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情况,中国经济时报派出多个调研组赴部分省份实地开展采访调研,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栏目,刊发这组系列调查报道,供各界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张娜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
为深入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实践,中国经济时报于8月底派出多路调研组,从南粤到齐鲁,从荆楚到成渝,再到辽阔的“黑土地”,历时4个月,实地走访沿海内地5省10城,探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举措。
01
百舸争流千帆竞 追新逐质“特”为先
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十大任务之首。各地应声而动、因地制宜,向“新”而行、奋楫争先,呈现出一派“百舸争流千帆竞”的蓬勃景象。
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这个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紧抓科技创新的“牛鼻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链条入手,以“老枝+新芽”凝聚向“新”力,新旧赛道并行,用科技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目前,广东已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赛道形成较大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山东的“家底”和比较优势。作为全国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工业在山东经济体系中的占比接近三分之一。立足这一实际,山东以科技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为动能,加快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步伐,深化制造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进程。同时,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在传统制造业发展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湖北、辽宁亦通过持续调整产业结构,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让老工业基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日益鲜明。
我国地域广阔,各省区市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也不尽相同。
调研组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科研机构密集、人才数量众多、科技实力雄厚,大多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侧重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东北地区依托其特有的工业基础,致力于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发展新引擎。西部部分地区资源禀赋好、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也具有自身优势。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正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抓住重点、突出特点,找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对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锁芯”,打开适合本地发展的“大门”,加快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02
科创驱动产业兴 聚链成群“势”如虹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根本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将科创的种子种在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三块田”里。
以传统产业为例,湖北、山东的经验是以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让“老树发新芽”,迸发“新”活力——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湖北以目标为导向,大刀阔斧,对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并启动新一轮万企万亿技改;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产业占比高达70%的山东,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滚动实施“万企转型”“万项技改”,并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从技术“上新”到产业“焕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不断融合、集优聚强、聚链成群。例如,重庆在追高求新中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辽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着力做强做大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12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此外,还有江苏的装备制造、化工产业,山东的原材料制造业等,不仅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还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前,各地谋划实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浪涌动、澎湃向前。
03
产学研用深融合 科技成果“转”起来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成果转化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在重庆,调研组看到这样一组数据: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累计转化700多项高价值原创专利技术,孵化硬科技企业57家,推动车规级芯片、氢燃料电池等100多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
如何让更多科技成果“转”起来,从“实验室”走进“大车间”、融入“产业链”、奔向“大市场”?
湖北的思路是,以“用”为导向搭建科创供应链平台,以需定研、以研促产,加速科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激活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辽宁则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动建设36家中试基地,构建覆盖全省的中试公共服务网络体系,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站”。调研组从一组数据中发现,2023年,辽宁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308.3亿元,同比增长30.8%。广东的做法是推动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提质增效,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提升基础研究综合能力水平。
虽然不同地区因条件不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转速”有快有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在政策支持与引导、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合作模式创新这三个方面积极努力。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明确对科技成果转化各方主体的激励政策,对科技成果购买方、完成方、中介方分别予以激励;同时,鼓励科研人员通过创新创业和开展横向合作方式实施成果转化,并加大“双创”平台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解决“不愿转”的痛点。
聚焦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湖北还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量化指标:力争未来五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4%以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80%以上。
在平台建设方面,湖北科创平台载体建设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3年,湖北已建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8个,位居全国第五;全省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77家,位居全国第二;科技成果省内转化率提高到65.2%。
在合作模式创新方面,除传统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模式之外,各地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
调研组对辽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合作模式印象深刻。他们重点围绕高端数控机床、储能与氢能等方向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在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建设产业创新综合体成为重庆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大抓手。近日,重庆出台方案,着力建设一批由创新能力突出的科技型企业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牵头的综合体,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计划,到2027年,重庆将建成产业创新综合体30个以上。
调研组还发现,西部地区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东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依托西部地区在能源供应、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强化科技交流合作,通过提高内外双向开放水平,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厚积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
“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新质生产力是一道新时代的全新命题,也是新征程上一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题,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等问题进行科学谋划,找准着力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取得实效。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