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甘肃】

伏羲女娲:肇启文明的人文始祖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雍际春


伏羲城


秦安大地湾遗址

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既有多如繁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等实物证据,也有见于典籍史传记载和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史传说。在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中,位居三皇之首的伏羲,在上古洪荒时代,他与女娲成婚,夫妇共同带领部族进行了一系列发明创造,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和文化的奠基者,是肇启文明的中华人文始祖。

开天辟地的英雄

根据古史传说和《周易》《左传》《山海经》等文献记载,伏羲之母为华胥氏,她在雷泽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历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纪。伏羲出生地成纪就是现在天水市秦安县一带。以秦安为中心的天水地区,曾经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这里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娲及其部族活动的遗迹和传说故事。天水市北三阳川的卦台山又称画卦台,相传为伏羲画卦处,至迟从唐宋以来卦台山就建有庙宇祭祀伏羲。卦台山近旁又有龙马洞、分(风)心石等与伏羲画卦和姓氏相关的遗迹。秦安县陇城镇现有女娲庙,而早在汉代以前在镇北山上就建有女娲庙。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天水市城西的伏羲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这些遗存和发现与天水一带距今八千年前的大地湾、西山坪和师赵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交相印证天水乃至甘肃地区是羲里娲乡、始祖故里。

关于伏羲、女娲的身世和创世活动,自古以来不仅在天水和全国各地长期流传,而且题材异常丰富,形式多样,但实质内容则大体一致。主要有洪水故事、兄妹成婚、抟土造人、女娲补天等故事。1942年在长沙出土的战国中晚期楚墓的帛书甲篇为我们提供了伏羲女娲开天创世的珍贵资料。帛书的内容大意为:

在天地还没形成,世界处于混沌状态时,已有伏羲、女娲二神,他们结为夫妇,生子四人。他们开辟了天地,是因为懂得万物参化的法度。为此,他们跋山涉水观察山川自然,并疏通山陵,使山川与四海通气,协和阴阳,使天地星辰有序运转。当时没有时序日月,他们制定了历法,让四个儿子轮流协理和代表四时。又过了一千数百年,帝俊生出日月,从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造了天盖并用五色木的精华加固天盖,使它旋转。炎帝又让祝融助四神奠定三天四极,敬事九天,以求太平。帝俊又制定日月运行的规则。后来,共工制定了十天干和闰月,分一天为宵、朝、昼、夕,历法更为准确。于是,百神司职、日月有序、风和雨顺的世界形成了。

另外,《淮南子·览冥训》又有女娲补天的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就清楚地表明,伏羲、女娲夫妇开天地、参万物、协阴阳、定四时、通山川,使混沌无序和荒凉寂静的世界有了运行秩序,无疑,伏羲、女娲就是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创世英雄。

婚姻制度的奠基者

相传大洪水过后只有伏羲、女娲幸免于难,成人后他们结为夫妇繁衍人类。据《独异志》记载,“昔宇宙初开之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时人娶妇执扇,象其事也。”伏羲、女娲兄妹结为夫妇后,人类由此得到繁衍,而后世中国人结婚女子盖盖头的习俗,可能就源自女娲“结草为扇,以障其面”。

《风俗通》对女娲“造人”还有另一种说法:“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

伏羲、女娲繁衍人类的故事虽有不同的版本和多种情景描述,但其作为始祖繁衍人类的实质则是一致的。伏羲、女娲也是婚姻制度的奠基者。史称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这是对对偶婚制的确定和规范,是婚姻制度的巨大变革;又定姓氏,则是姓氏制度的发端。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媒因置婚姻”以及“抟土造人”等,因而又被尊为高媒之神和生育之神。可见伏羲、女娲还是婚姻制度的奠基者。

随着伏羲部族的强大,他们东进中原,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遍布黄河流域和南、北方地区。正如闻一多所说,伏羲部族从黄河上游迁入中原后,古代的“诸夏”及其同姓的若干夷狄都是龙族团即伏羲的后裔,如五帝时代的黄帝、颛顼、祝融等众多首领;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荆楚吴越各蛮族。今天的满、苗、瑶、彝、藏、壮、布依、佤、黎、水、畲等各族,都奉伏羲、女娲为始祖。可见在上古民族萌芽之时,伏羲就被大部分族群所认同,因而伏羲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始祖。

