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馆藏不仅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和工艺品见长,更有古籍善本10万册。
而这其中就有被收藏大家端方称为“天下第一”的北宋拓《麓山寺碑》,以及从未公开出版过的过云楼旧藏北宋拓《多宝塔碑》、宋拓《古本兰亭》,无一不是备受碑帖爱好者关注的重要藏本。
在苏州博物馆与西泠印社出版社的共同策划下,最终精选5种馆藏善本,合为“苏州博物馆藏善本碑帖精华”系列刊行,以飨广大碑帖爱好者。
5种善本分别为:
1.北宋拓麓山寺碑
2.北宋拓多宝塔碑
3.宋拓古本兰亭
4.明拓孔子庙堂碑两种
5.明拓七姬权厝志
此5种碑帖可称苏州博物馆馆藏碑帖极具代表者,分别来自几次较大的捐赠,如过云楼顾氏、吴湖帆的女儿吴思欧和她的先生吴纪群、何亚农及其子女,均为江南地区重要收藏家族。
出版实拍视频
01
北宋拓麓山寺碑
《北宋拓麓山寺碑》
苏州博物馆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521-3
开本:787mm×1092mm 8开
定价:450.00元
昔人论书,曰“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自唐初书法“二王”道统确立以来,尤其随着怀仁集字《圣教序》之刊行,王羲之行书可谓风靡天下。历来习王字行书者,世推盛唐之李邕最为高明,而《麓山寺碑》则为其生平行书碑刻最煊赫著名之物。
《麓山寺碑》系李邕开元十八年(730)九月贬为岭南钦州遵化县尉时,道经现湖南长沙,应当时代理潭州刺史窦彦澄所请而自撰自书者。碑立于潭州麓山, 圆顶饰螭首浮雕,通高四百厘米,正文高二百五十八厘米,宽一百三十五厘米。篆额“麓山寺碑”四字,不见书者姓名。碑阳正文二十八行,行五十六字,文末署名“前陈州刺史李邕文并书”,且有“江夏黄仙鹤刻”之题记。
碑阴三层,为当时州县官之题名赞语。碑文主要叙述了麓山寺的起源与沿革,即自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始,历经六朝而至隋唐凡四百六十二年之间,历代高僧大德与本州刺史牧伯前后计二十余人草创、经营、维护之经过与功德,最后则述及此碑建立之缘起。
《麓山寺碑》现在传世最早有北宋拓本,即十六行“若冥搜想”之“搜”字未泐者,传世比较公认的至少有五种: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玮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本、原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赵世骏本、美国翁万戈藏乃祖翁同龢本(现藏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藏端方本。
其中苏州博物馆所藏端方本,系云龙纹旧锦面,清末王诚隶书题签,一册,墨心计二十四开,一行七字,半开四行,高三十九点八厘米,宽二十三点一厘米。
根据鉴藏印与跋文可知,此册清中期以来历经王澍、赵烈文、吴云、李鸿裔、端方、完颜景贤、何厚琦等名家鉴赏、递藏,最后由何厚琦而归族弟何澄,何澄又曾出示吴湖帆鉴赏,1956年由何澄及其子女捐赠入馆。
作为传世比较公认的宋拓本,苏州博物馆藏端方本《麓山寺碑》可谓纸墨深古、气息醇厚。
其开本宏阔、落落大方,存世碑帖边幅有如此之大者亦不经见;又此本一行七字,相较于一行五字或六字之剪裱本似乎更能体现李邕行笔的气势与章法。而披览整册,文字通篇大体可读,虽首页损泐漫漶比较严重,或正乃未经洗碑之故也。清康熙以来大致流传有绪,特别是曾经三任网师园主人鉴藏,故与吴门渊源颇深。
