和高速领航(HNOA)功能,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依托超远距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高清摄像头等多重传感器,能够精准完成红绿灯通行、路口自主转向、智能避障、超车变道等复杂操作。甚至在乡村的泥泞土路,都能自如行驶。



另外,在停车场景中,易四方泊车技术以全球独创的方式重构了传统泊车模型,结合易四方运动模型的规控搜索算法与四电机灵活平稳的控制能力,不仅能智能调节车辆泊入,还将泊车效率提升至快于50%老司机的水平,实现了三大行业首创——断头路泊车、近距离代客泊车、双速泊车。



今年11月,比亚迪已经达到了新能源车1000万的规模,并且月销规模已经超过50万辆,在2024年提前完成了当初设定的360万辆年度目标,其中王朝、海洋不断在扩大基本盘,还有方程豹、腾势、仰望在扩展增长盘,都在为智驾技术不断迭代优化的做支撑。

依托庞大的销量,可以持续为比亚迪提供海量的真实行驶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深度分析和挖掘,帮助优化算法和模型,甚至可以细化到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城市的驾驶习惯和交通场景,显著提升智驾系统的适应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对不同路况、驾驶行为的精细化建模,天神之眼在各类场景中的表现得以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场景化智能驾驶的高度匹配。

03

智驾从“配置”变成了“系统”

传统外采方案中,感知、规控、执行三个关键环节的系统由不同供应商开发,各模块之间通过接口完成基本的数据交换。这种模式不仅会产生数据延迟,还可能导致系统反应速度降低、可靠性受损。而比亚迪的BAS 3.0+架构,则从底层重新定义了整车智能系统的设计逻辑。它通过自主研发的整车感知主干网络和规控网络,将近100种传感信号整合到统一平台,并加入了独有的超人类安全网。感知、决策与执行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让整个智驾系统不仅反应更快、更准确,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整体安全性和性能。



在执行环节,比亚迪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彰显了整车系统的融合优势。BAS 3.0+架构中,易三方、易四方和云辇技术不仅是底盘或悬架的独立功能,更是智驾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技术的加入,智驾系统实现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协同。无论是城市路况中的复杂转向,还是高速巡航中的动态稳定控制,这些技术都能将智驾指令与车辆硬件性能深度匹配,带来“超人类”的驾驶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璇玑架构是比亚迪将智驾从“配置”推向“系统”的另一关键要素。外采方案的最大瓶颈在于升级的滞后性,由于依赖第三方供应商,系统优化往往要经历多方协调,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而比亚迪的璇玑架构通过统一的软硬件平台,确保了整车系统的可升级性与定制化能力。从硬件上,璇玑架构可适配不同车型,从A到D级车的智能配置需求都能满足;从软件上,自研能力让每一次功能更新都能迅速落地,OTA更新不再只是补丁式优化,而是整车性能的全面进化。

市场中的智驾技术大多停留在“有”和“能用”的层次,解决的是用户在复杂路况中的功能性需求。而比亚迪则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将智驾升级为“全”和“好用”。智能驾驶不再是车辆的独立“配置”,它已经成为整车系统的一部分。比亚迪通过从底层到架构的全面整合,将“智驾”推向了新的高度。无论是功能性能还是用户体验,“天神之眼”智驾系统都在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边界,让未来的汽车真正具备系统化的智慧,而不仅仅是一块拼接在整车上的“智能芯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