一画开天的人文始祖

相传伏羲及其部族有众多的发明创造,主要有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取火种、养牺牲、作甲历、定嫁娶、创礼乐、制九针、立占筮、设九部、以龙纪官等。始画八卦是对世界阴阳二分和变异规律的发现与概括,并抽象为符号加以表示;造书契就是文字的初创;取火种、结网罟、养牺牲以供庖厨、制九针治病疗疾等,既扩展了生产领域,提升了生存能力,也大大改善了先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标志着中华先民告别了野处穴居、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作甲历、制礼作乐和立占筮规范了生产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运行,丰富了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并具有了趋利避害的预测能力;设九部、置六佐、以龙纪官则是画野分疆、分部管理民众和官制的萌芽,也是进入酋邦文明的反映。这些发明创造涉及物质文化的众多方面,精神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制度文化的萌芽。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从这些发明创造中导源发祥。如八卦及其易学体系既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活水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道家学说与诸子思想、传统医学等都直接或间接发轫于此。这就充分说明伏羲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活水源头。

史称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这说明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随着迁徙和部族间的大交融,伏羲氏将渐次征服和结盟的各部落图腾也部分地融入蛇图腾,从而形成了以蛇身为基础,附加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多图腾组合的龙图腾。龙图腾由生物性的蛇复合、混血成为虚拟生物的龙,正是伏羲部族征服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强大在上古图腾崇拜上的典型体现。这种图腾崇拜习俗和文化心理世代传承,因此,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龙有着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并代代相传。于是,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龙已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情感纽带和精神象征。可见,龙图腾崇拜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和标志。

羲皇故里的文化传承

伏羲事迹与传说起自先秦,秦汉时被纳入中国古史体系,至唐代时三皇之首的地位被固定下来。自先秦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贡献,伏羲乃至女娲传说成为中华民族历代口耳相传又见诸典籍史册,并成为推崇、歌颂、祭奠、信仰、寻根的对象。于是,历代贤哲学人乃至统治阶层,遂以伏羲、女娲事迹及其文化创造活动为基础,复经演绎加工和增益扩展,加之民间传说的推衍流传,民间信仰崇拜与风俗习尚的浸润习染,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博大、内涵深奥丰富而蔚为大观的伏羲文化。

羲皇故里天水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由来已久,相沿成习。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复公祭伏羲活动,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06年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起,公祭大典开始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14年海峡两岸开始同步共祭伏羲。2022年公祭大典以“讲好伏羲画卦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为此,天水市民族宗教委员会首次组织56个民族代表参加公祭伏羲大典,以表达中华民族对始祖伏羲的共同敬仰。2023年大典以“赓续历史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突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追求。通过公祭大典、学术研讨、线上线下同步祭祀等系列活动,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重要平台和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和天水市高度重视伏羲文化的发掘研究和传承开发,成立研究会,定期举办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举办公祭伏羲大典、商贸洽谈会等。特别是2013年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规划将天水所在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确定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特色文化品牌。天水市还启动了“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成立伏羲文化促进会、伏羲学院,编纂“中华伏羲文库”大型丛书。羲皇故里的伏羲文化传承弘扬和研究开发不断深入,并迈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

伏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伏羲时代已是遥远的过去,但是,由伏羲所开创和奠基的中华文明与文化仍然是滋养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中国原典文化的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基调,中华民族从多元融合到凝聚一体,无不肇启于始祖伏羲。因此,伏羲及伏羲时代,是中华民族童年历史和族群文化的最初记忆,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源头和根基。

民族精神根植于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文化,是该民族在文明化过程中所积淀的文明精华和一直传承遵循的基本观念、信念、原则和精神归宿,是优秀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意志品性和文化传统的凝结,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伏羲及其部族穷究天地的探索精神,大无畏的创造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柔相济的变通精神,包容求同的和合精神,哺育和塑造了中华民族,并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绵延壮大,历经磨难与考验而不断复兴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基因密码和力量源泉。

在新时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觉。因此,由伏羲所开创和奠基的中华古老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无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开创美好未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及精神源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传承中创造性转化,在发掘中创新性发展,在践行中弘扬光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