尚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博物馆藏端方本在考据点上,除了“搜”字未泐符合一般北宋拓本特点之外,篇首“除结涧阴”之“涧”字尚可见残字,乃他本所无。其下“阴”字连右下边大块损泐石花,故综合推测,此本或系传世最早之宋拓。
苏博本旧有缺佚一开两页,计五十六字,即文中述及慧龙禅师处之“(迹)其武,凭其高,超乎云门,绝彼尘网。深以为性有习,道有因,止于心,反于照,习也者。坐乎树,居乎山,因也者。固习而无因,则不往;因而无习,则不证。是”。有意思的是,此正是宋车若水《脚气集》所讥李邕文法不佳处之文字。
02
北宋拓多宝塔碑
《北宋拓多宝塔碑》
苏州博物馆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520-6
开本:787mm×1092mm 8开
定价:420.00元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载(752)立,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徐浩题额,史华刻。
碑文内容为楚金禅师一生之学佛事迹和多宝塔兴建之由,以及建塔过程中的各种祥瑞之兆。原碑高二百八十五厘米,宽一百零六厘米,书三十四行,行六十六字,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碑系颜真卿四十四岁壮年所书,与其晚年作品如《麻姑仙坛记》《中兴颂》《颜勤礼碑》等风格殊异,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为后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苏州博物馆藏拓本为过云楼顾氏旧藏,剪裱本,面板包锦缎,题签居左无字,墨心总二十一开,半开五行,每行十字。另顾文彬跋一开两页,李鸿裔诗跋一散页,后人誊录王文治跋一散页。
拓本首页钤“元和顾子山秘笈之印”“过云楼考藏金石图书”两枚朱文印,末“史华刻”之“刻”字处钤“西蠡经眼”白文印。
此本第十五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第十四行“归功帝力”之“力”字亦未损,全碑字口方棱,笔画之间的“牵丝”尚清晰可辨,神韵风采飞扬,可知为宋拓本之精品。
其余字况与故宫博物院藏清内府懋勤殿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汪稼门本类似。“无化”之“化”字略损,“户庭期满”之“期”字损其半,“真龙”之“龙”字亦损其半,“同谬”之“谬”字略损。
顾氏跋云:“此是宋拓精本,水旁三点牵丝之迹毕露,与复初斋所记宋拓本正合。甲寅在京师,有那绎堂藏本,并时无两。殷述斋太史一见惊叹,诧为至宝。余为和会归之。今获此本,足与颉颃。”殷述斋即吴江收藏家殷寿彭。
此本面板锦缎之上、碑文末页左侧“西蠡经眼”白文印旁,各有一藏经纸题签,均依稀可见背面文字。
金粟笺纸也称金粟纸,浙江海盐县金粟寺收藏经卷所用纸张,主要用作大藏经的印制,质地坚固结实,内里加蜡,表面平滑并具有光泽,而无帘线痕迹,品质极佳。每张纸上都印有“金粟山藏经纸”的红色印章,传为苏州造纸工匠所特制,寺内僧侣亦有制纸秘法。明、清两代,文士们常以用金粟山藏经纸作书画的引首为荣,然而因造纸技术失传已久,传世之金粟笺纸极少,故仿制此纸的现象非常普遍。
此顾氏藏本之藏经纸虽非带印之金粟山藏经纸,但也可略窥当时以藏经纸为引首之风气,可见顾氏对此本之重视。
03
宋拓古本兰亭
《宋拓古本兰亭》
苏州博物馆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524-4
开本:787mm×1092mm 8开
定价:460.00元
