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虽然我们对很多古人名字及其典故耳熟能详,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姓名。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波那些混淆很多年的名人姓氏。

孟姜女


我们从小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却不知道孟姜女并不姓孟。

其实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

“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俞伯牙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

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是名,或者也写作‘雅’;‘钟’是姓,‘期’是名,‘子’是通用的敬称。所以主人公的名字就是伯牙、钟期,而非俞伯牙、钟子期。”

为什么伯牙被叫“俞伯牙”?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所以,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

叶公


“叶公好龙”的寓言很多人都学习过,叶公姓什么?姓沈。

叶公本名沈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古叶邑(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为尹,故史称叶公。

历史上的叶公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官吏,他仗义勇为,选贤举能,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为政期间民众口碑极佳。《全唐诗》中收有著名诗人李百药的作品《登叶县故城谒沈诸梁庙》。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论语》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是孔子对西周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周公在礼制方面取得成就的高度认可。

屈原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mǐ)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褒姒


“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众人皆知,其中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姓什么?姓姒。

褒国礼制“妇人称国及姓”,褒姒因是褒国人,姒姓,故称褒姒。

《辞海》载:“褒姒,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

柳下惠


以“坐怀不乱”著称的柳下惠,其实不姓柳。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今孝直镇)人,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

《辞海》载:“柳下惠,即展禽。展氏,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古地名)。私谥惠,故称。”

柳下惠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称他“被遗落的贤人”,孟子称他“和圣”。

鲁班


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就是指鲁班,但鲁班其实不姓鲁。

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发明了哪些东西?

【木工工具】

发明了锯子、曲尺、墨斗。墨斗是木工用以弹线的工具,曲尺最早的名称是“矩”,又名鲁班尺。

【古代兵器】

发明了云梯、钩强。云梯是古代攻城用的器械,“钩强”也称“钩拒”、“钩巨”,是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

【农业机具】

发明了石磨,先进农机具的发明和采用是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重要条件之一。

商鞅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代。

《辞海》载:“商鞅,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

商鞅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他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他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他统率秦军收复了河西之地,被秦孝公赐予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史称为商鞅。

郑和


郑和下西洋为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那郑和姓什么呢?

郑和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辞海》载:“郑和,明宦官,航海家。本姓马,原名文和,小字三保。回族,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名人姓氏呢?

关于他们的典故你都了解吗?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来源:一天一首古诗词、江南姓氏寻根、学渣乐园、视觉中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