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抗日神剧中,将日军描述成了一群毫无战力、傻头傻脑的废物,不仅轻易可以将其击杀,甚至还有徒手撕鬼子的场面。而事实上,在抗日战争中,日军是极其难对付的。

据1944年军令部的统计,当时第二战区敌我兵力对比是13:100,第三战区是20:100,换言之,如果平均来算,六个中国士兵,才能抵抗一个日军士兵。当时的中国军队的兵力远超过日军,我军一共有320个师,而日军的兵力大约是40个师,敌我兵力对比是1:8。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军,除此之外,当时日军的战斗力也普遍超过我军。

训练有素,作战高效

是时,日军98%以上的士兵小学毕业,日本在20年代义务教育普及率就达95%,而在中国军队中,只有5%的士兵识字,截止1936年,全国也只有广西一个省实行了强制义务教育。

在下级军官中,日军有超过50%的军官,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专业军事院校的培训。二战初期的日本士兵,普遍接受过时间为11个月的军事训练。

按照日本《步兵操典》的规定,日军在新兵训练中,有两个月是射击训练,每个月的子弹消耗,步枪不能少于150发,机枪不能少于300发,一年的训练子弹是1800发。

不论从受教育水平和训练时间,当时的中国军队都远低于日军,我军时常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随着战争的继续,日军老兵比例的下降,中国军队的战力开始逐步提升,战局才发生转变。



不可否认的是,日军的单兵作战能力的确不错,但在整个战争中,这不是最重要的,让我军难以招架的,是其作战的高效率和密切的配合。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苏军每发射100发子弹,可以击杀8名敌人,而日军的100发子弹,可以击杀10-20人。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日军一直致力于提升作战效率,也就是说,用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在表现上就是枪法准,火炮射击也极其准确,配合极其默契。

一般情况下,日军的炮兵第一次炮击后,马上修正位置,第二发便可以击中目标,虽说当时日军的装备和欧美军队还有不少差距,但如此精准炮击,对我军的火力点构成了很大威胁。

师团是日军确定编制的第一级作战单位,由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多兵种组成,既有火力、也有机动力和保障力,日军不仅可以联合海空军作战,一个师团也可以单独作战。

日军的多兵种配比如步炮协同和地空一体化进攻,也是当时中国军队望尘莫及的。



据八路军老兵回忆,日军部队之间配合很好,一旦遇袭,能迅速展开,依靠地形躲避,并迅速在单兵之间形成交叉火力掩护,一旦日军形成战场配合,几乎就没了射击死角,再进行进攻,难度就很大了。

白刃战斗能力,普遍强于我军

日军习惯于白刃战,对此“乐此不疲”,在抗战初期,日军的白刃战能力普遍强于我军。在日军的《统帅纲领》中有如下记述:

“虽然现今物质方面进步巨大,然而,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精神因素,和以往并无不同”。

日军中往往有这样一个理念,他们坚信只有用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白刃战符合日军武士道精神传统,尽管在对付美军时,日军的白刃战占不到丝毫好处,但在中国战场,白刃战还是有不小作用的。

当时的中国军队还在大范围使用汉阳造,大刀、长矛也是屡见不鲜,所以在抗日战场,时常可以看到白刃战。



随便提一下,有人说日军在发起白刃战之时,会退掉子弹,这是为了尊重对手,而事实上,日军只规定,在白刃战时不要开枪,因为三八大盖初速较高,枪身长,有穿透力,很容易造成二次杀伤误伤队友,且二次杀伤子弹会翻滚,伤害更大,退掉子弹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日军中的每个中队都有相应的拼刺教官,并有专门的考核标准,与此同时,日军并非只在开战前进行拼刺训练,在战争中,只要有机会,中队长和教官仍会组织士兵训练拼刺。

陈诚在对白刃战曾经表示:

“战斗技能欠缺,有的新兵补充后惨重,训练不得法,尤其对突击战斗、白刃战等更差。”



当时不争的事实,就是三个中国士兵,未必能拼得过一个日本兵,要杀掉一个日本兵很不容易。

在平型关战役中,就有老兵回忆:

“有的时候三名日军背靠背和八路军拼刺刀,能挑翻一个班,比国军强太多了。”

50米内,命中率90%

粟裕大将曾在1938年的一份战报上写:“敌射击技术准确,两百米以内步枪均能命中。”

由于日本资源之匮乏,所以十分讲究精益求精,日军普遍使用步枪,其目的就是降低子弹消耗量,与此同时,还能增加精准度。

三八式步枪瞄准基线长,射击精准度高,即便在400米外,日军仍可以进行有效射击。据抗日游击队老兵回忆,有的游击队员违反规定,在夜晚抽烟,刚点着火,几百米外就发出一声枪响,队员应声倒地。



在200米外,日军普遍命中率高达80%,在50米外,命中率更高,而且这并非是在安静的靶场,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不论是八路军、新四军、国军,都无法达到日军如此高的射击精准度。

粟裕大将曾经说过:

“敌方官兵尚沉着,对我步兵火力不甚害怕,因我军射击过差之故。”

这就是为何在战场之上,我军伤亡远超过日军的原因之一。

八路军老兵曾经评价:

“日本人打仗厉害,不怕死,枪法也好,只要稍微露头,就会给他们可乘之机。”

宁可战死,决不投降

日本兵战斗之顽强,是不可否认的,美军对于投降问题看得比较淡然,而日军不同,日军将投降看作奇耻大辱,所以在抗战期间,很少会有日军投降。

日军在《战阵训》中有如下记载:

“懂得羞耻的人才能自强……活着就不能接受被俘虏囚禁的侮辱,死了也不能留下罪过祸害的坏名声。”

接受军国主义洗脑的日本兵,对此深信不疑,他们往往不畏惧死亡,反而十分介意自己的声誉。

平型关战役中,第115师师长林彪曾经总结:

“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斗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敌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到活的。”



之所以我军从抗日战争开始,战力逐步提升,跟和日军的拼杀有很大关系。在平型关战役中,起初八路军没有和日军交过手,以为在善待俘虏的政策下日军也会投降,便会大声喊道:“缴枪不杀,优待俘虏。”

而事实上,八路军低估了日军的战斗意志,因此还造成了不少伤亡。平型关战役中,一位八路军电话员,沿路检查电话线,看到汽车边一个半死的鬼子,便劝其投降,但话还没说完,那名日本兵用突然扬起刺刀,插入了电话员的前胸。

在善待俘虏的政策下,有的战士会把受伤的日本兵背回来,有的却会被敌人咬掉耳朵,在负伤的状态下,日军会拼尽全力反抗,直到拼死为止。



是时,687团抓到一个日军俘虏,就要把他送到后方,让他走就是不走,随即大家将日本兵绑到担架上,日本兵挣扎地挣断了绳子,还要继续反抗,甚至咬人,八路军战士气不过,直接将其枪毙。诚然,对付顽固不化的日本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其一枪毙命。

所以,我们既不能夸大日军的作战能力,也不能丑化、贬低日军的军事素养。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对手的贬低,也是对千千万万牺牲烈士的不尊重。(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