传世单刻帖,无论版本,还是数量,均以《兰亭》为最。清末侨居苏州的吴云(1811—1883,号平斋)旧藏《兰亭》善拓逾两百种,故颜其室曰“二百兰亭斋”。可惜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后,吴平斋所藏《兰亭》存者不过十一二种而已。几乎与之同时,从顾文彬(1811—1889)开始,经顾承(1833—1882),至顾麟士(1865—1930),祖孙三代四方搜求,过云楼收藏书画之外,碑帖亦可称大宗。
顾文彬在《过云楼书画记·凡例》中,曾言及自藏“云霞蔽亏”四字未泐之《九成宫醴泉铭》、五字不损本《定武兰亭》之类不下百十种。
苏州博物馆藏《古本兰亭》册,由顾公硕先生捐赠,系过云楼旧藏善拓之一。此虽宋以后翻本,却迭经名家递藏,为顾氏所珍视。
同治九年(1870)六月初三日,顾文彬致顾承家书中提及:
近日新得书画三种:一北宋拓《定武兰亭》卷;一恽题石谷《十万图》册,共八十金;一王孟端山水长卷,三十金。《兰亭》墨色醇古,字亦不黯,无一字拼配,描失大段,与我家《古本兰亭》相仿,而五字不损,实为过之。有北宋人观款,其为北宋拓无疑。旧为笪江上藏,后以二百金归于高江村,其值注明卷末。及今又逾二百年,反以贱值得之,岂非奇缘?前有江上篆书引首及小楷跋十余行,后有宋、元及有明、国初名人十余跋,皆推崇极至。我家宋拓帖佳者不少,然如此披挂整齐,却未曾有。
由此可知,顾文彬在得到宋拓《定武兰亭》卷后,曾将之与此册校勘,认为新得之本胜过家藏《古本兰亭》。可以肯定,至少同治九年(1870)六月以前,《古本兰亭》已进入过云楼,原为顾氏收藏《兰亭》拓本中之善本,直到宋拓《定武兰亭》卷归顾氏,方才退居其次。
不过,此本之精善虽不及宋拓《定武兰亭》卷,却仍是过云楼所藏诸本《兰亭》之白眉。光绪九年(1883),顾文彬编刻《过云楼藏帖》八集,据拓本摹刻列入其中者仅《定武兰亭》卷、《古本兰亭》册两种,见《过云楼藏帖三集》,是其明证。
此册拓本三开半,有乌丝界栏,前有明代收藏家华夏(1494—1567)题签“宋拓古本兰亭。第一神品,东沙子鉴藏”,后人皆袭用其定名不改。
“古本兰亭”一说,或典出北宋黄庭坚。其楷法妍媚,自成一家,游荆州,得古本《兰亭》,爱玩不去手,因悟古人用笔意,作小楷日进。事见宋人桑世昌《兰亭考》卷九。
此拓本首行“之初”、末行“斯文”四字上残存半印,惜前、后两半印合之仍不全,似“邕”似“印”,不能确定。以印色辨之,必华夏、项元汴(1525—1590)以前人,颇疑为宋元旧记,明代改装,遂失其半。
从拓本面目观之,此当出定武一系。 拓 本后华夏跋云:
予家向藏《兰亭》十余种,以定武本为最,此本得之最晚,似更出定武之右。吴君婴能见而爱之,以海岳《潇湘烟雨卷》易去。云烟过眼,予何敢终据,尚有定武本亦差堪自慰耳。
难能可贵的是,此册前后的华夏题签及跋,据王照宇研究,“极有可能是华夏目前存世的唯一墨迹”,其余墨迹署名华夏者或皆为托名。
本册另有张凤翼、殷寿彭、顾文彬、吴云等人跋语数开。
04
明拓孔子庙堂碑两种
《明拓孔子庙堂碑两种》
苏州博物馆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522-0
开本:787mm×1092mm 8开
定价:590.00元
《孔子庙堂碑》传为唐初虞世南撰文并书丹,乃为旌记唐长安城国子监内孔子庙堂建立之盛事,惜原石在同朝已佚,现仅存两块翻刻石碑,以及唐至当下的历代拓本。
苏州博物馆藏《孔子庙堂碑》拓本(以下简称“苏博本”)为吴湖帆旧藏,由东西庙堂本合装而成,1968年吴湖帆婿吴纪群捐赠给苏州博物馆,登记信息为“明拓庙堂碑”。
西庙堂本碑文共二十四开半。“虞世”“大唐抚运率繇王”“风永宣金石”三处不可见;“赫赫玄功”之“玄”字泐损,“推诚奉义翊戴功”缺。
东庙堂本碑文共二十六开。苏博藏拓本部分文字以及本身翻刻的碑石基底要明显比启功本清晰、泐损较少,拓印年代自当早于启功本。苏博本二行“中舍人”之“人”字、“相王旦”之“旦”字均完好,此是明拓特征;“希夷不测”之“希”字似有泐损,但按王壮弘表,乾隆后“希”字缺损左半,苏博本“希”字字形却相当完好,只是上部稍有漫漶。基于此,苏博藏东庙堂至迟应与王壮弘所言清初拓本同时,为迄今出版所见最早拓本。
