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伏羲庙。图据新华每日电讯

  陇山苍苍,渭水泱泱。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从甘肃渭源鸟鼠山蜿蜒而出,一路逶迤,横贯甘肃、陕西。在甘肃省天水市,渭河绵延流淌近270公里,哺育出黄土高原的这一抹深绿,也滋润了泱泱华夏,孕育了赫赫文明——
  天水拥有8000多年的文化起源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让天水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伏羲文化无疑是天水悠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传,三皇之首伏羲氏诞生于此,在这里画八卦、造书契、取火种、作甲历、制嫁娶、创礼乐、立九部、制九针,引导华夏先民告别洪荒、迈向文明。天水因此被称为“羲皇故里”。
  在天水市,一座古柏掩映、绿琉璃覆顶的古建筑群闹中取静,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建筑年代较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走进横跨500多年历史的伏羲庙,从古树、古建、古碑,到匾额、楹联、木雕,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伏羲的历史渊源,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

古庙隐于闹市


  清晨,天水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刘复兴总会穿过熙攘的闹市区,来到位于天水市秦州区的伏羲庙走走看看。
  唐槐傲立、古木参天。宏阔幽深的伏羲庙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伏羲庙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代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一年一度公祭伏羲大典的举办地。
  “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实体化、具象化,是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结合。它以空间作为媒介,让游客感知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伏羲文化的内涵,这是对民族记忆的凝固与保存。”刘复兴说。
  自古以来,关于伏羲的传说在天水口口相传,源远流长。伏羲庙大门明间檐柱上,悬挂着一对楹联:“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祖。”据介绍,此联是集明代书法家胡缵宗《伏羲赞》诗句而成,讲述了伏羲的功绩。
  沿中轴线一路行进,主体建筑先天殿呈现在眼前。这是伏羲庙最古老的建筑,有540多年历史。殿内正中,高达3米的伏羲彩绘圣像身披树叶,手托八卦,殿顶绘制着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史料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古地名,今天水),都于陈州(今河南淮阳)。刘复兴介绍,天水伏羲庙内的伏羲圣像,是青壮年氏族部落首领的形象。河南淮阳太昊陵中的伏羲圣像则身穿朝服,是其暮年形象。
  “两地塑像的形态区别,反映了伏羲文化传承的源流关系。”刘复兴说。
  整体而言,先天殿庄严肃穆、雄伟壮丽。若将镜头拉近,便能看到精雕细刻、纤巧秀丽的另一面——拱板、斗拱、平板枋上雕饰着奇花异草、八仙过海等历代彩绘,各色花纹镂雕装点着槅扇门和槛窗。“历经数百年沧桑,木雕已褪去浮华,留下历史的本色。”手抚槅扇门上精致的木雕,刘复兴感慨。
  古柏参天,柏影掩映。走进伏羲庙,人们总会被参天古树吸引驻足。根深叶茂的古树名木是这方宁静古朴之地必不可少的点缀。相传,伏羲庙创建之时,曾在庙内种植了64株古柏,象征伏羲64卦之数。现存的37株古柏被称为伏羲卦柏。
  先天殿前,一株千年侧柏傲然挺立。树干从根部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已枯死多年,另一支倾斜于先天殿屋面上方,每逢春夏,仍枝繁叶茂,在殿前洒下片片光影。树干上深深浅浅的印记,犹如时间的刻度,记录着历史变迁的密码。
  历经500余年历史,伏羲庙何以光彩依旧?
  “这离不开长期的修缮和保护。”天水市博物馆馆长刘玉璞说,自建庙以来,伏羲庙共经历了12次维修。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开展3次保护修缮,基本恢复了史料记载的格局。
  不止于此。天水地形呈现“两山夹峙,一水东流”的特点。明清时期,依此地形,天水形成了东关城、大城、中城、西关城、伏羲城五座相连的城,其中最西端的就是伏羲城。近年来,当地拓宽伏羲城古巷道,保护维修城内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重现了历史中伏羲城的繁华景象。
  在刘玉璞看来,每一次修缮,如同一次“生命”的延续:“我们将依托数字化保护项目,把伏羲庙古建筑的数据和信息保留下来,为下一步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肇启文明的伏羲氏


  《尚书·序》云:“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在我国古代各类文献典籍中,记载着伏羲及其部落的发展和演变。从只言片语的记录中,不难拼凑出一个人首蛇身、以龙纪官、教化民众的人文始祖形象。伏羲是人还是神?伏羲是个体还是部落?伏羲从何演变而来?多年来,专家学者们怀着“寻根问祖、正经补史”的初心,探求伏羲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之谜。
  距离伏羲庙所在地50多公里的天水市甘谷县西坪遗址,曾于1958年出土鲵鱼纹彩陶瓶。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生动可爱。有学者认为,这与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相呼应。
  同年,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的大地湾遗址被发现。这里不仅出土了大量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还发现了我国年代较早、规模较大的“宫殿式建筑”。部分学者认为,这与伏羲传说所反映的原始生活一脉相承。
  关于伏羲传说的溯源并无定论,专家学者观点不一。伏羲作为华夏文明的奠基者,却是普遍共识。
  数十年来,天水伏羲文化促进会会长雍际春一直从事伏羲文化研究。在他看来,伏羲及其文化创造活动反映了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中期渔猎畜牧向农耕过渡的文明肇启时代。
  “伏羲文化内涵丰富,它既是中华文化本源,又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哲学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宝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雍际春说。
  以伏羲八卦为基础的《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周易·系辞下传》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刘玉璞说,伏羲创画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后经周文王、孔子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对立统一的阴阳八卦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模式,为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创立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蕴含的和谐大同的辩证思维,更是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羲代表的龙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部族最初以蛇为图腾,在征服了许多部落后,创造了以蛇身为基础、多种动物特征集于一身的龙。”雍际春说,《补史记·三皇本纪》等文献指出,伏羲“蛇身人首”“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龙图腾的形成,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统一在古老图腾崇拜中的典型体现。”雍际春说,伏羲之后,炎帝、黄帝等都继承了龙图腾,龙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全世界华夏儿女都因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

羲皇故里祭伏羲


  探寻伏羲的脚步并未停歇。天水连续多年举办伏羲文化论坛,汇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多角度研究阐释伏羲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开创文化,伏羲文化必然蕴含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中华文明密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宁说。
  在“羲皇故里”天水,祭祀伏羲的传统由来已久、世代传承。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传统。宋代太平兴国初年(公元976年),在天水三阳川卦台山创建伏羲庙祭祀伏羲。明嘉靖时期,朝廷专门制定标准祭文和礼乐,天水伏羲庙成为朝廷认可的全国伏羲祭祀中心之一。
  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举办公祭伏羲大典;自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2013年开始,公祭伏羲大典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机构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水市人民政府承办。
  如今,伏羲文化已成为海内外华人普遍认同的民族精神象征、文化标志和情感纽带。公祭伏羲大典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盛会和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据新华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