苏州博物馆藏《孔子庙堂碑》东庙堂本碑文和题跋钤有“梅景书屋”“吴湖帆珍藏印”“静淑宝藏”“萧炳椿印”等印,留有萧炳椿跋七段、张芾观款一段、吴湖帆跋二段。
西庙堂本首开钤有“梅景书屋”“吴湖帆珍藏印”“静淑宝藏”“章炳麟”四印, 末开钤有“章炳麟”印,留有吴湖帆跋一段。
此二本入藏梅景书屋相隔时间并不长,或是在得到东庙堂本后,如跋文中所记,潘静淑临帖“犹嫌墨色不光润”,复又积极搜检其他版本,只可惜潘静淑未过半载即别人世,吴湖帆将二册合装本留予女儿吴思欧。
05
明拓七姬权厝志
《明拓七姬权厝志》
苏州博物馆 编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 978-7-5508-4523-7
开本:787mm×1092mm 8开
定价:350.00元
对于《七姬权厝志》内容的考察,近年以贾继用《〈七姬权厝志〉考》最为详细,至于版本之考辨,则以王壮弘《〈七姬权厝志〉及其翻刻本》最为精审。目前,经眼吴湖帆藏明拓真本,并撰文进行系统介绍者,也只有王氏一人。吴氏梅景书屋所藏《七姬权厝志》明拓本,数量不止一件,原、翻杂糅,在他身后散落四方,大多下落不明。
苏州博物馆所藏此册为吴湖帆赠予女婿吴纪群的明拓旧翻本,木夹板原装一册,经其校勘认定为明拓杨慎(1488—1559)翻刻本,20世纪80年代由吴纪群、吴思欧夫妇捐存苏州博物馆。
此册共计七开,第一开为扉画,最后一开为题跋,墨拓本身凡五开。
吴湖帆所藏碑帖,往往册首装有扉画,此册亦不例外。此帧扉画设色,近处一角坡石,树木蓊郁,余皆湖山,波光粼粼,长桥数孔,横跨湖面,高士一人,鹤立桥头,举头望天,夜空之中,明月破云而出,远岑依稀。此种景象,不禁让人想起苏州城南石湖畔的行春桥中秋夜景。吴湖帆题款云“拟陈秋水长桥玩月图。秋水尝为潘元绍作此图,摹其意于《七姬权厝志》册端。庚午六月,吴湖帆”,下钤“吴万”朱文方印。
是册川沙沈氏本墨拓第一开右裱边有吴湖帆题:“明拓《七姬权厝志》。川沙沈氏旧藏本。唐鹪安曾藏,以归沈氏者。湖帆记。”卢熊所篆首分两行,首行四字,第一字“七”右上角钤“铭心绝品”朱文方印,为吴湖帆鉴藏章。次行仅一“志”字,下装藏经纸,有吴湖帆题记“宋书权舆。湖帆题《七姬志》,以贻纪群贤甥研玩”,旁钤唐翰题“鹪安平生真赏”朱文长方印、吴昌绶“昌绶审定”白文方印。
志文改装成册后,每半开五行,每行十一至十三字不等。 最后一开“铭曰”一行下方钤“铁云审定金石书画”朱文长方印,是经刘鹗(铁云)收藏之证。 末三行落款,“娄江卢熊篆盖”下钤吴纪群“纪群心赏”白文长方印。
左裱边吴湖帆并题“右拓本缺文大者四十字,又半字二;小者十三字。余用泥金补书,依所藏陆润之藏孤本临入。湖帆记”。最后一开为吴昌绶、吴湖帆二家题跋。
此拓本入梅景书屋以前,从藏印、题记等线索考察,曾经唐翰题、沈树镛、刘鹗、吴昌绶诸家鉴藏题跋,而未见乾嘉以前之鉴藏痕迹,颇怀疑此本已经被重新装裱过。
吴湖帆自1929年开始,陆续收藏的《七姬权厝志》计有川沙沈氏本、太仓陆氏本、霍邱裴氏本等数种。最初通过比对拓本、影印本等,确定太仓陆氏本为传世原拓真本,并将原属于川沙沈氏本的沈灏题跋,移装到太仓陆氏本之后,直接导致“沈灏题跋本《七姬权厝志》”这一概念,在他收藏期间发生彻底改变。1943年,吴湖帆将重装后的川沙沈氏本赠予女婿吴纪群,认定此本为明杨慎翻刻拓本。
以上5种善本,仅《北宋拓麓山寺碑》曾黑白影印出版,其余均为首次出版面世。
本次出版,图片数据为全新1200dpi高精度采集,且邀请碑帖印制经验丰富的朱明先生担任本系列丛书监制。制作团队前后多次到馆,将校色样、上机试印样与底本进行逐一比对,反复调整,力求“下真迹一等”。
5种图书开本统一为八开,内芯为原大、原色印制,蝴蝶装形制。
底本有包面锦缎者,图书封面也采用原样锦缎定制。
书末各附有一篇苏州博物馆研究专家所撰研究专文。
此5种碑帖均独立使用书号,一书一箱,可单种购买。
另限量发行5种合装300套,附赠编号藏书票。
注:本文根据书中题解整理而成。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